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腐蚀与防护学会科技成果评价近期工作汇总
2020-11-19 13:22:28 作者:本网整理 来源:中国腐蚀与防护学会 分享至:

640?wx_fmt=jpeg&tp=webp&wxfrom=5&wx_lazy=1&wx_co=1.jpg

#抗腐蚀-磨损防护涂层体系的研制、耦合损伤评价与工程应用科技成果通过评价


2020年9月10日,由中科院宁波材料技术与工程研究所牵头完成的《抗腐蚀-磨损防护涂层体系的研制、耦合损伤评价与工程应用》科技成果,在宁波通过了中国腐蚀与防护学会组织的科技成果评价。


中国腐蚀与防护学会李久青教授宣读了学会对项目完成单位申请科技成果评价的批复意见以及评价委员会名单,成果评价委员会由中国腐蚀与防护学会、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海军工程大学、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北京交通大学、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中国航空制造技术研究院等专家组成,评价会由陈光章研究员主持。


项目组汇报了成果详细内容并接受了专家质询。该项目主要针对腐蚀性环境机械运动部件腐蚀磨损耦合损伤控制与表面延寿难题,开发了环境适应型非晶碳基耐腐蚀磨损涂层技术、大厚度生长氮化物基耐腐蚀磨损涂层技术、高强韧渗/镀复合碳氮化物基耐腐蚀磨损涂层技术和抗湿热耐候层状化合物基耐腐蚀磨损涂层技术四大系列耐腐蚀磨损涂层材料技术,并发展了液体环境腐蚀磨损耦合损伤原位检测技术,获得了包括船舶管路组件、液压马达元件、氯碱化工阀门、复杂成型模具、空间运动机构以及腐蚀磨损评价在内的6类工程应用,申请专利50件,其中已授权中国发明专利20件,实用新型专利4件, PCT国际专利5件;累计发表学术论文130余篇,他人引用4000余次。培养出国家杰青等多名国家级人才,形成了一支由院士牵头从基础到应用的腐蚀磨损损伤控制创新团队,为我国腐蚀性环境等苛刻工况服役机械装备制造水平的提升做出了积极贡献。通过汇报与质询,评价委员会认为该成果系列耐腐蚀磨损涂层材料技术主要指标性能达到了国际领先水平,整体应用技术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一致通过了“抗腐蚀-磨损防护涂层体系的研制、耦合损伤评价与工程应用”成果评价。


#“电化学噪声技术在金属材料缓蚀保护监测领域的应用”科技成果通过中国腐蚀与防护学会成果评价


2020年9月29日,由中国腐蚀与防护学会组织专家对滨州学院和浙江大学等单位合作完成的“电化学噪声技术在金属材料缓蚀保护监测领域的应用”科技成果进行了视频会议评价。评价委员会由中国腐蚀与防护学会理事长王福会教授等7位专家组成。


评价会上,项目组对该科技成果的立项背景、取得的成果、技术创新性以及经济和社会效益等做了详细的汇报。该项目根据电化学噪声频谱与电化学溶解速率的关联性,将其应用于金属材料缓蚀保护的在线监测,具有首创性。电化学噪声技术在金属材料缓蚀保护与监测领域,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该项目采用了自主知识产权的高灵敏度、宽量程、多通道以及多评价参数的电化学噪声腐蚀监测仪,应用于工业环境腐蚀在线监测与缓蚀剂现场评价,与失重法具有良好的一致性;该项目为工业酸洗、油田酸化压裂开采、油气田污水集输以及海水循环冷却系统开发了一系列具有绿色环保、低成本和高效长寿等优点的缓蚀剂,取得了良好的经济、社会效益。


通过材料审查与质询答辩,评价委员会认为该成果整体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一致通过“电化学噪声技术在金属材料缓蚀保护监测领域的应用”成果评价。

640?wx_fmt=jpeg&tp=webp&wxfrom=5&wx_lazy=1&wx_co=1.jpg

# 《航空发动机典型高温合金叶片材料热带海洋环境适应性研究》通过学会组织的科技成果评价


2020年10月9日,中国腐蚀与防护学会在工业和信息化部电子第五研究所组织召开了《<航空发动机典型高温合金叶片材料热带海洋环境适应性研究>科技成果评价会》。专家委员会由学会荣誉理事长、学会会士陈光章研究员、学会副理事长陆峰研究员等七名专家组成。


该项目围绕航空发动机叶片热带海洋环境适应性提升的需求,分析发动机叶片及其他关键部位环境损伤薄弱环节,结合发动机叶片工况环境特点,形成航空发动机叶片高温合金热带海洋环境适应性研究规划,提出发动机叶片高温合金热带海洋大气-热环境组合、大气-恒载力学耦合、大气-疲劳力学组合等系列试验方法,依托某试验站开展试验验证,为航空发动机的研制、设计提供了基础数据支撑。经专家委员会综合评价,该项目的研究成果处于国际先进水平。

640?wx_fmt=png&tp=webp&wxfrom=5&wx_lazy=1&wx_co=1.jpg

# “供热管道典型保温材料综合性能及评价方法研究”项目通过科技成果评价


2020年10月16日,中国腐蚀与防护学会在北京按照科技成果评价的标准及程序,本着科学、独立、客观、公正的原则,组织专家对北京市热力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北京科技大学、北京热力装备制造有限公司完成的“供热管道典型保温材料综合性能及评价方法研究”项目进行了成果评价。


经过专家评审,认为“供热管道典型保温材料综合性能及评价方法研究”项目采用实验室加速实验和模拟计算相结合的方法,系统深入研究了不同环境条件下供热管道典型保温材料的保温、防腐性能及损坏机理,分析了保温材料浸出液对材料腐蚀的影响;自主开发了供热管道保温热经济性分析和优化件;形成了供热管道保温材料性能评价系统性新方法,具有创新性。项目成果聚焦供热管道实际,开发的供热管道保温热经济性分析和优化软件已在北京市热力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推广应用,腐蚀致因分析结果为供热管道腐蚀风险管理提供了有效借鉴,工程应用效果良好,有利于节能环保、降低安全运行风险和提升管网输配效率,具有重大的社会和经济效益。项目成果可用于指导供热管道设计、新型保温材料研发和全寿命运行管理,具有广阔的工程应用与推广前景。项目成果达到国内领先水平。经专家组全面审核,与会专家一致同意,“供热管道典型保温材料综合性能及评价方法研究”通过科技成果评价。

640?wx_fmt=jpeg&tp=webp&wxfrom=5&wx_lazy=1&wx_co=1.jpg

#《姬塬油田CO2驱注采井管材腐蚀防控技术研究与应用》通过中国腐蚀与防护学会组织的科技成果评价


10月17日,中国腐蚀与防护学会在北京召开“姬塬油田CO2驱注采井管材腐蚀防控技术研究与应用”成果评价会。学会荣誉理事长、学会会士左禹教授、学会常务副理事长李晓刚教授等7名专家评委在听取成果汇报后,结合查新报告和应用报告等相关技术文件,通过质询和讨论,专家组一致认为该成果整体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同意该项成果通过评价。


自2015年起,长庆油田在低渗、特低渗透油藏的CO2驱先导试验中,针对超临界CO2和注入气中杂质导致的注入井、采出井管柱腐蚀、结垢等问题,低渗透油气田勘探开发国家工程实验室、油气工艺研究院联合中石油管材研究所、北京科技大学、中国石油大学和华中科技大学等单位,立足“产-学-研-用”全体系,依托国家示范工程和集团公司重大专项,从管材腐蚀检测与预测、失效机理分析和防腐防垢一体化技术研发等3方面着手,开展了大量室内和现场研究实验,首次系统揭示了含酸性气体杂质超临界CO2环境“管材-环境-应力”等多因素耦合腐蚀机理和微观失效机制,并提出了管材的腐蚀速率机理预测模型;形成了“涂镀层防腐油管+一体化缓蚀阻垢剂”井筒防腐防垢技术。


该成果支撑了长庆姬塬油田CO2驱“9注37采”国家级先导试验示范基地的建设,现场试验73井次,采出井井筒管柱服役765天后未发现腐蚀、结垢现象,成果累计发表论文29篇,授权发明专利7项,发布标准5项,编写专著1部,获得软件著作权1项,工程实施效果良好,经济和社会效益显著。


# “双金属复合管产品研发及工业化应用”科技成果通过中国腐蚀与防护学会成果评价


2020年10月17日,针对中国石油集团石油管工程技术研究院、西安向阳航天材料股份有限公司及西南石油大学等联合申报的“双金属复合管产品研发及工业化应用”科技成果,中国腐蚀与防腐学会在北京组织召开了成果评价会。评价委员由学会荣誉理事长北京化工大学左禹教授担任主任委员并且主持会议,中国腐蚀学会常务副理事长李晓刚教授和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刘建华教授担任副主任委员,中国石油工程技术研究院韩文礼教授、中国石油勘探与生产分公司张守良教授、中海油研究总院有限责任公司常炜教授和中国石油科技管理部江如意高工担任委员。


评价会上,中国石油集团石油管工程技术研究院国家重点实验室腐蚀与防护研究所李发根高工对该科技成果的立项背景、取得的成果、技术创新性、经济效益及推广前景等做了详细的汇报。


该成果针对双金属复合管推广应用过程暴露的产品性能不稳定和应用技术不成熟的问题,开展了成型理论、制造技术、评价手段和焊接施工研究。创建了液压复合成型解析力学模型和计算方法,开发了全程应变可控的液压成型复合方法,为新型复合管产品研发奠定了坚实的理论技术基础。建立了管体结合强度在线测控及评价方法以及振动送丝堆焊工艺和尺寸精度控制方法,研发了液压复合成型装备,确保了管材复合成型均匀,保障了复合管产品的精准制造;建立了基于失效控制的焊接工艺评定方法,制定了现场全自动环焊缝焊接工艺,提升了现场焊接质量和施工效率。建立了产品质量控制系列标准、腐蚀适应性评估方法和海洋铺管适应性评估技术,实现了从管材制造到现场应用的管材性能控制的标准化。该科技成果形成了系统的自主知识产权,填补了多项国内外技术空白,成功实现了产品和应用技术升级换代,大量应用于工程实际,经济社会效益显著,应用前景广阔。


经过听取研究成果汇报、查阅查新报告、质询答辩等方式,评价委员会专家一致认为:该研究意义重大、取得的成果丰硕。评价委员会认为该成果整体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其中,制造装备与制管工艺、管材质量标准体系处于国际领先水平,一致通过“双金属复合管产品研发及工业化应用”成果评价。


# “海洋结构物阴极保护延寿技术研究及工程应用”通过学会组织的科技成果评价


2020年10月21日,由中国腐蚀与防护学会组织专家对青岛钢研纳克检测防护技术有限公司和海洋石油工程股份有限公司合作完成的“海洋结构物阴极保护延寿技术研究及工程应用”科技成果进行了视频会议评价。评价委员会由学会荣誉理事长陈光章研究员等7位专家组成。


专家组听取了项目技术负责人的汇报。该成果从材料、设备、设计及安装工艺方面对阴极保护技术进行了研究,开发了针对海洋结构物的阴极保护延寿成套技术,并结合建设中的大型工程对该成果进行了工程应用及腐蚀控制效果验证,取得了如下重要成果:1)开发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远地式外加电流阴极保护延寿系统,解决了在役海洋平台和构筑物的阴极保护延寿的工程技术难题,在设备功率、防拖网功能、稳定性、远传远控功能,集成智能监测可视化系统等功能上优于国外同类产品;2)研发了远地式外加电流系统的动态拉伸电缆安装工艺,极大的节省了安装成本,使安装工期缩短为同类产品的1/5,属国内外首创。3)针对导管架、海底管道等结构物的局部牺牲阳极保护不足的问题,发明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型快速连接牺牲阳极,该阳极的安装无需水下焊接,方便快捷,可由水下机器人进行操作,安装费用仅相当于常规牺牲阳极修复成本的1/5。


该成果已成功在中海油WC14-3平台、旅大作业区平台、南海海底管道等多个重大工程中得到应用,大大降低了维修安装成本,减少了海洋污染,延长了海洋工程装备的使用寿命,产生了重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具有广泛的推广应用前景。


评价委员会审查了评价资料,通过质询答辩,对该项目所取得的科技成果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和高度评价,认为该项目成果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并建议对已应用的工程项目成果进行跟踪,同时进一步大力加强市场推广运用。

640?wx_fmt=png&tp=webp&wxfrom=5&wx_lazy=1&wx_co=1.jpg

# “市政埋地管网轨道交通杂散电流干扰防控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项目通过科技成果评价


2020年10月26日,中国腐蚀与防护学会在北京依据科学、独立、客观、公正的原则,组织专家对北京科技大学、北京市燃气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北京安科科技集团有限公司等单位完成的“市政埋地管网轨道交通杂散电流干扰防控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项目进行了科技成果评价。


经过专家评审,认为“市政埋地管网轨道交通杂散电流干扰防控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项目针对轨道交通系统对城市埋地金属管网的干扰腐蚀问题,建立了动态干扰下管道腐蚀动力学机理模型和动态直流腐蚀评判准则,填补了动态直流杂散电流腐蚀机理研究的空白,解决了以稳态指标评判动态干扰造成评判失准的国际技术难题,开发了市政管网轨道交通杂散电流智能监测与防护系列技术及成套设备,实现了市政管网轨道交通杂散电流腐蚀风险的自动评判与智能防控,构建了国际规模最大、数据最完整的市政管网轨道交通杂散电流干扰参数及腐蚀案例数据库,为市政管网轨道交通动态杂散电流腐蚀研究、评判模型建立和防护设计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项目成果整体水平达到国际先进,其中在轨道交通动态杂散电流腐蚀机理研究、评判及防护技术方面处于国际领先水平,推广应用前景广阔,经济和社会效益显著。经专家组全面审核,与会专家一致同意 “市政埋地管网轨道交通杂散电流干扰防控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通过科技成果评价。

640?wx_fmt=jpeg&tp=webp&wxfrom=5&wx_lazy=1&wx_co=1.jpg

# “高硫高盐油气田地面设施耐蚀合金选材关键技术及工程应用”项目通过科技成果评价


2020年10月26日,中国腐蚀与防护学会在北京组织专家对中国石油工程建设有限公司北京设计分公司、北京科技大学、安科工程技术研究院(北京)有限公司完成的“高硫高盐油气田地面设施耐蚀合金选材关键技术及工程应用”项目进行了科技成果评价。


经过专家评审,认为“高硫高盐油气田地面设施耐蚀合金选材关键技术及工程应用”项目揭示了高硫高盐工况下奥氏体不锈钢钝化膜退化机制和腐蚀机理,形成了高硫高盐服役工况下耐蚀合金腐蚀评价方法和实验技术体系,建立了油气田地面设施用耐蚀合金的选材图谱和技术规范。项目提出了高硫高盐油气田地面设施用4种耐蚀合金腐蚀失效临界条件,扩展了国际标准中奥氏体不锈钢及双相不锈钢的适用边界,成功解决了中东地区大型高硫高盐油田地面工程建设中面临的材料选择和腐蚀控制的关键性技术难题,保障了油田安全运行,社会和经济效益显著。项目成果整体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其中高硫高盐工况不锈钢钝化膜退化机制、腐蚀评价体系和选材图谱处于国际领先水平,推广应用前景广阔。经专家组全面审核,与会专家一致同意 “高硫高盐油气田地面设施耐蚀合金选材关键技术及工程应用”通过科技成果评价。

640?wx_fmt=jpeg&tp=webp&wxfrom=5&wx_lazy=1&wx_co=1.jpg

# 《大口径输水管道环保型长效防腐涂料技术体系研究及在重大工程中的应用》通过学会组织的科技成果评价


2020年10月30日,中国腐蚀与防护学会在北京组织召开了由中国石油集团工程技术研究有限公司、北京韩建河山管业股份有限公司、河北广锐德工程有限公司完成的“大口径输水管道环保型长效防腐涂料技术体系研究及在重大工程中的应用”科技成果评价会。评价委员会由7名专家组成,中国腐蚀与防护学会常务副理事长李晓刚担任主任委员并且主持会议。


针对国家重大水利建设的迫切技术需求,该项目通过采用嵌段聚合对环氧树脂进行柔性改性、优化卫生安全颜填料体系等技术方案,研发出适用于大口径输水管道环保长效防腐涂料技术体系及配套工程技术,成功解决工程中高效、环保、一次厚涂、内防卫生无毒、涂层长效等关键技术难题。


该项目成果在南水北调、鄂北水资源配置工程等多项国家重大水利工程中广泛应用,为国家重大水利工程顺利实施、安全运行、环保作业提供技术支撑,为管道长效安全运行提供技术保障,提升了国内重大水利工程管道防腐技术水平,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重大。


评价专家审查了相关评价材料,经质询讨论后,与会专家一致认为,该项目成果总体技术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其中,内防无毒涂层减阻、预应力钢筒混凝土管(PCCP)湿喷技术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 “高盐环境中电力材料腐蚀机理与防护关键技术研究”项目通过科技成果评价


2020年11月4日,中国腐蚀与防护学会在北京以视频会议形式主持召开了由上海电力大学等单位完成的“高盐环境中电力材料腐蚀机理与防护关键技术研究”科技成果评价会。评价委员会由中国腐蚀与防护学会理事长王福会教授等7位专家组成。


项目组汇报了成果详细内容并接受了专家质询。该项目主要针对电力工业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重大技术难题,研发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保障电力设备安全高效运行的绿色高效阻垢缓蚀剂和海生物杀生剂,通过腐蚀机理基础研究与评价,实现了以上技术的优化;研发了适用于火电厂不锈钢管凝汽器的水质稳定剂,提高了循环水系统浓缩倍率,延长了循环水系统设备的清洗周期和使用寿命,制定了凝汽器冷却管选材的行业标准;系统推进了项目成果的现场工程应用,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为保障我国的电力安全生产和节能减排做出了重要贡献,项目具有重大的工程应用价值和广泛的推广前景。项目成果获国家授权发明专利20件,出版专著与编著5部、参与制定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3项,发表学术论文86篇,培养了一大批腐蚀领域的专业技术人才。


通过汇报与质询,评价委员会认为该科技成果整体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其中阻垢缓蚀杀生物复合配方设计达到国际领先水平,一致通过了“高盐环境中电力材料腐蚀机理与防护关键技术研究”成果评价。

免责声明:本网站所转载的文字、图片与视频资料版权归原创作者所有,如果涉及侵权,请第一时间联系本网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