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翔声:中国腐蚀与防护学科发展的见证者
2013-06-01 00:00:00 作者:徐娜 来源:《腐蚀防护之友》 分享至:

  文/徐娜·本刊记者


刘翔声


  在国家科委腐蚀和防护组与中国腐蚀与防护学会的筹备和建设过程中,有一个人是不应该被遗忘的,他并非这个专业出身,却全程参与了专业组和学会的建设;他不是院士,却将自己的全部精力都投在了腐蚀防护学科的建设和科普宣传上。他就是中国科学院第四、五届常务委员会技术科学部副主任,中国腐蚀与防护学会第一届副理事长兼秘书长刘翔声。


  筹备建立腐蚀防护组


  刘翔声是学机械工程出身的,后来在中国科学院做科研管理工作,主要负责材料学方面的事物。因此经与北京钢铁学院(北京科技大学前身)和钢铁研究院的相关科研人员打交道,彼此间建立了良好的关系。


  1960年初,国家科委责成中国科学院筹建腐蚀和防护小组。那时正值中国困难时期,刘翔声所在的中国科学院技术学部克服了重重困难,走访了侯祥麟、左景伊、沈增祚等专家,征询他们的意见,确立了腐蚀和防护组初步建设方案。


  在各方努力下,1960年4月25日,国家科委正式批复同意建立腐蚀和防护组(下称“专业组”),下设机电、化工、海水、土壤、建筑和综合六个分组,刘翔声也成为专业组的学术秘书。从那时起,到1966年专业组被迫停止,他的工作重心就再也没有离开过腐蚀防护。


  投身腐蚀防护学科建设


  1960年5月,专业组举办了全国第一次腐蚀与防护研究工作会议,这次会议上制定了“1960年腐蚀和防护研究工作计划”以及“1960~1962三年规划纲要”。


  回忆当时的情形,刘翔声表示,“当时那份计划很快就被国家科委批示纳入了当时国家十二年科学发展规划和重点项目第34项内,这也是国家对这份计划的肯定。”


  1962年,专业组根据国家科委的进一步指示,开始制定“1963~1972十年科学技术规划”,这是我国腐蚀防护学科第一份规划。在同年举行的第一次学术会议上,与会代表就“十年规划”的草稿进行了讨论。这次会议还收录了相关论文、报告及资料72份,并集结成书,出版发行。


  1963年,“十年规划”完稿,作为参与者,刘翔声感慨颇多,“这份规划阐述了学科的形成及对国民经济建设的重要性,明确提出了1963~1972年期间的重点项目及所需采取的措施,并列出了六个中心问题,对推进我国的腐蚀科技事业起了重要的作用。”


  完稿之后,作为组织实施单位,专业组也正式更名为腐蚀与防护学科组(下称“学科组”),并在1964年召开了第二次学术会议。正是在这次会上,代表们提出了建立中国腐蚀与防护学会的要求,并在会后由学科组向中国科学技术协会提出了申请。中国科协很快批复成立中国腐蚀与防护学会筹备委员会。然而两年后爆发的文化大革命,却将学会的成立推迟了整整15年。


  除了学术方面的工作,学科组还在全国积极推动腐蚀试验站的建设。这些试验站和埋藏点提供的数据为我国国民经济建设做出了非常有益的贡献。


  刘翔声介绍道,“宝山钢铁公司在20世纪80年代初在上海宝山县选址建厂设计方所用的土壤腐蚀数据,就是我们1964年布置的土壤腐蚀试验埋藏点的试样提供的。这些数据为宝钢节约了大量的资金。还有就是三峡水利工程建设时,用的是我们在三斗坪埋藏点的试样提供的数据。这两个例子充分说明了早期学科组在设立腐蚀试验站这件事上的高瞻远瞩。”

 

  国家科委腐蚀学科组第一分组成立会

免责声明:本网站所转载的文字、图片与视频资料版权归原创作者所有,如果涉及侵权,请第一时间联系本网删除。

相关文章
无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