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伦滔老师: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2024-11-01 11:23:47 作者:材院新声 来源:材院新声 分享至:

 

个人简介

王伦滔,博士。2014年于武汉理工大学获工学学士学位,并于华中科技大学获公共管理双学位,2017年于北京科技大学获工学硕士学位,2020年于法国巴黎文理大学获工学博士学位。2020年至2023年,先后于法国国家科学院(CNRS)表面物理化学研究所及美国俄亥俄大学多相流腐蚀中心(ICMT) 从事博士后研究,博士后合作导师分别为Phillipe Marcus教授和Srdjan Nesic教授。2024年起在北京科技大学新材料技术研究院进行教学科研工作。

座右铭: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研究方向

1. 合金材料的腐蚀与防护

2. 耐蚀新材料的研发

3. 表面防护技术

科研成果

博士和博后期间,作为主要人员主持参与了欧洲研究委员会(ERC)研究创新基金(741123)、美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705817)的多项子课题,涉及新型合金材料表面钝化机理、油气管道表面防护研究等内容。和美孚、壳牌、贝克休斯等国际知名油企油服公司开展了系列合作研究。相关研究成果以第一作者身份在Corrosion Science,Journal of Electrochemical Society等期刊上发表SCI论文10余篇,在欧洲腐蚀大会等国际会议上做主会场学术报告。担任 Corrosion Science, Applied Surface Science等权威期刊的审稿人,并受邀担任Crystals 杂志关于“Corrosion and Oxidation of Alloys”特刊的客座编辑。

联系方式

联系方式:19971226618

办公电话:010-62333931-502

邮  箱:luntao.wang@ustb.edu.cn

新师采访

1.能通俗地为同学们介绍自己的研究方向吗?

从硕士开始,我就投身于金属材料的腐蚀与防护领域,虽然涉及的方向不少,但我的研究始终围绕微纳米尺度的合金材料原位表面分析展开。在硕士阶段,我在李晓刚老师和张达威老师的指导下,开展了合金表面智能自修复涂层的研究。到了博士阶段,我则深入研究了微纳尺度下的合金表面钝化机制和新型耐蚀合金设计。博士后阶段,我又探讨了合金表面缓蚀剂的吸附机制。总的来说,我聚焦于微纳米尺度上金属腐蚀的“表面”文章。纳米尺度表面分析能够帮助我们深入理解材料在微观层面的腐蚀行为和机理,是设计高性能耐蚀合金的重要基础,在航空航天,船舶海洋,和油气行业工程的应用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2.您在法国学习工作多年,今年回到北科工作,您感觉在国内外科研学术环境有何不同?

从读研至今,已经整整十年。这十年间,我从北科到法国巴黎文理大学,再到美国俄亥俄大学,最终又回到北科参与教学和科研工作。这段旅程让我深刻体会到国内外科研学术环境的鲜明对比。在工作节奏上,国内科研界以其高效、快速与蓬勃的活力著称,发展速度令人瞩目,众多领域已跻身世界前列,展现出非凡的竞争力。相较之下,国外科研人员倾向于在狭窄而精深的领域内深耕细作,有时一个课题能吸引数代学子前赴后继,进行多层次、多维度的探索。

在科研资金的支持层面,我深切感受到国家对科研事业的高度重视与慷慨投入,国内高校如今配备的仪器设备不仅数量众多,且往往技术领先,性能卓越,为科研创新提供了强有力的物质保障。这一点,在与国外科研环境的对比中尤为显著。

总之,国内外的科研环境各具特色,我期待在北科的工作中能够结合两者的优点,推动科研的发展

3.您未来在科研道路上有什么目标吗,或者说想要往哪些方面发展呢?

首先,我会继续深化自己在当前专业领域的研究,包括基础理论和应用技术,以北科大众多优秀的专家学者为榜样,努力解决行业内的瓶颈问题。同时,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和科研人才培养。

4.生活中,除了科研,有哪些兴趣爱好?

喜欢打羽毛球和摄影。回到北科后,经常和组里的研究生们一起去学校体育馆打羽毛球,既能锻炼身体,也能增加团队交流。此外,我是个摄影爱好者,喜欢风光摄影,在留学期间去意大利多洛米蒂山脉、法国的霞慕尼、冰岛等地都拍摄过很多自己喜欢的作品,还入选过视觉中国的影集。回国后休息时间也在北京的角楼、北海公园等地拍摄了不少照片。

5.作为一名材料专业的研究生,您认为我们应当从哪些方面提升自我呢?

首先要加强基础理论学习,然后是积极参与实验和实践,提升动手能力和实验技能。此外,关注行业动态,学习新技术、新材料的应用,保持对前沿研究的敏感性。有机会的话多与同行进行交流,比如向老师、师兄师姐交流请教,努力申请参加行业内的学术会议等。

6. 您希望自己的学生有哪些素养,未来成为什么样的人?

我希望自己的学生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和良好的科研习惯,具有团队合作精神和创新意识,勇于探索和尝试新思路、新方法,成为能够推动科学进步和技术发展的优秀人才。同时也希望学生能保持良好的心态,以积极健康的心态迎接科研生活中的挑战。

7.给同学们的手写寄语

亲爱的同学们,在这个充满挑战与机遇的旅程中,我希望你们能保持好奇心,勇于探索,不惧艰险,成长为有理想、敢担当的新时代青年!

 

免责声明:本网站所转载的文字、图片与视频资料版权归原创作者所有,如果涉及侵权,请第一时间联系本网删除。

    标签:
相关文章
无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