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桂华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1978 年,注定是被中国历史铭记的一年,这一年中国的科技事业从宛如寒冬的噩梦中醒来,进入了崭新的春天。腐蚀学科也迎来了光明和煦的春天,先是国家科委决定重建腐蚀学科组,6 月由科学院主持在北京召开筹备会议,12 月在福建三明召开科委腐蚀学科组重组后的第一次会议。
伴随着这些历史进程,这一年成为安老师人生轨迹的重要一年,她从湖南大学金属腐蚀与防护专业毕业,直接分配到第一机械工业部机械科学研究院材料室,参与第一机械工业部腐蚀与防护行业管理工作。同年 12 月,她参加了在福建三明召开腐蚀学科重组后的第一次会议。作为刚毕业的大学生,她有幸见到了腐蚀领域里的泰斗们:“李苏、张文奇、沈增祚、石声泰、肖纪美……”更让她难忘的是,会后晚上在宾馆的院子里散步,一位长者问她:“你是参加什么会议的?”
安老师答道:“国家腐蚀科学学科成立大会。”老者继续问:“具体做什么的?”安老师答:“研究金属如何腐蚀损坏, 然后再研究措施如何防护。 ”
老者若有所思地说:“你们是给金属看病的,我是给人看病的,咱们都是大夫……”听了老者的话,安老师自然自语地说: “我是一名金属医生啊。”
白驹过隙,30 年转眼而过,安桂华老师已经退休。30 年间,她积极投身于金属腐蚀与防护行业、项目管理工作,不仅做了金属防护的医生,成为金属制品的守护者,而且见证了金属腐蚀与防护专业不断改革、发展、壮大的历程。
见证历史,服务学会会议
回到 1979 年,这一年对安桂华老师来说有着特殊的记忆。这段记忆和一次重要的会议有关联。这就是 1979年 12 月在杭州举行中国腐蚀与防护学会成立大会暨 1979 年腐蚀与防护科学学术报告会。这次会议的议题不仅是成立中国腐蚀与防护学会,更重要的是,腐蚀领域里的学术报告交流从此正式地开展起来。
安老师回忆道,为了举办这次会议,当时北京科技大学的朱日彰老师作为中国腐蚀与防护学会筹备组负责人之一,选定了当时在清华东路的机械科学研究院招待所(民主楼)———作为筹备小组的活动地点,安老师顺理成章成为联系人参与一些事务工作。
这是在阔别多年后腐蚀届的科技工作者第一次欢聚一堂的会议,每一位筹备组的成员都格外地认真。记得有一次夜已经深了,安老师发现石声泰先生、沈行素老师的房间里还亮着灯,透过门缝看到他们还在伏案审阅论文。安老师回忆说,在工作上老专家们精益求精,严格要求,但是在生活上却很简朴,武汉大学的姚禄安等几位教授平时忙于工作,只有到了周末才外出采购食材借用安老师宿舍里的工具改善生活。经过 5 个月的筹备工作,12 月大会如期举行,来自全国各地的腐蚀届的科学工作者相聚杭州,进行了大会报告、 论文宣读、 专题讨论、教学和学科发展座谈等多种形式的学术活动。
安老师回忆说,记得当时整个会议开得舒畅,激发了每一位参与者攀登腐蚀与防护的科学高峰、实现学科大发展的斗志,也预示着金属腐蚀与防护科学百花盛开的春天的来临。尽管这次会议的时间短,但是在中国腐蚀与防腐的发展史上,其深远意义不言而喻。特别是在这次大会上决定进行典型腐蚀调查、开展网站建设、举办腐蚀与防护技术培训等几项工作,指导了当时各大部委很长一段时间开展腐蚀与防腐的工作。机械工业部 1985年组织了25个单位, 历时15天对南海、渤海的海洋石油、船舶工业等所用机电产品环境适应性进行了重点调查;轻工业部举办了两次全国总工程及工程技术人员腐蚀与防护培训,参加人员特别踊跃,安老师也被邀请授课,根据授课内容她后来编写并出版了《卤水化工》中的“腐蚀与防护”章节内容。
1979 年,腐蚀与防腐学科重新焕发出勃勃生机的开端,也是迎接希望的开始。回忆起这段岁月,安老师说,她很幸运能够大学一毕业就遇到了科学发展的春天,遇到了老一辈腐蚀与防护的科学家,这些科学家们用自己的言行、用自己的实力,诠释着腐蚀与防护学科的发展动力。“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正是这些老一辈科学家从点滴做起,才有了日后金属腐蚀与防护学科的大发展,汇集成了中国腐蚀与防护行业发展的江海河流。
首次参加大气腐蚀网站调查意义非凡
1957 年 11 月,国家科技委机械工业组金属腐蚀及防护协调分组在沈阳召开会议,建立“全国腐蚀试验网”。1958 年~ 1960 年各行业部门一机部、化工部、冶金部、石油部、交通部等所属单位,根据行业生产发展需要,在全国建立的大气、海水、土壤腐蚀试验站共有 54 个,其中大气腐蚀试验网有 30 个试验站。这些试验站普遍存在布局不够合理,场地面积狭小,试验项目单一,试验设施简陋,技术力量薄弱;环境因素测定多数试验站尚未开展,管理制度不健全,试验站工作生活条件较差等问题。直接影响了试验工作的深入开展。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1980 年国家科委组织历时一个月对全国 12 个月天然暴露试验场站进行调研,在机械科学研究院工作的安老师被派往五个研究所六个暴露试验场开展调研工作,其中有广州老化所、广州电器科学研究所(广州站和海南站)、621 所、铁道科学研究院、武汉材料保护研究所、54 研究所海南站。走过这些天然暴露试验场,安老师增长了天然暴露试验一些基础知识和操作要领,而且第一次认识到暴露试验对产品、制品、材料和防护层的重要性。采访中安老师说,这次国家科委组织的调查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它为我国合理布局大气试验站提出了具体合理的建议。随后机械工业部安排了一批有关大气腐蚀试验的科研项目,如“机械工业常用材料大气腐蚀试验研究”就从那时开始的。我国大气环境腐蚀研究成果已在国家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工业设备及产品加工制造、材料的改性与新材料、新技术开发以及国防建设中获得广泛应用,并在国民经济与国防建设中日益发挥积极作用。
2012年4月26日“材料延寿与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研究”项目启动会工程院合影
从调查入手,为煤矿机械技术服务
金属腐蚀可造成零件的损失而全面报废,也可使零件强度下降,还会产生腐蚀脆性等不良后果,是机械零件失效的重要形式之一。据统计,全世界因腐蚀而损坏的金属制品重量约占年产量的 1/5 ~ 1/3。而煤矿井下,由于环境的特殊性,腐蚀现象尤其严重,要研究煤矿井下的腐蚀情况,就要先对煤矿井下的腐蚀情况进行全面的调查研究。
1983 年 6 月,按照机械工业部沈烈初副部长的指示,由机械科学研究院组织了机械院、武汉材料保护研究所、洛阳矿山机械研究所有关技术人员十二人,在 1983 年 6 月 9 日至 15日对平顶山矿务局所属煤矿机械设备腐蚀及磨损情况进行了调查。安老师作为机械研究科学院的代表成为十二人调查小组的成员之一,也是唯一的一位女同志,随调查组来到了平顶山矿务局所属八矿、田庄选煤厂和二矿机电修配总厂。
安老师介绍:“八矿是 1980 年投产,两年多的时间里,井筒金属结构金属很严重已经达到 1-2mm, 平均腐蚀深度为 0.5mm/ 年以上,据此推算,井筒寿命只有十年左右,而建井寿命要求在70-80年。 而井筒是煤矿人、 料、煤提升的关键部位,腐蚀会使结构强度急剧下降,随时潜伏着危险性。”
接着安老师介绍:“我们调查的第二站是田庄选煤厂,这是全国最大的选煤厂,90% 以上的选煤机械都是机械部制造的, 设计年产量是350万吨,但是由于其主要设备斜轮分选机、重介旋流器、浮选机、筛分机、真空过滤机等主要构件腐蚀和磨损失效,整机工作效率低下, 实际产量是220万吨,选煤效率直达到 81%-87%,每洗一吨煤其介质损耗为 8kg。这种因腐蚀造成的浪费,很是让我们触目惊心。”
在七天的调查中,采用查阅资料和实地考察相结合的方式。为了详细地了解井下设备使用条件和存在的问题,他们三次下井实地调查,每次从井下回来,每个人的身上都被雨水和汗水淋湿。调查组组长武汉材料保护研究所毕顺所长对安老师说:“已经看不出你是一位女同志。”其中的辛苦可见一斑。
通过调查,发现煤矿机械产生腐蚀与磨损问题是普遍存在的,也是非常严重的,这种情况不仅造成钢铁材料的大量损耗而且因构件腐蚀与磨损而降低整机工作效率,因停机维修而带来的生产损失很大,严重地影响了煤炭生产。因此调查组向机械部、煤炭部科技司、生产司提交了一份关于《关于平顶山煤矿机械设备腐蚀与磨损情况调查和初步分析处理意见的报告》。根据这份报告和调查情况,他们又整理出一批典型零件、构件的失效分析项目和 20 余项煤机防腐科研课题,建议有关部门组织科研攻关,同时利用现有的科研成果和专业知识进行技术服务,还就地建立了煤矿机械设备热喷涂修理点,并在煤矿实地展开腐蚀与材料保护知识讲座。
从腐蚀出发,迈向清洁生产、绿色制造
1986 年,随着“机械工业技术发展基金会”的成立,安老师业务转入机械工业技术发展基金会共性技术专业组, 开始负责表面保护、 腐蚀与磨损、材料应用、无损检测专业的基金项目指南建议、项目管理等工作。1995 年后安老师的业务又回归到机械科学研究院,分管院系统各研究所科研计划管理以及科技发展规划和战略研究等工作。“八五”期间,她参与了国家科委“八五”国家科技攻关计划科研项目——“清洁生产关键技术选择与数据库建立研究”,在“九五”期间,她参与了“九五”机械工业先进制造技术发展研究,并做了《企业科技进步与发展对先进制造技术的需求分析》的研究报告,为研究、开发、推广应用以“产品现代设计技术、精密成形与加工技术、制造业综合自动化技术、系统管理技术”为核心的先进制造技术群提供依据。
从“八五”、“ 九五”,到如今的“十三五”,安桂华老师从当年那个曾经是金属腐蚀与防腐领域里最年轻的小姑娘,如今也已退休,现受聘于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科技工作部,协助管理“十二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绿色制造关键技术与装备”和“关键基础件和通用部件”项目专项经费预算管理等工作。先后参加了中国工程院两个重大咨询项目,2008 年完成的“摩擦学科学与工程应用现状与发展战略研究”和 2015 年完成的“材料延寿与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那些精心守护金属腐蚀与防护历程虽然消失在历史的深处,但是其关注金属腐蚀与防护的情怀至今未变。其情怀不仅包含着对金属腐蚀与防护行业的热爱,更多的是在传承了老一辈腐蚀科学家们的精神,让腐蚀与防护学科向前进一步发展。
后记:
在金属腐蚀与防腐的舞台上有这样的一批人,尽管他们并不在聚光灯下,但是他们珍藏着中国金属腐蚀与防腐学科发展中的不可缺少的篇章,感谢安老师的点滴回忆,让我们打捞出金属守护者们背后的那些岁月,那些记忆。
人物简介
安桂华,1954年出生,从事专业: 腐蚀与防护。曾任机械科学研究总院教授级高工。兼任中国腐蚀与防护学会理事、中国机械工程学会表面工程分会理事,《材料保护》《中国表面工程》等杂志的编委。
1978年7月,湖南大学化工系金属腐蚀与防护专业毕业;1978年7月机械科学研究院从事机械工业腐蚀与防护行业管理;机械工业技术发展基金项目管理,负责材料工程、表面工程、摩擦学等专业项目管理;机械科学研究院系统院所科研计划管理、企划管理等。
主要科研成果:“九五”机械工业先进制造技术发展研究,获机械部科技进步二等奖。清洁生产技术选择与数据库建立,获机械部科技进步二等奖。基金项目实施评估及“九五”项目体系框架的研究,获机械部科技进步三等奖。
发表的主要论文:“加快发展我国的先进制造技术”发表于1994年《发展战略与科技管理》第6期;“浅谈机械工业清洁生产”发表于1997年《发展战略与科技管理》第4期;“实现机械工业持续健康发展”发表于1997年《机电安全》第6期;“试论我国先进制造技术发展重点”在“先进制造技术发展战略研讨会”上发表;参与编著《卤水化工》第九节,腐蚀与防护,1995年由化工出版社出版。参与编著《先进制造技术》专著第十五章,优质清洁表面工程新技术,1999年由机械工业出版社出版。
免责声明:本网站所转载的文字、图片与视频资料版权归原创作者所有,如果涉及侵权,请第一时间联系本网删除。
官方微信
《腐蚀与防护网电子期刊》征订启事
- 投稿联系:编辑部
- 电话:010-62316606-806
- 邮箱:fsfhzy666@163.com
- 腐蚀与防护网官方QQ群:1408084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