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华中农业大学水稻团队的一次组会上,张启发院士回顾了团队自1987年来培养研究生的工作做法。他强调,培养一流的博士生,应一以贯之地坚定有所建树、追求卓越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激励研究生主动对标国际学科前沿和国家重大需求,培养研究生综合素养和创新能力。
现将张启发院士讲话整理刊发,以飨读者。
▲张启发院士(易冬铭 摄)
1987年,我们在华农建立了生物技术中心。那时我们的条件可以说是极端困苦,那个时候中国很穷,我们学校很穷,我们课题组更是穷,没钱。1993年,我们学校获得了一个分子生物学博士学位点,这是农业大学里头第一个 -- 也是唯一一个 -- 分子生物学博士点。
据介绍,当时1986年张启发回到了母校,经历几番周折,筹经费修建水塔、购买大功率发电机,解决了生物技术中心停水停电的问题。
紧接着,学校1994年成立了生科院,并要我当院长。建院之初,我们必须要回答的一个问题是:生科院该如何办?我当时提出目标是:培养国际一流的博士生,这应该成为整个生科院的“牛鼻子”。
当时个人认为,评价我们生科院办得好不好,关键就是看有没有一流的博士生。当然也有说一流的本科、一流的学校的,但是我认为一流的博士生应该是最能够体现我们是不是一流。因为至少从学术水平上讲,这是比较好考核的。比如说本科教的好不好,很难在校际间国际间评价。
但是我们博士生的学位论文,尤其是发表的学术论文,大家就能给出一个明确的评价,孰优孰劣就很明显。我们博士生出来的时候,那篇文章怎么样,在国际上是不是一流水平,一看就明白。
此外,博士生的培养不可能是空中楼阁,一流博士的培养也必然要求有一流的本科。
那么什么是一流的博士生?
如何培养一流的博士生?
个人认为,一流的博士生需要有远大的志向。因此,三十多年来,我们一以贯之地从三个方面抓博士生的培养。
▲张启发院士与同学们交流(陈萋萋 摄)
第一、坚定有所建树、追求卓越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我们强调精神文化的引领作用,组织大家学习毛泽东选集和三国演义等传统经典,鼓励大家多读有营养的书籍。要经常思考:人这一辈子,总要做点什么,总要做成一点什么。
1997年,我给博士生写信,引用了“男儿当自强”的诗句,要通过个人自己的奋斗来改变自己。如何改变?
荀子说:“积土成山,风雨兴焉”,别看小小的一粒粒的土,堆积起来,就能成为一座山。你看我们的狮子山,也是一粒粒土堆积而成,虽然是一座很小的山,它就给了校园有别于其他地方的风貌。荀子还说“锲而不舍,金石可镂,锲而舍之,朽木不折”,本来是风吹一吹就可以折断的木头,你却轻轻拿一拿就放下了,你就折它不断;一件件事碰一碰就扔到一边去了,必然一事无成。“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专心致志做一件事,终会成功。大家要把这些话的道理想清楚,成为一辈子座右铭。
第二、激励我们的研究生主动对标国际学科前沿和国家重大需求。
如果做的工作既不对标国际学科前沿,又不满足国家的需求,那做来干什么呢?长期以来,我们形成了功能基因组和绿色超级稻两大方向,比较早地开展有组织的科研。针对团队出现的大量的不上不下的研究内容,近年来,我们开展了研究生开题报告预审,关注选题。个人认为,无论是国际学科前沿还是国家需求,都要强调原创性,即原始和(或)创新。
尤其要强调原始,英文original,就是说研究的课题是我们自己产生的,不是跟别人跑的。有不少的文章虽然发表在什么什么杂志,但没有自己的原创性,跟在别人后面干,发在哪都没什么意思。
第三、培养研究生综合素养和创新能力。
我们抓厕所文明,不空手乘电梯,要求实验室着装整洁,戴口罩手套等,强调室容室貌,爱护公共财物。还有各种批评和处罚,都是教育提高综合素质。以爱惜公共财物为例,几天前我严厉批评了敲打冰箱的现象,并要求给予处罚。一个冰箱结冰应该安排好化冰,不是拿锤子敲冰,冰箱经你敲打就不密封了,这个冰箱就没用了,所以应该杜绝此类行为。
关于创新能力的问题,外边有老师曾经问,像我们这种团队作战,研究生本人的创新能力怎么培养。我们说要做顶天立地的科研,只要课题选得好,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发挥得好,当中可以创新的空间是巨大的,不存在不能创新的问题。
其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老师拿准大方向选好题,这是基础,是前提;不要对学生管得太多太细。我曾经说过:一流的导师做榜样,二流的导师做教练,三流的导师做保姆。每天给学生开单子,怎么做怎么做,连学位论文还逐字逐句修改的“保姆”老师不大可能带出创新的学生。
总结以上三条,我希望大家记住。
第一,人生要立志有所建树、追求卓越,树立好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第二,我们要做有意义的课题,要对标国际学科前沿,或者解决国家的重大需求。
第三,提升我们的综合素养和创新能力。
经科学网报道,中国科学院院士张启发的成材经历,比小说还要精彩:
23岁开始学英语,26个英文单词都认不全,2年后参加了一场全国性教师英语考试,居然考了第一名。
作为“工农兵大学生”进入华中农学院,毕业后留校任教,学校没有像样的实验室,“最伟大的设备”是一台不到500块钱的普通显微镜。
他的履历里没有“硕士”阶段,因为试验田里打算做研究的两亩油菜还没长好,教育部就通知他作为在职教师赴美访问。他丢下硕士研究课题就出国了。去美国前,几位恩师给他下了死命令:必须拿个博士学位回来!
在戴维斯分校,张启发总共待了4年半,其中有18个月做访问学者,21个月做博士生,13个月做博士后。
张启发原定只在美国访问2年,这一读博士,4年半就过去了。当初力荐他出国的刘后利老师急了,给张启发写了一封信,批评他是不是不想回来了。但张启发从未有过这样的念头。
张启发这么鼓励年轻人:强壮“志”商,激励“勤”商,最重要的是,要做好自己的人生规划,永远追求一个有建树的人生。
免责声明:本网站所转载的文字、图片与视频资料版权归原创作者所有,如果涉及侵权,请第一时间联系本网删除。
官方微信
《腐蚀与防护网电子期刊》征订启事
- 投稿联系:编辑部
- 电话:010-62316606-806
- 邮箱:fsfhzy666@163.com
- 腐蚀与防护网官方QQ群:1408084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