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圈内卷: 宁愿累死自己,也要饿死同行?
2020-08-24 16:03:29 作者:本网整理 来源:中国腐蚀与防护网 分享至:

什么是内卷?


最近学到一个新词,内卷化。


现在网络对该概念的使用,主要指“靠极端剥削、压榨自己,从而在社会获得少量的竞争优势”“明明可以有更加轻松,效果还更好的选择,却仍旧在旧有的选择中不断投入各类资源,以及由此产生的各种现象”。


其实,内卷化在生活中非常常见,只是以前没有一个词语把这个现象抽象出来,用一个专门的词语来描述它。


去年软件行业的996,其实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如果是靠重复劳动,体力和时间付出越多,得到的越多的工作,比如工厂流水线,这种工作996并不会内卷化。


但是那种需要创意,有提高效率的空间,并且工作所需要的时间不好量化的工作,996有可能就是内卷化的结果。


内卷化的原因很大一部分是因为,价值观太单一了,并且产生了恶性竞争。


我在知乎上看到知乎网友蓝鹅举的两个例子,觉得很形象。


一个例子是一个古代王朝,本来是耕地60%,草原20%,森林20%,结果由于人口太多养不起,被迫开辟新的耕地,于是破坏了森林草原,破坏森林又导致水土流失,耕地质量变差——


这就陷入了“养不起人——砍伐森林——水土流失——养不起人——砍伐森林”这个恶性循环,这就是最标准的,教科书式的内卷。


还比如一个人,本来可以工作八小时,运动一小时,读书一小时,业余爱好一小时的,由于公司要求加班——


就陷入了“被迫加班——没时间运动——身体变差——状态不好——绩效变差——被迫加班”这一恶性循环,这就是内卷。


另一个例子是坐电梯。我们公司之前在10楼,有时候电梯一上来,已经是满的了。原因是下面楼层的怕坐不到电梯,所以先坐上来,再坐下去。


这样,其实对他们来说,浪费了时间和精力,对我们来说,也增加了等待时间,对物业来说,也增加了运营成本。


但是因为电梯资源有限,不得不竞争,所以他们也不得不这么做。这也是内卷。


其实还有很多例子,比如高考也是,明明录入是按照排名来的,如果所有人都上衡水中学,跟所有人都每天八小时学习并且双休,效果其实是一样的。


如何应对内卷?


但是我也想到,其实这个问题几乎是无解的。有点像博弈论里面的囚徒困境,大家在既定的环境和规则下,不得不这么选,即使在局中的所有人都不能获得好处。但是如果你不这么选,就会受到损害。


如何破解囚徒困境呢?一般来说有三种办法。引入第三方协调,改变博弈的规则,改变博弈的报偿。


拿996来说,引入第三方协调的方法可以是有关部门强制规定不允许996。改变博弈的规则,可以是不再按照加班情况来做绩效考评,而是以单位时间的效率来考评。改变博弈的报偿可以是让当事人重新思考这么选的价值。


针对上面的电梯难题,可以规定在高峰期每层楼每次只能上几个人,可以动员各个公司错峰上下班,低层的人还可以走走楼梯,锻炼身体,这是改变报偿。为什么一般不会看到有人这么做?可能是没有这个协调者,可能是协调者不想管,可能是改动的成本太高,可能尝试过改变,最后发现改不动,目前虽然不是对所有人都有利的,但是确实一个稳定的状态。

1.jpg

01 学术圈的内卷


当你读本科时,本校硕士就能留校任教当讲师,优秀硕士可能还有编制,发几篇SCI就能冲击副教授。当你满怀学术理想拿到硕士学位后,发现需要博士学位才能给讲师了。于是你不死心开始攻博,当你头秃地肝完博士论文发现招聘要求上赫然写着要求海外或博士后经历。已经覆水难收的你决定出国再做几年博后,计划着能在而立之年实现“最初的理想”。三年后,理想终于实现,但是你并没有成功后的喜悦。


你环顾四周,你可能会发现你领导的领导竟然是本科时高几届的学长,本科毕业就去工业界的室友已经在一线城市买了房,而你,终于在31岁这年找到了一份看上去还算稳定的工作——非升即走的青年教师。


你拼了命地奔跑,可能也赶不上内卷的速度,那些侥幸跑赢内卷的人,只不过是在合适的时间抢到了坑位,这也是为什么过来人总劝正在求职的博士们提前占坑。

640?wx_fmt=jpeg&tp=webp&wxfrom=5&wx_lazy=1&wx_co=1.jpg

 

02 内卷带来的恶性竞争


有人可能会认为,内卷是学术圈人数膨胀的必然结果,只有内卷了,才有竞争,有了竞争水平才会提高,这是难道不是好事吗?


当竞争者不多的时候,公平竞争可以实现;但当竞争者过多,也就是内卷化的时候,公平竞争就变成了恶性竞争。这种恶性竞争进而导致评价标准的扭曲。


就拿很多求职者吐槽的“学历查三代”来说,大家心里都清楚科研实力和本科哪所学校毕业的没有必然联系,但这样不合理的筛选标准就真真实实出现在我们身边。为何有的高校招聘如此不讲道理呢?因为好的学校根本不缺简历,而坑位只有那么几个,任何不合理的理由都可以成为筛掉你的借口。


所以,学术实力差的求职者为了找到一份教职,只能论文不够关系凑,助推高校内山头林立、圈子横行。如此一来,圈内的自然鸡犬升天,圈外的则想方设法削尖脑袋加入,否则只能自叹命贱。近亲繁殖看似桃李满天下,徒子徒孙遍地,实际却是学生难以超过老师,一代不如一代。


无论是求职、发论文、拿项目还是晋升,都表现出僧多粥少的局面,以至于同行倾轧。很多学者为了发表,不得不找关系;为了科研压力,不得不屈从权力。学者如果没有适度宽松的科研环境,只能疲于奔命,难有创新。


03 内卷浪潮下,谁是赢家?


内卷日益严重的背景下,目前来看确实是先占坑那部分人赚了,这部分人因为抢占了天时,收获的大部分发展的红利,而当行业发展冲高回落,这部分人已经身居高位,想要改革触犯这部分人的利益,将蛋糕分给后来者,想想也觉得困难。

640?wx_fmt=jpeg&tp=webp&wxfrom=5&wx_lazy=1&wx_co=1.jpg

内卷怎么破?面对不断扩张的硕博队伍,把蛋糕做大到满足所有人的岗位需求明显不可能,既然增量无法快速扩大,那就只能尽可能盘活存量。逐步取消编制,促进高校人员有序流动就是盘活存量的方法之一。至于是老人老办法,逐步收回事业编制还是一刀切直接取消事业编制,一切根据客观情况而定。


除了盘活存量,国家开始尝试修改评价体系来打破内卷化。“五唯”问题解决了,才能从根本上扭转功利化倾向、从根本上祛除浮躁之弊,还教育清静、清爽、清新之风。


任何红利都会被吃光,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学术圈内卷的趋势可能都不会改变。对于求职者们来说,应该看清目前高校求职的形势,越是层次高的学校内卷化越严重,但很多地方高校还处于招不到博士的尴尬局面。


那么,你会选择积极加入内卷大潮,在优质高校和同行卷个你死我活,还是退而求其次在经济较为落后或层次较低的高校作为先行者,抢占最后一点“残羹冷炙”呢?大家可以在评论区留言讨论。

免责声明:本网站所转载的文字、图片与视频资料版权归原创作者所有,如果涉及侵权,请第一时间联系本网删除。

相关文章
无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