多所高校官宣,不搞非升即走!
2024-08-07 14:38:51 作者:材料学网 来源:材料学网 分享至:

 

国内硕博就业正在向着好的方面发展,一方面,高校等企事业单位,缩减甚至不招东南亚博士,另一方面,已有多所高校在招聘中明确表示不再实施非升即走。


官宣:不非升即走


广西科技大学

《广西科技大学2024年博士招聘》在人才引进待遇标准的其他说明中提到,全职引进,无非升即走。


未取得副高级职称者,学校给予享受副高级职称相关待遇3年;博士后出站,业绩达到相应职称系列副高级职称评审条件的可直接认定副高级职称;到学校附属医院工作的博士,可根据附属医院政策,增加安家费(含购房补贴)税前10-30万元;满足相应条件者,可直接申请相应学科(专业)硕士研究生导师资格。

引进人才子女可优先入读广西科技大学幼儿园,协助解决高层次人才子女义务教育阶段择校入学问题;教学科研业绩成果按学校规定给予相应奖励,多劳多得,上不封顶。


符合相应条件者,可协助申请柳州市人才新政生活补贴(2.4万元/年,2年)及广西壮族自治区相关人才政策;学校安排校内博士人才公寓或校外租房补贴(1000元/月,2年),可协助申请柳州市人才公寓等。


宿迁学院

宿迁学院诚邀海内外英才参加首届国际青年学者“西楚论坛”,在学校招聘及岗位待遇中明确入省事业编,无非升即走,安置家属工作,落实子女入学。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该校《高层次人才招聘启事(2024年)》中的岗位编制提到新引进人才岗位分为高端人才、龙山学者、优秀师资、双创人才博士后5种类型。前三类岗位(教学科研岗教师)直接给予高校事业编制,入职后享有江苏省政策规定的公积金、住房补贴、社会保险等法定待遇,以及学校提供的各项福利待遇。


双创人才(非教学科研岗教师)视具体情况给予高校事业编制或人事代理岗位,按照政策规定享有相关待遇和校内福利。博士后采用年薪制,出站后可参加学校人才招聘,同等条件下优先录取。


该校特别说明南京信息工程大学不采用“非升即走”或类似招录模式,不实行竞争性淘汰!实际上,这也是该校连续多年明确不采用“非升即走”。


“一评不再定终身”,大势所趋!
追根溯源,“准聘-长聘”制度源于20世纪初、出现于美国高校的终身教职制度(Tenure-track)。在这一制度下,一经聘任为终身教职,聘期可以延续到退休,不受学校各种阶段性教学、科研工作量的考核,而且没有被解聘的压力,同时他们还享受学校颁发的终身教授津贴。但在被聘任为终身教职前,如果教职人员在一定年限内未取得副教授或更高级别职称则不再聘用。

由于“准聘-长聘”制度在一定程度上对盘活人才资源,激活教师的科研主动性,优化师资结构,保障学术自由,提升高校科研实力、办学效益、可持续发展能力的正向作用,我国高校于上世纪90年代开始对其进行引入和探索。

清华大学于1993年开始酝酿率先提出“非升即走”实施方案,并在部分院系开展试点。此后,北京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南京大学、武汉大学、西安交通大学、西北工业大学等“双一流”建设高校陆续实施相关人事制度改革。青岛大学、深圳大学、汕头大学等也已开始实行或部分实行。

2014年,《清华大学综合改革方案》和《北京大学综合改革方案》相继获得国家正式批准,进一步明确了教师“准聘-长聘”的岗位设置、岗位要求、申报条件、评审程序、考核与管理办法、工作推进步骤与方式等。2018年,江西省出台人事改革指导意见,计划在全省范围内的高校推行“准聘-长聘”制,对教授以下的实行“非升即走”,对教授岗位探索长聘制,该意见成为全国首个省级层面专门针对高校岗位动态管理改革的指导性文件。由此,国内高校大规模推行“准聘-长聘”制度的趋势开始显现。

多年来备受争议的“准聘-长聘”制度,真的能提升高校教师的学术能力吗?

有学术论文以148所大学为样本,通过双重差分法对“非升即走”的作用进行了系统评估。研究发现,严格实行“非升即走”的高校,科研产出提高了103.02%。同时发现,在个人层面,就前5年的科研产出而言,虽然预聘系列和普通系列教师在数量上并未表现出显著差异,但在质量方面预聘系列教师要明显高于普通系列教师。并且,长聘系列教师不论是在数量还是质量方面,都要显著高于预聘系列和普通系列教师;针对后5年的科研产出,长聘系列教师在数量和质量方面同样明显高于普通系列教师。

这项研究,一方面说明,这一制度所设定的5-7年的考核周期具有一定的科学性,能够对教师的科研产出产生激励作用,另一方面也证实了在研究型大学内部建立有效的“预聘-长聘制”以及严格实行“非升即走”的合理性,其有助于高校选拔出具有科研潜质和以科研为志业的优秀人才。

“非升即走”,何去何从?

首都医科大学校长饶毅曾在谈到“非升即走”预聘制时表示,预聘制是中国高等学校二十年来最重要的人事改革,是中国高校质量提高、学术进步必不可少的一步。是否用预聘制不是问题,各个学校何时用预聘制,怎么用好预聘制,都是需要认真探讨的问题。

在鼓励高校教师打破“铁饭碗”的同时,为了不断规范高校的用人与考核机制,我国近年来出台了一系列高等教育领域“放管服”政策,为赋予高校更大自主权开“绿灯”。


这些官方文件表明,高校编制改革朝着打破终身制的方向十分明晰。其中,不可否认的是,“准聘-长聘”制度的引进是改革,也更是进步。
  
高校的人事制度改革的最终目的,就是盘活高校教师流动的市场机制,最终实现高校的依法自主办学,具体到“准聘-长聘”制度,亦是如此。但是,任何制度在实施过程中会出现一定程度的不适性,高校体制改革也不例外。

在这条制度探索之路上,希望高校能够站在青年教师的角度上,将心比心地展开制度设计,不辜负有能力、有才学的教授的辛苦付出,也能让更多优秀的年轻教师脱颖而出,才尽其用。正如对外经济贸易大学经济系教授、博导龚炯所说:“大学要有大学精神,要用人文的精神对待自己的员工,要善待科研人员和大学老师。“青椒”确实很辛苦。他们在科研和教学上有很多工作,学校至少要给他们一个体面的生活,让他们不要为了生计而去奔波。给他们基本的生活方面的满足,他才能安心去做教学、科研工作。

免责声明:本网站所转载的文字、图片与视频资料版权归原创作者所有,如果涉及侵权,请第一时间联系本网删除。

    标签:
相关文章
无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