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1 年 5 月 23 日,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的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代表大会上,陆柱教授受到时任总书记江泽民和国务院总理李鹏等中央领导的亲切接见,这一历史性的瞬间,被记录在了中国腐蚀与防护学会出版的《继往开来 30 年》学会手册之中,这是陆教授一生难忘的时刻。我们的采访就是从这一历史性的瞬间起因谈起——1979 年的宝钢长江引水工程——这也是为中国发展做出重大贡献的历史关头。
两条建议 开启尚无先例的长江水“避咸蓄淡”工程
1982 年 7 月 19 日《解放日报》发表了一篇文章,大标题是《宝钢确定从长江筑库引水—停引淀山湖水合理利用水源》,副标题为“本市科技工作者陆柱的建议经过科学论证开始实施”。陆教授指着副标题回忆道:“这份报道要从我的一份建议谈起。当年冶金部和上海市要建设宝钢,但是建成的宝钢总厂预期全厂每天生产用水总量为 381 万吨,其中作为循环冷却水的补充水的设备系统每天就需要 26 万吨淡水。宝钢设备系统”吃“的水与人一样,有一定的水质要求,氯离子平均含量要每升小于 50 毫克,每升最大不能超过 200 毫克,否则设备的使用寿命就会受到影响。因此,宝钢决定从淀山湖引水。”
原定 1982 年建成投产的宝钢,选择从淀山湖取水,方案已经批准实施。宝钢濒临长江,但是每年 11 月到次年 4 月为长江枯水季节,因为海水倒灌,长江水的氯离子含量升高,这对管道和设备具有较强的腐蚀作用。为此,宝钢在设计引水工程时,对水质提出严格要求,并确定由淀山湖供给生产用水。淀山湖引水工程已于 1979 年动工兴建,并已埋管线 16.8 公里。
淀山湖是上海市最大的湖泊,也是上海少有的好水。宝钢这个用水大户取水淀山湖,是否会给全上海的市民淡水供应和下游的生态平衡带来不利影响?宝钢紧靠长江,为什么舍近求远呢?陆教授说:“宝钢毗邻东海之滨,位于长江的入海口,海水一天两潮,在每年 11 月至来年 4 月间的枯水季节,咸潮经常倒灌,长江入海口的氯离子有时高于每升 1000 毫克,历史上最高曾达每升 3950 毫克,与当时中日双方约定的最高值相比高出 20 倍。若用长江水源,必须进行脱盐处理,由于用水量大,淡化水源成本太高。引水淀山湖,是不得已的选择。但是当时上海各界和市民发话了 ‘这不是跟我们争水吗?' ”
1980 年上海市科协组织宝钢顾问委员会、上海市腐蚀学会、净水技术学会和水利学会等有关专家开会讨论、发表了以长江水代替淀山湖水的意见。陆教授与腐蚀、净水、环保等方面的 30 位专家怀着赤诚之心,聚于科学会堂探讨了几种引水方案的利弊得失。
1981 年的四月,上海市科协主编的《科技工作者建议》全文刊登了陆教授的发言。陆教授在文章中指出,宝钢从淀山湖引水弊多利少,只要解决长江枯水期含氯离子高的问题,改用长江引水是可取的。陆教授的这条建议在宝钢总厂和有关部门引起了强烈的反响。宝钢总指挥部委托上海市政设计院制定长江引水工程的可行性方案,后又委托上海市科学技术协会对引水工程进行科学论证。陆教授作为上海市腐蚀科学技术学会和上海市净水技术学会的专家代表参加了调查研究和论证。
陆教授开始了大量的调查研究,并和教研究组的同事一起探索出了长江纵断面、径流量、主流、支流、涨落潮和氯离子含量的规律,收集和检测了部分长江水样的水质数据,为宝钢就近引用长江水提供了可靠的依据。
江泽民总书记与华东理工大学教授陆柱(中国腐蚀与防护学会原常务理事)亲切握手
1982年五月, 根据大量详实的调查、一手的水质试验和数据分析,陆教授又提出了第二条建议—《关于宝钢引水工程的再建议》,文章中陆教授从工业用水的水质指标、长江水水库容量、国外高氯离子处理的最新技术、国内氯离子对碳钢腐蚀的研究、水质稳定剂的应用等方面进行了系统的论证。他认为,无论是从国外的情况还是从国内的经验来看,宝钢引水长江水是可行的,对于高氯离子水或者是短期内的高氯离子水采取增投缓蚀阻垢剂等方法在技术上是可行的,在经济上也是合理的。
陆教授的这篇《再建议》中为百年一遇的特殊情况提供了对策。紧接着上海市的科技人员们提出了三大类的十二个方案,经过反复地比较、论证,确定了长江筑库引水方案。这就是:在长江边筑造蓄水水库,采取“落潮取水、蓄水保质”的方法,解决冬季枯水期长江水含氯离子高于标准的问题。这个方案的采用与原计划相比仅基建部分就可以节省资金五千万元左右,并具有水量充沛、水质保证、少占农田、投资少、运行费低等优点,同时也有利于长江口河段水源的开发利用,减少了内河水的压力。
《关于宝钢引水工程的几点建议和再建议》
获中国科学技术协会首届优秀建议奖一等奖
应邀出席在阿联酋召开的“国际海水淡化会议(IDA)”
会标前留影
1983 年,先后经冶金部和国务院批准,同意由原淀山湖取水改为长江取水。1983 年 2 月 13 日,由上海港务局主持的开工验槽仪式正式开始,直到 1985年 8 月 20 日,在宝钢全线投产前一个月,水库提前蓄水。喜讯传到北京,党和国家领导人为这项工程的提前建成而高兴。时任国家主席的李先念同志为长江引水工程落成题写了碑名“长江引水工程落成纪念”;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的陈云同志为宝钢长江引水工程题写了“宝山湖”三个大字。这是党和国家领导人对长江引水工程获得成功的肯定。
上海宝钢长江引水工程是多方合作和共同努力的成果,例如关于长江水腐蚀和氯离子影响的研究就是由上海市科委和市科协委托中科院上海冶金所金属腐蚀专家石声泰研究员和华东化工学院陆教授所在教研组共同完成的。“上海宝钢长江引水工程”项目也是科学论证、政策建议、决策咨询的一个成功的事例。
参与宝钢长江引水工程期间,陆教授把全部的身心和精力投入到了科研领域中。他撰写的《关于宝钢长江引水工程的建议》获中国科协首届优秀建议一等奖,参与的《宝钢长江(筑库)引水工程可行性咨询报告》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除此之外,陆教授 1978 年参加的“水质稳定剂研究”获全国科学大会重大科研成果奖,1987 年参加的“宝钢长江水质试验”获上海市科技进步二等奖,参与的“宝钢长江引水工程可行性咨询报告”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990年主持的“钨系水处理缓蚀剂”获国家发明三等奖,1991 年参加撰写的“关于宝钢长江引水工程的建议”获得中国科协优秀建议奖一等奖,“新型水处理缓蚀阻垢剂 HSP”获化工部科技进步奖,1993 年主持的“多功能防锈油”获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三等奖, 2004年主持的 “环保型水处理剂 PASP”获得上海市科技进步二等奖。
栉风沐雨 59 载 著书育人半生缘
1953 年,陆柱考入华东化工学院,一年之后学校迁入梅陇,一片农田,只有三幢完整的建筑,作为全国第一所化工学院,任重而道远。学校初创时,全院只有三个系,教职工约六、七百人。陆柱从 1958 年毕业留校,担任助教。
50 多年来,陆教授风风雨雨与华东理工大学缘过半生,他长期从事腐蚀与环境科技教育。学生们都知道,陆教授不仅仅是一位德高望重的教授,也是上海市先进科技工作者、上海市优秀科技教育工作者。 从教50年来, 除了讲解 《水处理技术》等课程外,他还培养了硕士研究生 30 多名,博士研究生 11 名。如今有很多名学生已经晋升为教授,有的已经成为高校院长、系主任和党总支书记等校院两级的办学骨干;还有的学生如今已被列为省市和部委重点优秀人才培养计划。
陆柱教授与其老伴
为上海市市民做科普讲座
应邀在新加坡亚太腐蚀国际会议上作学术报告
与博士生张大全合影
在华东理工大学实验室做腐蚀试验
陆教授既教书育人又著书立说。他与教研组的青年教师合作,将水处理方面的知识经验进行总结,撰写了《工业冷却水处理技术》《水处理技术》《水处理药剂》《给水和用水处理技术》等多部著作,其中有的已经成为环境工程专业本科生和研究生的教材和教学参考书。
既做报春花 又做啄木鸟
陆教授是水处理专家,也是上海市第八届、第九届政协委员,第十届政协特邀委员,在 15 年的政协工作中,他曾参加过多项社会调研听取社情民意,为政府和企业献言献策。
2007 年太湖蓝藻爆发,当时蓝藻厚积、气味难闻,陆教授接受委托后到现场调查,提出治理建议;2010 年世博会在沪召开之际,他受上海市科技协会和上海市净水技术学会之邀,调查、研究并提出水及生活垃圾的净化和处理的报告……陆教授这样形容自己“既要做报春花,又要做啄木鸟”。在其担任市政协任委员的 15 年期间,他先后提出了近 100 份提案,其中多项被市政协评为“优秀提案”。
其实,作为政协委员的陆教授更是水处理方面的专家,他关注世界水环境,中国水资源环境,更关心上海本地的水资源环境。2005 年 11 月,黑龙江流域松花江水系和珠江流域北江水系相继发生了两起重大事故性水体污染。关于“水源安全”问题一直是陆教授关注的热点之一,他早就注意到在上海,黄浦江、长江和杭州湾沿线分布着大型化工企业、制造工厂和集装箱堆场,加之上海地处长江流域下游,地势低洼、水动力不足、滨江临海洪涝威胁多。如果一旦发生类似吉林化工厂的污染松花江事件,后果更不堪设想。陆教授参与了上海市科协组织的两次座谈会,他与其他参会人员联名向市政府提出一份名为《关于进一步加强饮用水安全和水污染突发事件应急处置能力的建议》,这份建议得到了当时上海市市政府的采纳,并被评为当年的优秀提案。
退休之后,陆教授成为上海市老科学技术工作者协会科普讲师团成员,继续发挥余热,为社区居民科普水的知识,虽然已届耄耋之年仍乐此不疲,因为他深刻地体会到科普工作既是科协和学会的重要功能,也是提高全民科学文化素质的重要渠道,而他本人从事的环保事业,是非常贴近千家万户生活和直接惠及广大老百姓民生的一项社会公益事业。因此退休后的陆教授凡是与环保有关的科普活动他都尽可能积极参与:如2004-2005 年他被邀请与复旦大学两位教授一起主持了中学教改试用教材——“水与人类生活”的编写,并在科学会堂为全市 80 所中学的任课教师进行了试讲、培训和辅导,并来到了闵行中学等学校直接面对中学生讲课和听取意见。2008 年,作为上海市老科协科普讲师团讲师,他来到了上海图书馆演讲厅为 300 多名来自各方面的市民和居民作了科普报告,并在报告结束后进行了互动式的问题解答和讨论交流;为了使科普内容更贴近公众需求和更有针对性,他在浦东北蔡镇授课时,根据当地居委提出希望讲解关于如何做好社区环保的要求,重新收集和组织资料,作了“呼唤公众参与,推进社区环保,迎接世博盛会”的专题科普报告。此外,陆教授还多次参加过上海电视台、教育电视台、人民广播电台等科普节目的制作和播出,向更多的公众传播科学知识、科学理念和科学精神,这就是退休后陆教授回馈社会的一种方式,把自己掌握的科学知识无私地奉献给社会!
后记:
海纳百川,静水流深,让我们向这样一位谦恭智慧、不遗余力回馈社会的老教授致敬!
人物简介
陆柱:1936年7月出生,华东理工大学资源与环境工程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1958年毕业于华东化工学院有机工业系;1958年至1978年任华东化工学院助教;1978年至1982年任华东化工学院讲师、腐蚀与防护教研组主任;1982年至1985年任华东理工学院副教授、环境工程系主任兼环境工程研究所所长;1986年起任华东理工大学教授。曾任华东理工大学防腐蚀中心主任、中国环保产业协会理事、中国腐蚀与防护学会常务理事和荣誉会员、上海市科协常委、上海市净水技术学会理事长;上海市第八届、第九届政协委员和第十届市政协人口资源环境建设委员会特邀委员。曾任中国腐蚀与防护学会常务理事、中国工业腐蚀技术协会专家委员会副主任、上海市化工防腐蚀技术协会顾问、上海市腐蚀科学技术学会常务理事、上海市老科技工作者协会科普讲师团成员等。1978年参加的“水质稳定剂研究”获全国科学大会重大科研成果奖,1987年参加的“宝钢长江水质试验”获上海市科技进步二等奖,参与的“宝钢长江引水工程可行性咨询报告”获得上海市科技进步一等奖和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990年主持的“钨系水处理缓蚀剂”获国家发明三等奖,1991年撰写的“关于宝钢长江引水工程的建议”获中国科协优秀建议奖一等奖,“新型水处理缓蚀阻垢剂HSP”获化工部科技进步奖,1993年主持的“多功能防锈油”获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三等奖,2004年主持的“环保型水处理剂PASP”获得上海市科技进步等奖,2004年被中国工业防腐蚀技术协会评为首届“中国防腐蚀大师”等。与教研组同事合作编写出版《水处理技术》、《水处理药剂》、《给水与用水处理技术》、《油田水处理技术》等专著六部,获授权国家发明专利四项,发表“水处理”和“腐蚀与防护”论文150多篇,曾评为“上海市文教战线先进工作者”、“上海市先进科技工作者”获“上海市科技精英”提名奖、“上海市优秀科技教育工作者”等。
免责声明:本网站所转载的文字、图片与视频资料版权归原创作者所有,如果涉及侵权,请第一时间联系本网删除。
官方微信
《腐蚀与防护网电子期刊》征订启事
- 投稿联系:编辑部
- 电话:010-62316606-806
- 邮箱:fsfhzy666@163.com
- 腐蚀与防护网官方QQ群:1408084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