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7岁顶尖学者全职回国:国内的科研大环境吸引我回来
2022-10-21 13:42:56
作者:本网发布 来源: 科学网
分享至:
文 | 《中国科学报》记者 田瑞颖
57岁的覃刚健,再次按下人生“重启键”。今年9月,他辞去美国阿拉巴马大学伯明翰分校终身教授、生物医学工程系副主任的职务,全职加入南方科技大学。作为心血管再生医学领域的领军学者,覃刚健在心血管分子生物学、干细胞生物学和缺血性心脏病的病理生理学等领域完成了一系列原创性工作,还担任了10余种SCI期刊的编委。但每逢“顺风顺水”,在舒适圈待久了,他都会“重启”。27岁时,覃刚健就当上了武汉协和医院主治医师。正是如日方升之时,他却“半路出家”,从临床跳上了基础科研的“船”。多年后,带他“上船”的国际遗传工程与生物技术中心总干事Mauro Giacca感慨道,“这是我最成功的学生之一”。覃刚健出色的研究得到了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心脏协会和糖尿病协会等稳定的基金支持,但他仍然坚持回国。在接受《中国科学报》采访时,他坦言,“很多有创造力和勤奋的学生都来自中国,国内的科研大环境深深吸引了我。”
覃刚健与导师Mauro Giacca教授
《中国科学报》:回国前,你的研究持续得到了美国众多科研机构的基金支持。为什么选择回国“重启”?覃刚健:国内目前整个大的科研环境,让我很想回来做更多的事。我有很多中国学生,他们基本都回来了,而且发展得很好。国内的科研导向,与你的创造性、文章的水平和基金相关。这种导向更倾向于科研的本质,创新性的产出,某种程度上比完全靠基金“生存”的导向更好。覃刚健:做科研最看重的就是学术环境。南科大是一所很年轻、发展很快的新型大学,这里的PI和带头人能力都非常强,我们经常互相帮助,一起协作,这样的环境是千金难买的,而且深圳也是一座非常开放包容的城市。以前我每年都会回国多次,参加学术交流。明显感受到国家对科研的重视和投入越来越多,还有很好的量化指标,我感觉现在回来都有些晚了。《中国科学报》:你在美国有着24年的科研和生活。在57岁回国,对你的家庭意味着什么?覃刚健:我的家人都很支持我,虽然情感上希望我留下陪伴,但他们还是希望我做感兴趣的事情。
我的太太与我的年龄和学科背景一样,对国内外的环境都很熟悉,她很理解我的决定。我的儿子已经工作了,是一名医生,但我的女儿还正在上高中,我在她很关键的时期离开了。所以,我现在每天都给家里打个电话,让她在心理上没有产生太大影响。
《中国科学报》:在1995年赴意大利做博士后之前,你是一名出色的临床大夫,为什么要“改行”到基础研究上?覃刚健:我很喜欢做临床,27岁就当上了主治医生。当时医院有几台呼吸机一直闲置,我就开始研究呼吸机的使用,很快救治了很多极易突然死亡的病人,觉得很有意义。在意大利做博士后的三年里,我一直在研究分子生物学,一心想把它学好。很多侧重临床研究的,可能对细胞分子生物学不太了解;而侧重基础研究的,可能不了解病理生理学的重要性。我比较幸运,在临床医学和分子生物学上都得到了比较好的训练。《中国科学报》:有人说做基础科研是枯燥的,你是如何“半路出家”在基础研究上取得硕果的?覃刚健:如果不知道所做事情的意义在哪,肯定会觉得枯燥。虽然要花费很长时间才能得到一点点结果,也不会写入教科书,但如果能指出教科书的问题,做出潜在更大的贡献,就会觉得特别有价值。要说窍门,很简单,一是“动”。要善于学习,思维开阔,职位选择一定是对事业有帮助的,创造力更强的,而不是看哪里的工资和待遇更高一些。我很幸运在职业的道路上做了一些比较正确的舍弃和选择。二是“活”,要有开放的态度。在意大利的时候,几乎研究所的每个人我都交流过。可能最初的英语差一点,但我也不怕出丑,他们去哪我就跟着去哪,慢慢交流就越来越好了。而且开放的过程就能学会交流,学术交流非常重要。《中国科学报》:超重和肥胖已经近乎于“流行病”,你在这方面做过很多研究。有什么新的进展和计划吗?覃刚健:我们在做血压研究时发现一个特殊基因,当这个基因被去除后,老鼠的脂肪只有正常的三分之一,但脂肪的功能非常正常,只是脂肪消耗更多了。我们把这个基因锁定为代谢综合征的一个新靶点,也申请了专利,未来会尝试开发抑制性的小分子药物,希望对胆固醇高、冠心病、糖尿病、肥胖症等疾病有所治疗。
覃刚健:在刚入门的时候,跟随年轻聪明闯劲大,同时从事具体实验的导师,往往能手把手教你,可以形成一种伙伴关系,你的收获可能会更多。到了一定程度,当你拥有足够技能,有一定独立工作能力时,那些研究方向对未来影响力大、又有相对充足基金支持的导师,可能会为你以后走向独立开创道路。《中国科学报》:你曾经培养了50多名不同职业阶段的科研人员,有些已经成为心血管再生医学领域的领军人物。你有哪些培养人才的“秘诀”?覃刚健:第一是动力,要经常鼓励大家,让大家意识到所做事情的重要性。当他意识到这是很光荣、有成就感的事,就会容易保持这种昂扬的精神状态。所以我从来不逼学生,学生自己就知道该怎么做。第二就是要建立自由和谐的科研环境,充分发挥个人特长,团结合作,协同攻关。第三是关心大家的职业发展,要站在学生的角度,有针对性地往前推一把,强的地方发扬光大,弱的地方补一补,要全面培养学生的能力,及时提醒学生抓住重要的机会。《中国科学报》:你在招收学生时,对他们所发文章的期刊有什么要求吗?覃刚健:科研的核心是创新,判断人才要看他做了什么,他的创新能力怎么样。所以我比较注重他在工作中具体做了多少,文章的概念是怎么产生的,科研过程的思维是怎样的,能否将所做的工作进行交流等等。《中国科学报》:对于青年科研人员,你有什么想说的?
覃刚健:科学是最值得做的事情,无论是对于提高自己的创造力,还是对国家的发展和整个人类的健康都很重要。另外就是要勤奋工作。
免责声明:本网站所转载的文字、图片与视频资料版权归原创作者所有,如果涉及侵权,请第一时间联系本网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