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六届全国疲劳与断裂大会报告——洪友士
2013-10-30 23:21:43 作者:洪友士,孙成奇来源:

  洪友士,1951年7月生,研究员,博士生导师。曾任中国科学院力学所所长(98-06),副所长(94-98)。主要学术兼职:“Fatigue Fract. Eng. Mater. Struct.”主编,《中国科学 物理 力学 天文学》副主编,《力学进展》副主编,中国力学学会副理事长。1977年毕业于清华大学机械系,1981年在清华大学机械系获硕士学位,同年开始在中科院力学所工作。1991年在中科院力学所获博士学位。1985年至1986年在加拿大渥太华物理冶金研究所从事断裂力学与物理的合作研究,1989年至1990年在英国谢菲尔德大学从事疲劳短裂纹与缺口裂纹的合作研究。研究领域为材料力学性能与结构力学,主要学术成果有:合金钢微结构影响变形、断裂和应力腐蚀开裂的机制;孔边裂纹应力强度因子和塑性区分析并用于孔边疲劳裂纹扩展模型;合金材料中疲劳短裂纹群体损伤演化的规律与模型;亚微米/纳米金属材料的微结构和力学行为;合金材料超高周疲劳特性;水中悬浮隧道的动力响应和原型桥设计等。发表论文220余篇,授权专利11项,获1996年度中科院自然科学一等奖,1995年度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是全国(首批)“百千万人才工程”1995/1996年度第一、二层次入选者,1998年被评为中科院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

  高强钢超高周疲劳裂纹萌生和初始扩展的机理与模型

洪友士,孙成奇

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非线性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高周疲劳是指107及以上周次的疲劳损伤和断裂。对于高强钢的超高周疲劳,裂纹萌生与初始扩展阶段占据整个疲劳寿命的绝大部分。超高周疲劳的裂纹损伤往往起源于材料内部,裂纹源呈现“鱼眼”和“细晶区”特征。本文探讨了高强钢超高周疲劳裂纹起源和初始扩展的机理,显示了“鱼眼”和“细晶区”尺寸随疲劳寿命的变化趋势;对于大量的实验结果,“鱼眼”和“细晶区”的应力强度因子值不随疲劳寿命变化而是基本保持恒定。在对实验结果分析的基础上,本文提出了计及超高周阶段的疲劳寿命估算模型,模型分析中考虑了夹杂物尺度、裂纹源特征、材料强度和加载应力比等因素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