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史话 | 我国“腐蚀与防护”专业的奠基人 ——潘正涛教授
2018-02-23 14:31:40 作者:林玉珍 北京化工大学 来源:《腐蚀防护之友》 分享至:

1

 

    我国著名应用电化学专家、天津大学原化工系系主任潘正涛教授酷爱学习,终生都在学习的道路上求索前行。他精通英、法、德、俄等多国语言,能自由阅读各国资料,时刻掌握国际前沿的科技动态。他不仅在语言方面的功力十分精深,而且在学术上有很深的造诣,研究视角独特,对科学非常有远见。早年就撰有《锌电极低温钝化行为》《18-8 不锈钢的应力腐蚀》等论文。生前,根据国家经济发展的需要,他一直在思考着创建“新专业”。


2

 

    1957 年,他亲自主持筹建、58 年就创立了“电化学工程”新专业,其中包括“金属腐蚀与防护”“化学电源”“电镀”“电解”四个方向,当时的苏联有此专业,但不包括“腐蚀与防护”。潘老正承担着国家重大项目,又凭借他早年在化工厂、冶炼厂等一线的经历,使他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很强的研究能力。他深深体会到要大力发展经济,如果没有腐蚀与防护为工业生产保驾护航,生产的安全正常运行是不可能的。要想使新技术新工程早日实现,更是不可能。他决定创建腐蚀与防护放入电化学工程专业中一并建设和发展。


    潘老急国家需要人才之急,当年(1958 年 ) 就提早从化工系 1956 年入学的在校学生中分出一个班(30 人)进入电化学工程专业继续学习,以后每年招生一个班。由于当时天津大学已改成 5 年制,1960 年,首届电化学本科还没有毕业生时潘老就从 1960 年的无机物工学本科毕业生中招了一名研究生,专攻“腐蚀与防护”(3 年制,当时国家还未建立起学位 ),1963 年,潘老就为我国自己培养出首届腐蚀学科的研究生。


    对于研究生的培养,潘老更是精心,入研究生学习的第一天,他就用生动的事例告诉我“腐蚀与防护”的意义和重要性,研究课题的急需以激发我的学习热情,他认为一个人只要对专业热爱,对课题喜欢,就会产生强大的动力,在老师的指导下去攻坚克难。他还常说,作为研究生,应继续苦读外语,尽快学会查阅国内外资料,一个星期至少去资料室一次,要养成习惯,这样,可随时了解国内外科技动态,把握自己的研究,真正学会在知识海洋中去游泳。


    尽管潘老的行政工作十分繁忙,但是仍然亲自讲授“理论电化学”“金属腐蚀理论”,他每天必到研究室,指导研究生学习“电极过程动力学”,解决实验和研究中的困难和问题。他总是鼓励学生们,专业在建设中,没有条件不能等、靠、要,应该克服困难创造条件奋发前行。在潘老的带领下,没有仪器设备,就查资料、搞调查、自行研制,没有试验装置,就自行设计、自行安装制造。我为了研究“材料的钝化”必须要用恒电仪,当时国内还没有定型产品,只能自制,关于电子学潘老也不熟悉,他就陪我到电子学教授家去答疑。在潘老的亲切指导鼓励下,我用自制的恒电位仪证明了硫酸根离子和氯离子在不锈钢表面有“排代吸附作用”,从而就有力地支持了当时的“钝化吸附理论”。在潘老的带领下,团结一致,共同努力,专业建设发展迅速,教学和研究的基础越来越好,实力越来越强。


    天津大学的这批学生毕业后,大多分配在科研单位和高等院校,由于他们的电化学基础扎实,实验技能较好,研究能力较强。又有工程实践能力,在各单位的“腐蚀与防护”专业建设和腐蚀研究中起到了骨干和引领作用,在电化学保护技术的研究、开发和应用中,尤其如此。


    1970 年,在化工部的领导下,部属院校,如北京化工学院,南京化工学院等,开始创建“腐蚀与防护”新专业。在专业建设中,都是基于潘老的教学理念和实践而发展起来的。天津大学的腐蚀与防护,1972 年也从电化学工程专业中分出,独立成新专业,放在应化系。


    潘老是一个非常坚强的无产阶级革命者,很早就开始积极申请加入党组织。抗美援朝期间,自觉送 15 岁还在中学学习的儿子参军并赴朝鲜战场。1953 年他自己不顾个人安危,参加了赴朝慰问团亲自去慰问志愿军。1957年,反右斗争中,他立场坚定,旗帜鲜明,被批准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潘老是一个不搞特殊化的党员系主任,他光明磊落,作风正派,严于律已,为人谦逊,待人平和,因此深受广大师生的爱戴。潘老是一位和蔼可亲,对工作认真负责,对学生、同事关怀备至的好导师。在他的心里,学生就是一切。恩师如慈父,在他的言传身教培养下,不仅教给我知识,而且教给我如何克服困难去工作和研究。更重要的是教会我如何做人。


    潘老离开我们已经 50 年了,但他的音容笑貌仍时常浮现在我的脑海中,他的无私奉献精神,光辉形象永远指引我前行的方向。

免责声明:本网站所转载的文字、图片与视频资料版权归原创作者所有,如果涉及侵权,请第一时间联系本网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