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大精准智能化学全国重点实验室机器科学家团队诚聘英才
2025-01-23 14:56:50 作者:材料人 来源:材料人 分享至:

 

 

 

0101.实验室介绍

精准智能化学全国重点实验室是经中国科学院批准依托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筹建的国家级研究平台。实验室面向世界科技前沿,聚焦如何改变化学研究范式这一关键科学问题,探索建立化学研究的精准化、智能化双驱动模式。将发展面向复杂化学过程和材料体系的基础理论、底层算法及高效并行计算软件,发展时间、空间、能量多域条件下的原位、动态表征新技术,发展具有自主操作系统和最强大脑的机器化学家平台,主导国际通用的智能化学软硬件标准,实现数据驱动的化学学科研究新范式变革。

实验室以中国科大化学与材料科学学院为主体,联合校内信息/工程/计算机/数学学科队伍共同组建而成。现有固定研究人员100余人,包括2位中国科学院院士,27位国家重点人才计划特聘教授,27位“四青”人才项目获得者,17位中国科学院人才计划获得者,融合4个院士工作室团队,拥有4支基金委创新群体。承担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重点项目、中国科学院B类先导科技专项培育项目、中国科学院前沿重点项目等国家重大科研任务。

02.团队介绍

“机器科学家”研制出全球首个数据智能驱动的机器化学家平台,在新药物、新材料、新物质的发现与创制方面展现出极大的优势,相比传统的人工试错范式普遍提升研发效率100倍以上。例如将试错开发高熵催化剂所需的1400年缩短为5周,从火星陨石中制备出高效产氧电催化剂等,相关研究在《自然·合成》等国际知名期刊发表,并受央视新闻、人民日报、Nature News等国内外多家媒体报道。该平台在化学智能方面领先全球,确立了我国在智能化学新范式方面的领跑地位,将推动我国化学研究的数字化、指令化、智能化演进。

详情请扫码观看视频:

人民日报专文报道“机器科学家”团队

原文链接:http://paper.people.com.cn/rmrb/html/2023-04/24/nw.D110000renmrb_20230424_1-19.htm

团队负责人:江俊

江俊教授,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化学与材料科学学院教授(2011/12--),博士生导师。2011年入选中组部青年高层次人才并加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化学与材料科学学院,2013年获批国家科技部青年973项目负责人并于2018年获结题优秀,2020年获自然科学基金委杰出青年基金资助。江俊教授主要从事理论化学研究,发展融合人工智能与大数据技术的量子化学方法,聚焦于复杂体系内电子运动模拟,研究在多个物理与化学应用领域(能源催化、功能材料、光化学、谱学)中的实际问题。在国际知名SCI期刊如Nat. Energy, Nat. commun., J. Am. Chem. Soc., Angew. Chem. Int. Ed., Phys. Rev. Lett., Adv. Mater. and Nano Lett等发表论文150余篇。在量子器件和新材料领域获专利10余项。主持开发6个计算软件包在国内外研究机构和产业应用,为企业创造产值近亿元。曾获2011年中科院优秀博士论文奖、2015年中国化学会唐敖庆青年理论化学家奖、2017年安徽省青年科技奖、2020年日本化学会亚洲杰出讲座奖(人工智能在理论化学中的应用)。

这是一个创新资源充沛的团队;这是一个极具前景的研究方向;这更是一个提升能力、丰富自我的良机。理论与计算化学、实验化学研究、人工智能、大数据分析、机器人、自动化技术、程序开发、项目管理,精通一项者皆可加入,具有交叉科研背景优先,以个人强项融入团队研发,相互学习多学科最新技术,在项目中拓展个人研究领域与能力。

团队网站:http://staff.ustc.edu.cn/~jiangj1/

03.特任副研究员、博后岗位待遇

1.根据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相关规定执行,包括工资、津贴、过渡住房和子女入学入托等,特任副研究员基础年薪23万起,博士后基础年薪20万起,五险一金、住房补贴及绩效奖励等另算,平台支持上不封顶,课题组视工作绩效另提供丰厚科研奖励;

2.获学校“墨子杰出青年特殊津贴”一等资助,年薪可在基础年薪之上增加15万;获二等资助,年薪可在基础年薪之上增加5万;

3.特别优秀者,根据工作能力,待遇面议;

4.提供良好的科研条件,可利用校内的一系列高水平研究平台(如机器化学家平台、国家同步辐射实验室、合肥微尺度国家研究中心)和校外大科学装置迅速开展工作,取得学术成果;

5.子女入读中科大附属幼儿园/小学/初中(安徽省顶尖教育);

6.积极支持申请中国科大校企人才项目、博士后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博新计划”等;

7.博士后期满考核优秀,可申请学校的“特任副研究员”岗位。若在聘期内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秀青年基金”,可转聘为特任教授。

04.应聘者提供资料

1.个人简历(包含个人基本信息、外语水平、各阶段学历信息、科研成果等)

2.学位证书

3.能反映本人学术水平的证明材料(论文、专利等)

4.详细个人联系方式

固态电池方向

课题研究方向

(1)基于中国科大机器化学家团队,搭建高通量全固态电池子平台,实现软包固态电池器件制备的自动化

(2)全固态锂电池关键材料的高通量开发和智能筛选

岗位要求

(1)具有化学、化工、材料等相关专业的博士学位,近五年内以第一作者身份发表过2篇SCI论文(中科院一区);

(2) 具备硫化物或卤化物全固态电池研究经验;

(3)具备干法成膜经验;

(4)具备独立写作高水平英文学术论文的能力;

(5)具有较强的团队协作能力,认真负责,有能力组织和对接交叉学科的密切合作。

合作PI

马骋教授,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系教授、博士生导师。马骋教授于2006年在清华大学(北京)获得学士学位,2012年在美国爱荷华州立大学获得博士学位,2012-2013年和2013-2016年分别在爱荷华州立大学和美国橡树岭国家实验室进行博士后研究,2016年加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任教授、博士生导师。马骋教授课题组致力于将先进透射电镜技术和无机材料合成相结合,一方面通过对材料在原子尺度行为的直接观察揭示其结构-性能关联,另一方面以此为指导,进行有针对性的性能提升和材料设计。课题组目前专注于全固态锂电池和全固态氟离子电池相关材料及器件的研究。马骋教授是目前最具成本优势的锂离子固态电解质—氯化锆锂系快离子导体—以及目前离子电导率最高的氟离子固态电解质—铯铅钾氟—的发现者;其近五年的主要成果以通讯作者发表在Nature Materials, Nature Communications等期刊上。

朱濯缨特任教授,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合肥微尺度物质科学国家研究中心特任教授,博士生导师。2024年获国家高层次人才青年项目支持。2013年本科毕业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9年博士毕业于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2020-2024年在劳伦斯伯克利国家实验室从事博士后研究,2024年5月入职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主要从事数据驱动的高通量材料计算和自动化计算流程设计,融合理论与实验的优势开发新型能源材料,包括固态电解质设计和高性能电极材料开发。近五年一作或通讯主要成果发表于 Nature, Energy Environ. Sci., Adv. Energy Mater., Npj Comp. Mater.等期刊上。

申请方式

联系方式:

朱老师:zyzhuq@ustc.edu.cn

邮件标题:“姓名-毕业院校-应聘岗位”,压缩文件名与邮件标题相同。

催化方向

课题研究方向

本课题组聚焦催化和功能材料,通过人工智能自主引导的合成、表征及性能评价,依托机器人化学家平台,实现复杂催化体系、功能材料的精准智能开发。

岗位要求

(1)多相催化:多元催化材料,多场耦合复杂催化体系开发;探索人工智能赋能的催化剂精准智能开发;特别欢迎具有C1催化转化背景申请者。(1-2名)

(2)智能合成:结合人工智能驱动的设计、合成与优化,实现功能分子/聚合物在光/电/热催化等应用的精准智能开发。(1-2名)

年龄35岁以下,具有或即将获得化学相关专业的博士学位。

第一作者身份发表过SCI论文两篇。

合作PI

李小波,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百人计划”特聘研究员,本科毕业于福州大学,博士毕业于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先后在悉尼大学和利物浦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近年来,在利物浦大学Andrew Cooper院士团队积极探索人工智能赋能的催化剂精准智能开发的新范式研究:高通量快速筛选高性能过氧化氢合成及产氢催化剂;结合机器学习和大数据分析,首次建立分子光催化剂产氢性能预测模型;采用主动学习策略,在贝叶斯优化算法推荐下实现光-镍金属交叉偶联协同催化体系的精准智能开发,取得了与贵金属铱催化剂相媲美的反应性能;深度参与了“A mobile robotic chemist”项目开发。以通讯作者在Nat. Chem. (2024), Nat. Synth. (2024), Nat. Nanotechnol. (2023), J. Am. Chem. Soc. (2023, 2021)等期刊上发表。

申请方式

联系方式:
李老师:lxbflyhigh@gmail.com  或联系15958092905(微信同)

邮件标题:“姓名-毕业院校-应聘岗位”,压缩文件名与邮件标题相同。

催化材料方向

课题研究方向

(1)基于中国科大机器化学家平台的电/光催化材料高通量筛选与智能设计;

(2)新型催化材料合成及催化机理研究(电/光催化方向);

(3)原位谱学表征方法监测催化反应动态过程;

(4)谱学驱动构建机器学习模型;

(5)人工智能原理在电化学能源研究中的应用。

岗位要求

(1)具有或即将获得相关专业的博士学位,近五年内以第一作者身份发表过2篇以上SCI论文(中科院一区);

(2)熟练掌握催化材料(无机金属)合成制备方法及催化性能评估方法(如电、光或热催化反应等);

(3)有一定的谱学实验和数据解析经验,包括红外、紫外光谱、拉曼等技术;

(4)具有独立工作能力、团队协作意识、认真负责、可长期稳定工作。

合作PI

刘道彬研究员,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合肥微尺度国家研究中心特任研究员(2024/02-),博士生导师。2017年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国家同步辐射实验室取得博士学位;2017年至2021年分别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化学与材料科学学院和南洋理工大学能源研究所从事博士后工作;2021年获得日本学术振兴会(JSPS)海外特别研究员资助,在日本同步辐射光源Spring 8和NanoTerasu的东京大学材料科学实验站工作;2024年2月获得中科院百人计划资助。刘道彬博士研究方向为机器学习驱动谱学技术与能源材料化学,长期从事同步辐射谱学技术与电化学能源催化材料设计相关研究,致力于发展化学家-人工智能机器科学家智慧融合的化学研究新范式,以打破传统“试错”模式,加速高性能催化材料的发现。目前以第一/通讯作者身份在Nat. Energy、Adv. Mater.、Energy Environ. Sci.、Angew. Chem. Int. Ed.等重要专业期刊上发表论文18篇,H指数为50,论文共计被引11000余次。近年主持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青年项目、日本学术振兴会特别研究员奖励费等多项研究项目。

申请方式

联系方式:

刘老师:ldbin@ustc.edu.cn

邮件标题:“姓名-毕业院校-应聘岗位”,压缩文件名与邮件标题相同。

有机合成+人工智能方向

课题研究方向

(1)人工智能与自动化辅助的催化剂设计、合成与应用;

(2)谱效关系在有机合成中的应用。

 

扫码查看

岗位要求

1. 工作内容

(1)开发相关算法,实现常见催化剂的数字化,并结合人工智能与机器学习技术,应用于重要且具有挑战性的有机反应;

(2)将有机合成的常规操作及检测技术与人工智能和高通量筛选技术相结合,并集成至机器化学家操作系统;

(3)根据科研和实际应用需求,开发基于人工智能的配体或催化剂性质模拟数据库或软件包。

2. 岗位要求

(1)具有有机化学相关方向的博士学位,熟悉合成方法学、催化剂设计、配体设计或光敏剂设计者优先;

(2)具有计算化学相关方向的博士学位,熟悉量子化学基本原理、常用理论方法及实际计算方案,具有机器学习模型开发或高通量筛选经验者优先。

合作PI

蔡援,2013年和2016年分别在武汉理工大学取得学士和硕士学位,2020年在中国科学院大学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取得博士学位,导师施世良研究员,2021至2024年在马克斯普朗克煤炭研究所从事博士后研究,合作导师Tobias Ritter教授。2025年1月加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精准智能化学全国重点实验室,任特任研究员。蔡援博士在过渡金属催化、不对称催化、光催化和自由基反应有着十余年的研究经验,迄今为止,共发表SCI论文近20篇,其中单独第一作者论文12篇,包括J. Am. Chem. Soc. (3篇)、Angew. Chem. Int. Ed. (5篇)等;授权发明专利一项;曾获德国洪堡奖学金、博士生国家奖学金及上海市优秀毕业生等荣誉。

 

免责声明:本网站所转载的文字、图片与视频资料版权归原创作者所有,如果涉及侵权,请第一时间联系本网删除。

    标签:
相关文章
无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