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一切尚待更新。
时代的浪潮几番跌宕之后,中国的每一分钟,都在写下奇迹。
新材料战线上,通过数代人艰苦奋斗、砥砺奋进,在此过程中诞生了大批“中国第一”、“世界之最”,打破国外技术封锁、填补国内空白的高光时刻更是不胜枚举。
70年关山飞度,70年惊鸿一瞥。无数材料人的命运轨迹注定要被历史标上注脚。让我们一起重温属于中国新材料的高光时刻!
●料要成材,材要成器●
“料要成材,材要成器,器要好用”。壮丽70年,中国诞生了一件件大国重器,承载着国人梦想,凝聚着中国智慧,也彰显出中国制造和新材料不断增强的实力。
1956年10月,中国第一艘潜艇——03型潜艇下水。为实现“蛟龙入海”,江南造船厂突破焊接技术上的难关,第一艘潜艇焊接一次合格率达到89%。

图片来源:工信微报
1960年4月,中国第一艘自行设计的“东风”号万吨级远洋货轮下水,中国造船工业上了一个新台阶,材料和设备均采用国产制造。

图片来源:工信微报
上世纪60年代,昆明贵金属研究所成功研发出贵金属铂铱合金航空发动机的点火材料,并成功地装备在飞机上,突破了国外的封锁。

图片来源:公开网络
1970年4月,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由此开创了中国航天史的新纪元,北京科技大学为其壳体用低合金超高强度钢的成功研制发挥了重要作用。

图片来源:工信微报
2003年10月,神舟五号飞船发射成功,这是中国首次载人航天飞行,安泰科技提供了不少特殊零件的高性能功能材料。

图片来源:工信微报
2011年1月,我国自主研制的第四代战斗机歼20成功首飞,国产T800、T1000级别的碳纤维,目前可以助力歼20战斗机批量生产。
2017年5月,我国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新一代大型喷气式客机C919成功首飞,打破了欧美在大型客机领域的垄断地位,飞而康通过3D打印生产的28个零件装载在C919舱门上,为国产大飞机的成功首飞做出了卓越贡献。

图片来源:上观新闻
2018年10月,世界最长跨海大桥——港珠澳大桥正式通车,回天新材提供的胶黏剂以及其他材料企业提供的大量的新型抗压、耐腐蚀、耐拉伸材料都被广泛应用。

图片来源:珠海特区报
●击碎枷锁,脚踏废墟●
大潮之下,必有勇夫。
在中国新材料波澜壮阔的70年发展中,总有一些人和企业,敢于击碎枷锁,敢为人先,重塑每一道边界,引领每一次创新,用一次次的打破垄断和填补空白,推动中国新材料由一穷二白向材料大国和材料强国不断迈进。
1952年9月,太原钢铁厂成功冶炼出新中国第一炉不锈钢。

图片来源:工信微报
1953年9月,上海灯泡厂拉出新中国第一根钨丝,我国钨材加工业实现了零的突破。

图片来源:工信微报
1965年,师昌绪带领团队研制出中国第一代空心气冷铸造镍基高温合金涡轮叶片,中国成为世界上少数掌握这项尖端技术的国家之一。

图片来源:沈阳晚报
1971年9月,中国自行研制、自行设计、自行建造的第一条浮法玻璃生产线在洛阳玻璃厂建成投产,生产出中国第一块浮法玻璃。

图片来源:工信微报
1984年,万华化学前身烟台合成革厂与国内高校开展联合攻关,先后攻克缩合反应、光气化反应、分离精制3大关键技术,使中国成为全球第五个掌握完整MDI技术的国家,打破了西方对我国近40年的技术封锁。
上世纪80年代末,中国第一块稀土永磁磁体终于诞生在钢研总院的实验室,邓小平同志曾自豪地公开表示,“中东有石油,中国有稀土”。
“九五”期间,我国成功建设了首条千吨级非晶带材生产线,初步验证了非晶带材产业化技术,为我国电力电子工业的发展作出巨大的贡献。
●时代有我,时代由我●
70年沧桑砥砺,70年薪火相传。聚沙成塔,时针的转动下,每代人终将完成自己的使命。如今,我们在前沿新材料、5G材料领域,已取得骄人成绩。
中国已实现从“1G空白、2G跟随、3G突破、4G并跑”到5G领先,作为5G时代的重要材料之一,沃特新材是目前全球唯一可以连续法生产3个型号LCP树脂及复材的企业。

图片由沃特新材提供
泰和新材在国内率先实现氨纶、间位芳纶、对位芳纶、芳纶纸的产业化技术和工业化生产,填补了4项国内空白,打破了国外长期的技术封锁和市场垄断,推动了我国纺织服装、国防军工、航天航空、安全环保等行业的健康发展。

图片来自泰和新材
福纳新材已建成全球首条可实现年产公斤级Gd@C82金属富勒烯生产线,填补了国际金属富勒烯量产技术的空白,处行业全球领先水平。

图片由福纳新材提供
中宣液态金属已建成世界首套液态金属电子油墨生产线、液态金属电子手写笔生产线并投产,国内首套液态金属导热膏生产线、液态金属导热片生产线也已建成投产。

图片来源中宣液态金属
70年辉煌与荣耀对中国新材料产业而言是一个感叹号,但对民族复兴伟业而言则是一个逗号。
历史的车轮终将滚滚向前,但无论如何,我们都会铭记这些高光时刻,铭记这些铸就国之栋梁的“大国之材”,为新中国成立70周年献礼!
免责声明:本网站所转载的文字、图片与视频资料版权归原创作者所有,如果涉及侵权,请第一时间联系本网删除。

官方微信
《中国腐蚀与防护网电子期刊》征订启事
- 投稿联系:编辑部
- 电话:010-62313558-806
- 邮箱:fsfhzy666@163.com
- 中国腐蚀与防护网官方QQ群:1408084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