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科学家统计
▲团队带头人方志刚(右二)指导年轻干部
作为团队带头人的方志刚经历了一次“生死时刻”。那年,舰船表面海洋生物腐蚀问题研究陷入瓶颈,如何确定消除造成锈蚀的海洋生物的最佳物质和最佳浓度,成为制约研究进度的关键问题。听闻南海某礁石出现“海洋生物无法生长”的特殊现象后,团队立即动身赶往现场。
谁知,去时风和日丽,返回时天气骤变。滔天的大浪一波波拍打着小渔船,小渔船数次处在侧翻的边缘。渔民竭力稳定着船身,方志刚和战友们忙不迭地用簸箕把涌进船舱里的水铲出去……最终,经历4个小时的颠簸,小渔船才终于安全靠岸。
该团队负责的新一代舰船结构材料项目,就是从源头提升装备防腐蚀性能的重要一环。随着使命任务拓展,远海的复杂环境对舰船结构材料的性能提出更高要求,已沿用几十年的上一代结构材料已难以适应日益复杂的服役环境。
然而,这一项目却遇到来自各方的不小阻力:新材料的数据和指标是否经过充分验证?毕竟,如果采用新材料,原有的固定指标、设计框架,乃至一线工人的知识技能都要随之更新……
面对“牵一发而动全局”的艰巨考验,该团队选择“以理服人”。他们走遍了国内的设计所和总装厂,梳理200多项材料技术参数。“原来使用的某型材料,焊接难度大,焊接工时长,焊接成本高,仅焊前预热成本就接近焊接总成本的一半,新材料不需要预热就能直接焊接……”一项项扎实客观的数据,将来自各方的问号拉直,也为海军舰船材料的更新换代和装备“走出去”的长远发展铺平了道路。
2018年12月,方志刚牵头的某研究成果荣获军队科技进步一等奖。这一刻,距离方志刚投身这项研究课题,已经过去了整整15年。
征途漫漫。这条科研攀登之路,比预想之中还要艰辛,由于缺少参照系,且领域特殊,团队即使有了开创性的阶段性成果,也不一定能广为人知。随着一批又一批研究人员加入,一茬又一茬研究人员离开,方志刚早已从团队的青年骨干,成长为带头人。
工程师李亮的同学,很多已经捧回一个又一个科研大奖,年年都有新跨越,一些晚于自己毕业的师弟师妹,在研究成果和荣誉方面也已经超越了李亮。
工程师褚广哲来到这里前,曾多次收到上级机关抛出的“橄榄枝”,然而他还是决定加入团队。近几年,以前的同事不少已经走上领导岗位,而自己依旧埋首攻关,默默守着这个“无花果”。
2017年,方志刚所在单位转隶,大部分和他资历相当、年纪相仿的战友都选择趁此机会退居二线。然而,新组建的腐蚀防护与材料研究团队成员多是其他专业分流而来,缺少相关研究经验。为了他心爱的事业,为了帮助年轻人少走弯路,方志刚还是坚定地留下来。
爬管路、钻水柜,上礁盘、下机舱……在一众80后、90后中间,方志刚作为唯一的60后冲锋在前,为年轻战友在腐蚀防控领域的接续奋斗立起了标杆。
“一辈子只做一件事,这就是一种幸福。”方志刚告诉记者,“若是能把这一件事尽力做好,能护舰远航,人生价值莫过如此。”
免责声明:本网站所转载的文字、图片与视频资料版权归原创作者所有,如果涉及侵权,请第一时间联系本网删除。
官方微信
《腐蚀与防护网电子期刊》征订启事
- 投稿联系:编辑部
- 电话:010-62316606
- 邮箱:fsfhzy666@163.com
- 腐蚀与防护网官方QQ群:1408084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