咱们继续吃中科院的瓜。
京区某所,在新领导走马上任后,发现各个课题组或多或少都欠着所里的钱,据说总数有 2 亿之巨。
欠债还钱,理所当然。新所长向各个课题组催债,还不上钱的,按照分期的方式从科研人员工资里扣。有人一个月只得 2000 多元薪水,连基本生活都无法保障。
图片来源:某所下属某重点实验室文件
吃瓜群众不禁要问,课题组怎么就欠下所里的钱呢?这些钱都用来干什么呢?
管理机制的弊端
咱们都知道,国家对科研经费的管理越来越严格了,很多课题组长都说钱越来越难花。
具体到能发到科研人员手里的部分,劳务费在科研经费的列支中属于直接经费,科研绩效则属于间接经费。
直接费用纳入依托单位的财务进行统一管理,单独核算,专款专用,来不得半点虚的。
而间接费用怎么用,是跟依托单位信用等级挂钩的,单位资质好,自由裁量的权限就大。详细的管理办法,由不同科研单位单独制定。
根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资金管理办法》,依托单位应当制定间接费用的管理办法,合规合理使用间接费用,结合一线科研人员的实绩,公开、公正安排绩效支出,体现科研人员价值,充分发挥绩效支出的激励作用。
图片来源:基金委官网
需要注意的是,间接费用并不完全是科研绩效,还包括依托单位为了项目研究提供的现有仪器设备及房屋,水、电、气、暖消耗以及有关管理费用等。虽然每个单位的管理办法不同,但大致的做法还是近似:单位拿一部分,课题组拿大头。
但京区某所,单位拿走的比较多,根据(直接费用 - 设备购置费)×10% 的方式提取管理费,而不是根据课题任务的间接经费预算按照比例提取。
与之对应的,间接费用一般按照不超过项目资助总额的一定比例进行分段累进核定,500 万元以下的部分为 20%,超过 500 万元到 1000 万元的部分为 13%,超过 1000 万元的部分为 10%。
也就是说,项目的间接费用该所至少拿一半,超过 1000 万的部分,所里全拿;并且项目越大,所里拿走的越多,能到课题组的部分越少。
图片来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资金管理办法》
这样的操作导致该所获得科研经费越多的课题组,能够用于支付绩效工资的经费反而越少。很多课题组导师无奈之下只能向所里举债发放组内人员工资,日积月累,数目惊人。
而所里又不顾事实地对所谓「赤字课题」进行清理,补不起赤字的课题组负责人被直接扣发工资。
图片来源:京区某所官网
联系到刚刚站上舆论风口的中科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核能安全技术研究所 90 多名科研人员集体出走,中科院的负面新闻恐怕会给 2021 年考研的学子们在志愿选择方面造成不好的影响。
但笔者必须说句公道话,高考选专业的时候,很多人自己做不了主;考研选专业,基本就是自己拿主意了。这时千万要慎重,一定要先了解清楚再做决定。
中科院的导师和经费制度
截止到最近一次评估的 2018 年,中科院分院 11 家,下属一级法人事业单位 103 家,另外还包括中国科学院大学和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2 所院属大学和 1 个文献情报中心。
图片来源:《中科院信息化评估报告》
不同研究单位的具体情况差异很大,比如成都有机化学研究所就改制为公司,虽然仍隶属中国科学院成都分院,但已完全变为公司化管理,官网也更像企业站点。
图片来源:中科院成都有机所官网
即便没有更名和改制的中科院下属研究单位,也早已完成改革。中科院在国内率先推行国外的 PI(Principal Investigator)制,一个课题组,就相当于一个公司;课题组导师相当于公司总经理。
在这种制度下,编制就显得不那么重要:没有编制,只要导师同意出钱,也可续聘;即便有编制,没人出钱,只拿少得可怜的基本工资和岗位工资,基本也活不下去。
这种模式给予导师极大的裁量权,但压力也全都落在导师身上。
导师要提高自己的收入,还要养活一个大摊子,就必须四处找经费。而如今的用人成本,实在太高,事业单位又不像公司那样有比较灵活的避税方式,所以课题组出钱多,雇员拿到手少。以上海某所为例,聘一位科研秘书,课题组一年支出 18 万,雇员到手仅有 10 万。
如何利用科研,让课题组发展壮大,是每个导师每天都在思考的问题。从这个角度说,课题组导师跟企业总经理还真有点像。
那么,导师都是从哪里找经费呢?
与教育部下属的各个高校不同,中科院虽然有财政拨款,但由于施行「院所两级管理」和「所长负责制」,所以研究所拿到的拨款很少,大多还不够维持基本运营,需要所内的课题组凑份子。份子钱,就来自每个课题组的科研经费。
我们都知道,科研经费包括纵向和横向两部分,前者主要来自申请各类科研基金,后者主要来自科研成果的转化。
按照惯例,任何科研经费从对公账户转入,研究所都可以扣取一定比例的管理费。很多高校也是如此。这种经费管理的方式有助于保障研究所对课题组的支持。
中科院的研究所散布于全国各地,跟当地政府的关系有远近,跟当地企业的合作有多寡,在所长负责制下经费管理方式也由各所自己决定,这就造成了不同研究所对经费管理的方式差别非常大。
上海某所,对纵向经费不征收管理费,仅按实际使用情况收取可通过直接经费列支的款项,而且安全考评优秀的课题组,还可以减免这部分费用;对于横向经费,只有其中间接经费超出一定比例,才予以征收管理费。这种盘活纵向经费的方式是常见做法。但前文提及的京区某所,显然就做得比较差了。
中科院很大,103 家一级法人事业单位下面还有更多分所和公司,这些更细分的科研单位,独立性很强,人事和经费的管理出现差异,也丝毫不奇怪。
去中科院深造依旧是个好选择
说了这么多,作为普通的科研人员,到底去中科院深造,是不是个好选择呢?这个问题,先不着急给答案。
知乎上的两个提问,似乎是在表达某种担忧。
图片来源:知乎截图
咱们不妨分别来看。
对于第一个问题,答案比较简单:中科院系统的研究生将近 6 万人,分布于全国不同地区的各个研究所,研究所水平差距很大,培养出来的学生自然水平差距也很大。
中科院对下属的研究机构有个评估,根据最近的评估结果,共有 22 个研究单位获评 A 类研究单位。这些单位颁发的学位的含金量,平均水平在 985 的顶尖档次,大都是国内该领域数一数二的科研机构。
图片来源:《中科院信息化评估报告》
至于第二个问题,得看具体怎么看。
以前中科院在国内科研领域,特别是理工科领域几乎是一家独大,现在高校科研实力大大提高,这种局面已经逐渐打破了。当然,这从任何角度看,都是利国利民的好事。所以,中科院的霸主地位失去了。
但从实际承担的项目来看,中科院依然是很多国家重大重点项目的负责单位,特别是基础研究领域的很多大项目,几乎都是中科院在承担。无论财力还是物力,都大大强于从前。从这个角度看,中科院无疑在逐渐发展壮大。
另外,科学研究的专业程度日益加深,越发对公众不友好,并且看上去,距离一些大众关心的民生问题越来越远。在公众眼里,中科院的存在感大大降低,看上去也就似乎大不如从前了。
回到人才培养的话题,知乎上的提问也比较有代表性。
图片来源:知乎截图
以上三个问题下的很多回答都提到:中科院最擅长的,就是一手烂牌打得好。
中科院不看本科出身。虽然有中科大和中国科学院大学,但相对于中科院能容纳的研究生而言,这两所学校毕业的本科生实在太少。中科院的研究生多数都是其他高校的毕业生,不存在某些高校明里暗里保护本校毕业生的现象。
中科院的学生待遇比高校好。某些所的研究生,即便研一上课,每个月也能拿 3000 多,比高校多不少;而且中科院一年发 12 个月,高校只发 10 个月。虽然攻读学位不是奔着钱去的,但钱多一点,研究生阶段也会过得舒服一点。
图片来源:某所内部邮件
中科院的科研资源非常非常非常好。全中科院系统的研究生近 6 万人,教职员工也近 6 万,师生比非常高。研一上课的老师很多就是院士或长江学者,绝对的明星阵容。学生少,导师用了招生指标,多数就会好好带。硬件水平的话,虽然不同研究所略有参差,但普遍不错。尤其是那些 A 类所,很多设备都是国内唯一。
而且中科院没有什么教学任务,科研氛围浓厚。如果打定主意做科研读博士的话,选中科院的好研究所,肯定错不了。当然,做科研的压力会很大,学霸们想必都应该知道了。
总之,中科院有着辉煌的历史,现在仍然有数量惊人的优秀研究所,绝对是个适合搞科研的地方。
而且,笔者曾经做过一个样本数比较低的统计,发现院士大多具有中科院背景。
如果学霸们有成为院士的雄心壮志,那可真得要好好考虑一下去中科院做博士哦~
免责声明:本网站所转载的文字、图片与视频资料版权归原创作者所有,如果涉及侵权,请第一时间联系本网删除。
官方微信
《中国腐蚀与防护网电子期刊》征订启事
- 投稿联系:编辑部
- 电话:010-62316606-806
- 邮箱:fsfhzy666@163.com
- 中国腐蚀与防护网官方QQ群:1408084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