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鹤林:情系石油管工程
文/徐娜,靳婉平·本刊记者
李鹤林在该领域主持或参与完成的科研项目中,先后有13项获省部级以上科技进步奖,其中《钻杆失效分析及内加厚过渡区结构对钻杆使用寿命的影响》、《提高钻柱安全可靠性和使用寿命的综合研究》、《油层套管射孔开裂及其预防措施的试验研究》三项成果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并出版了《石油管工程》、《石油钻柱失效分析及预防》、《高强度微合金管线钢显微组织分析与鉴别图谱》等4本专著。
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石油行业的发展都是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其中,石油管(包括油井管和油气输送管)在石油工业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油田资产中,石油管材占60%,节约开支、降低成本的潜力巨大;且石油管品质、性能对油井和管道安全影响重大,稍有不慎就会酿成灾难性的事故,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
在这个领域,有一个人被称为石油管工程的开拓者和主要奠基人,他在油井管和油气输送管的失效分析、技术监督和科学研究(包括腐蚀与防护)等方面做出了卓越的贡献。他就是中国工程院院士李鹤林。
首次破解天然气管道应力腐蚀
大学期间,李鹤林深受指导教师、着名金属材料及强度专家、中科院院士周惠久教授的教益和学术思想的影响,在之后的50多年中,一直保持着对石油机械材料工程和石油管工程的热情。
毕业后,李鹤林被分配到地处宝鸡的石油工业部钻采机械研究所,进行延长石油机械产品寿命的工作。他带领团队先后成功研制了高强度高韧性结构钢等十余种新材料,并完成了一批重大失效分析任务。
1966年,四川威远气田内部集输管线在成都段通气试压时,4天内连续爆裂3次,其中一次,埋在水稻田里的管段飞起十几米高,落下后砸坏了农民的房屋。当时的石油工业部供应制造局工厂管理处处长李天相点名让李鹤林负责这次事故的失效分析工作。
接到任务后,李鹤林带领技术人员,在四川石油管理局总机厂中心试验室进行了各种理化检验。试验中他发现焊管试样螺旋焊缝有马氏体组织,裂纹是沿马氏体产生和扩展的。根据这个现象,李鹤林判断,这几次事故是典型的H2S应力腐蚀开裂,事故原因是钢管的螺旋焊缝存在马氏体组织。
由于这次事故关系重大,分析结果汇报给主持四川气田会战的张文彬副部长后,张部长提出,必须进行一次重现事故的试验。如果事故重现,才能做最后的结论。
然而,会战指挥部安排的试验,连续进行三次均未重现事故。知道情况后,李鹤林马上赶到现场,检查后发现,试验时通入的含硫天然气采用的是经过脱水处理的天然气,而试压爆裂事故的天然气是含水的。之后改用原来的天然气进行试验,事故得以重现,失效分析结论获得批准。
这次事故分析是我国石油工业的首次失效分析活动,在业内具有极高的影响。加上后来同样由李鹤林主持的华北油田任84井两起德国进口G105钻杆断裂事故分析,以及关基井7英寸P110套管柱断裂事故分析,并列成为新中国石油工业早期进行的三项重大失效分析案例。这三个案例都属于腐蚀和应力腐蚀范畴。
免责声明:本网站所转载的文字、图片与视频资料版权归原创作者所有,如果涉及侵权,请第一时间联系本网删除。
-
标签: 工程李鹤林石油管
官方微信
《腐蚀与防护网电子期刊》征订启事
- 投稿联系:编辑部
- 电话:010-62316606-806
- 邮箱:fsfhzy666@163.com
- 腐蚀与防护网官方QQ群:1408084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