烛光记忆 | 鞠躬尽瘁 致力我国循环冷却水技术科学研究 ——访南京工业大学退休教授龙荷云
2018-01-09 14:32:01 作者:庞雪洁 来源:《腐蚀防护之友》 分享至:

     1.jpg

 

    初冬的金陵因承蒙着上苍雨水的滋润,梧桐的枝叶依旧繁茂,由于温度的降低,绿色的世界里闯入金色和红色的点缀。走在南京的路上看着来来往往的行人,从他们的表情中可以感受到午后时光中的惬意和幸福。不知不觉中记者便走到丁家桥的小区,见到了精神矍铄的龙荷云教授。龙教授是南京工业大学退休教授,几十年来,她在自己的科研生涯中披荆斩棘,做出无数的成果和贡献。


    无畏艰难 勇闯一片天
 
    龙教授 1951 年考入南京大学工学院化工系(现南京工业大学),1955年毕业后留校任教。在筹建化工机械专业龙教授担任助教;1960 年研修化机专业的龙教授由于个人原因没有时间进修,在专业毫无相关及生活工作的双重压力下,龙教授勇于接受上级任务,担任化工腐蚀与防护课教师。面对生活与工作的冲突,龙教授仍时刻研修苏联教材,认真编写讲课笔记,最终在同学们的认可中收获最好的回报。时光倒转回 20 世纪 70 年代,学校接到化工部一项重大任务……
 
2
参加工业学大庆会议
 
    20 世纪 70 年代中期由美、日、法等国家引进的循环冷却水处理新技术,在国内首先用于大化肥、大化纤、大钢铁等企业。中法两国在引进水处理药剂的谈判中,法方称药剂添加至冷却水后可以起到阻垢与防腐的作用,污垢系数和腐蚀率是两个重要的指标。然而,在政治文化运动期间,我国信息闭塞,对于国外技术的发展一无所知,所以在谈判期间,我国无法针对药剂提出任何专业性意见,从而导致我国在谈判中间十分被动。谈判接近尾声的同时,国外设备已经引进,化工部认为在十万火急的关头,我国必须拿出一个意见,于是火速找到南京化工学院(现南京工业大学)承担此重大而艰巨的项目,项目的主要目的是研究法国药剂是否具有阻垢与防腐的作用。学校针对是否承接项目上出现分歧,一方认为国外水处理技术先进,在信息闭塞隔绝的时代,我国从未接触过此类专业,保守起见不要冒然接手。龙教授则认为,我们要对自己有信心,必须拿下项目,国家交付的任务就要好好干。一切从零开始,勇敢去闯,只要自己努力就一定可以成功!龙教授的想法与院长不谋而合,一个“闯”字深入大家的内心,学校同意承接此项目。在当时艰难的科研条件下,承担项目的风险是有目共睹的,但大家的信心和勇气为此项目打下坚实的基础。

3
 
    龙教授告诉记者,承接项目还有一个必要条件是领导的支持。因为水处理项目涉及领域广泛,需要领导调集学院中化工、有机、分析化学、腐蚀等学科组成攻关科研组。多项学科小组集合为一个团队,有机分析小组负责剖析药剂的成分,分析化学小组负责水的分析,化工小组负责水处理中换热器冷却传热分析。龙教授主要负责腐蚀分析,实验研究难度极大。其中,模拟现场是关键性的一步,只有还原现场才可让人相信真伪,但科研组利用电化学或者挂片测试后都以失败告终。由于试验结果需要对比浓缩一倍、两倍、三倍不同的水样,而一套动态模拟设备只能做一种水,于是科研组共制作两套设备。试验过程中的配水并不是一般化学试验中一个烧杯的水量,而是需要上千斤的水量,当时大家齐心协力,任劳任怨。在设备经过无数次的尝试和修改后才最终定型,试验都是 24 小时连轴运转,大家便分成三个小组进行倒班观察。经过大家大半年的辛苦钻研及不懈努力,一份完整严谨准确的试验报告呈交化工部,在报告中详细说明了药剂只可防垢但无法防腐,实验结果否定了法国人的说法,并在两国谈判时作为主要依据。项目的成功非常鼓舞人心,并受到各级单位的表扬和嘉奖:1978年攻关科研组获江苏省先进集体奖;1978 年水质稳定技术的研究获江苏省科学大会奖;1979 年攻关科研组被石化部评为工业学大庆“红旗单位”;1978 年水质稳定技术的研究获化工部科技成果二等奖;1978 年含有大量磷酸盐的天然水和循环冷却水中硫酸盐含量快色测定获江苏省科技成果奖;1980 年在含有大量磷酸盐的天然水中硫酸盐快速测定获化工部科技成果奖;1980 年化肥装置水稳定剂的研制和应用获化工部科技成果奖;1984 年EJY8401 磷含量检测仪获江苏省政府四等奖;1986 年工业冷却水水质分析方法获化工部科技进步二等奖;1987 年DGC-1 动态污垢检测仪获化工部科技进步三等奖;1987 年工业循环冷却水水质分析方法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992 年 JS 系列冷却水处理药剂及闭路循环系统获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二等奖。龙教授个人分别获得 1992 年获国家教委科技二等奖;1994 年江苏省教育工会表彰龙荷云教授参与的 JS 系列冷却水处理药剂及闭路循环系统入选江苏省高校女教职工教学、科研成果展示会;1999 年石油和化学工业局颁发的JS 系列冷却水处理药剂及闭路循环系统科技进步二等奖;2000 年中国化工学会颁发的突出贡献奖等。

4
 
    龙教授告诉记者,勇敢拼搏是我们团队的代名词,在条件艰苦的时代,一个“闯”字为我们带来了成就和荣誉,此外,团队合作是一种快乐的体验,正是这个项目的契机学院之前并未有交集的所有学科小组集结一起,大家分工合作,团结一致,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认真工作,不怕苦不怕累,在各自的岗位上潜心研究,最终收获了不小的成果。成功并不意味着浅尝辄止,我们要追随科研进取的精神,在循环冷却水处理的道路上越走越远,创造出更多的成果,为社会和国家做出更大的贡献。在与龙教授的访谈中记者感受到她无私无畏的科研精神,在一张张泛黄的奖状中看到了龙教授为我国循环水处理事业发展的毕生奉献。龙教授敢闯敢为的精神当为后继科研人员发扬与传承!

    循环冷却水处理 业内最佳教材
 
    龙教授是最早参加循环冷却水处理研究和实践工作的教师,她将早期积累的各种科研资料和实践经验整理成高等院校教材,在全国高等院校中首先开设《水质稳定技术》课程,为培养这方面的技术人才提供了条件。课程开设之后,龙教授一人结合教学和科研实践编写了《循环冷却水处理》一书 , 该书针对循环冷却水的处理全过程 , 结合国内外的资料作了系统的介绍。同时结合生产、科研的实践 ,对具体的计算、应用作了说明 , 并力求在理论上有所阐述。并附有动态模拟测试装置的设计资料和操作规程。

5
 
    全书共十七万字 , 工厂、科研单位、高等院校有关的工程技术人员和师生都可阅读参考。1984 年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正式出版,并先后被北京燕山石化总公司、兰州石化总公司、上海金山石化总公司、化工部工业水处理技术培训中心、南京大学、东南大学等单位举办的工业水处理培训班选作教材,还被有关高等院校选为教学参考书,在使用中受到读者的欢迎。这本书也为普及水处理知识,推广水处理技术起到推动作用。《循环冷却水处理》第一版及第二版分别印发 6000册全部一售而空,2000 年出版社总编再次邀请龙教授编辑出版《循环冷却水处理》第三版,并在华东书展上荣获优秀科技图书二等奖。龙教授不止自己编写教材,还曾受邀合著《化工百科全书》,《工业水处理技术》、《水处理及循环再利用技术》等相关书目。
 
    传道授业解惑
 
    为了培养相关技术人才,龙教授走进全国各地的培训班普及循环冷却水技术的专业知识,在辽宁,山西,山东,安徽,新疆等各地相关行业的工程师及总工报名踊跃。龙教授在每一个培训中心都尽心尽责,全力以赴地传授循环冷却水技术知识。在没有扩音器的教室中,龙教授从不辜负每个学生殷切的期盼,竭尽全力提高音量以让每个学生都可以清晰的听到她的声音。如此忘我的不辞辛劳,也让龙教授付出了健康的代价。但龙教授告诉记者,所有的付出都是值得的,传授知识是教师的天职,我是人民教师,我有责任将循环冷却水技术传授给需要的人。

    技术创新 成就未来
 
    随着工业的发展和生活的需要,水的用量急剧增加。因此,节约水资源如同节约能源、保护环境一样,成了当务之急。节约用水的最大潜力是节约工业冷却用水,采用循环冷却水是节约水资源的一条重要途径,而且高浓缩倍数运转的循环冷却水还可减少环境污染。我国上世纪 70 年代中期随着引进大化肥、石油化工、轧钢、大化纤等装置时开始使用此项新技术,并在龙教授等科研人员多年的潜心研究和生产实践中日渐成熟。技术成功的运用为大家带来丰厚的回报,他们继承前辈苦心钻研的科研成果,却将科研成果背后刻苦钻研的科研精神有所遗忘。目前我国循环冷却水技术仍落后于国外,龙教授认为缺乏创新是我们一直落后的症结所在!当下,聚集财富的速度远远超过了技术创新的速度,利益为王成为核心目标,技术创新的止步没有受到任何人的关注,导致我国循环冷却水技术始终没有突破。龙教授强调,创新,不是异想天开,创新有三层含义,第一,更新。第二,创造新的东西。第三,改变。大家应该结合行业多思考多试验多提问多钻研。

    后记:

    时代赋予我们优沃的学习和工作环境,我们应该不负时光、奋起拼搏,去学习和传承像龙教授那样的老一辈科研学者的科研执着与奉献精神!

    ●  人物简介
 
7
 
    龙荷云 , 教授,1932 年出生于安徽省安庆市,祖籍安徽桐城,上海长大就读上海晓明女中。1951年考入南京大学(原中央大学)工学院化工系。1955 年毕业于南京工学院化学系(由南京大学分出)留校任教(硅酸盐教研组)水泥专业。1959 年调入南京化工学院(由南京工学院分出)化工机械系参与筹建化机专业任教。1972 年筹建化工设备腐蚀与防腐专业任教,科研主任。参与并指导 JS 系列冷却水处理药剂及闭路循环系统项目,并获得多项殊荣。1980 年筹建水处理研究室;1993 年筹建石化部水处理技术推广中心,负责推广水处理技术,任中心主任;1996 年退休,兼任中心顾问;享有政府终身特殊津贴。编著《循环冷却水处理》教材第一版至第三版,合著《化工百科》,共发表论文十多篇。

免责声明:本网站所转载的文字、图片与视频资料版权归原创作者所有,如果涉及侵权,请第一时间联系本网删除。

相关文章
无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