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科学探索奖”申报指南(2021年版)》已正式发布。按照规定,申报人应于4月15日24时前线上完成申报材料提交,评审通过的获奖科学家可得到300万元奖金资助。

“科学探索奖”是由马化腾携手杨振宁、饶毅、潘云鹤、邬贺铨、施一公、潘建伟、陈十一等知名科学家共同发起,聚焦基础科学和前沿技术,资助“探索期”青年科技工作者的一个非官方、公益性奖项。
今年,“科学探索奖”评奖领域仍分为基础科学、前沿技术两个领域。基础科学包括数学物理学、化学新材料、天文和地学、生命科学,前沿技术领域包括信息电子、能源环保、先进制造、交通建筑、前沿交叉。

生命科学领域涉及微生物与免疫、基础医学、药学、生态学、农业科学等方向,天文和地学领域涉及星系和宇宙学、大气与海洋科学、地球物理与空间物理、土壤学和遥感科学、环境地球科学等方向,数学物理学领域涉及应用与计算数学、原子分子光物理与量子信息、等离子体高能物理与核物理等反方向,化学新材料领域涉及无机化学、有机化学、高分子化学、纳米材料、化学工程与工业化学等方向,信息电子领域涉及光电子与光学、信息安全、电磁场与雷达、软件人工智能和信号处理、仿真与虚拟现实及仪表等反方向,能源保护领域涉及电力与新能源、能源材料化学、能源动力等方向,先进制造领域涉及运载及加工、机器人、材料精密机械等方向,交通建筑领域涉及智能运输、工程结构与建造、水资源保护与利用等方向,前沿交叉领域涉及上述八个领域细分方向的交叉研究。
按照“科学探索奖”章程规定,该奖项每年授奖人数不超过50人,每位获奖者获得的300万奖金将分为5年进行资助,每年资助金额为60万元。以获奖者获奖时所在单位进行统计,自“科学探索奖”设立以来,已有29所高校的78位高校青年科学家获得奖金资助。

据了解,本届“科学探索奖”拟于5月份启动评审,9月份公布获奖结果,并于11月份举办盛大的颁奖典礼。
申报常见问题回答
申报条件有哪些?
申报者年龄不超过45周岁,即1975年1月1日(含)后出生;获得博士学位;在中国内地或港澳地区从事全职科研工作;由3位正高级职称(教授、研究员、教授级高工等)同行专家推荐,被提名者只再需2人推荐。
申报渠道有哪些?
提名和报名两个渠道。
提名:由奖项邀请的提名人发起,并提供两位推荐人信息。提名发起后,秘书处将同时向被提名人和推荐人发出通知邮件,被提名人需按时完成申报,推荐人需按时提交推荐信。
报名:申报人需按时完成申报,并提供三位推荐人信息。申报人完成申报后,秘书处将邮件通知三位推荐人,推荐人需按时提交推荐信。
有什么时间要求?
被提名人、申报人都应在4月15日24时前登录官网(www.xplorerprize.org)完成申报。推荐人需在4月30日24时前通过邮件内链接提交推荐信,推荐信有效期为三年。
推荐信有效期三年是否溯及过往?
从2021年开始,所有推荐信的有效期为三年。同时,过去两年(2019年和2020年)的申报人,如果在2021年继续申报,可以选择复用已有的推荐信(2019年的推荐信可能需推荐人本人的邮件确认)。
可以请国外专家作为推荐人吗?
可以。国外推荐人收到的通知及相关操作页面是中英双语。
对申报人国籍是否有要求?
对申报人国籍不做限制,在中国内地或港澳地区从事全职科研工作的青年科技工作者都可申报。
未获奖的申报人,是否可以再申报?
对申报次数暂不作限制,符合申报条件的,均可再申报本年度“科学探索奖”。
报名后又被提名,是否需重新申报?
不需要。报名后又被提名的,登录申报系统补交提名码即可。
没有提名码可以申报吗?是否提名渠道更具优势?
只有被提名后才获得提名码,没有提名码依然可以登录官网,自主申报。提名、报名两个渠道的候选人,在评审时一视同仁。
可以提名或推荐本单位的人选吗?
可以,对此不作限制。
哪些人可以提名?
奖项设有提名专家库,启动申报后,库内专家会收到提名邀请邮件。库内专家名单不对外公布。
提名人可提名几人?提名后是否还可参与推荐其他人选?
每位提名人每年只能提名1人。提名后仍可作为推荐人推荐其他人选。提名/推荐的人数,累计不宜超过2人。
未来工作计划和既往成绩哪个更重要?
面向未来、奖励潜力、鼓励探索是奖项的宗旨,在各个评审打分环节,未来工作计划占比重更大。
申报年龄上限为45周岁,如何保证年轻人的竞争力?
今年还将继续设置“新星机制”,同等条件下,年纪轻者胜出;将有5个获奖名额保证35岁及以下的优秀申报者获奖。
奖项如何做好回避机制?
评审人员须第一时间主动披露与评审对象的利益关系情况,包括但不限于同单位、师生、亲属、“项目或论文合作”(项目结束、论文发表未超过5年)、商业合作、竞争、提名、推荐关系等。
获奖比例如何?
过去两年申报人与获奖人比例约为25:1。
如何保护申报人的知识产权和信息安全?
线上、线下评审材料均加水印,相关人员都要求签署保密协议。我们尊重每位申报者的知识产权和个人其他权益。
未获奖的申报人是否会得到评审意见反馈?
参加终审答辩的申报者,可在现场得到评委对其相关答辩内容的建议和反馈。其他环节不予反馈。
如获奖,奖金的使用方式是否需要报告或公示?
不需要,奖金供获奖人自由支配。
是否存在地区、单位名额分配的规则?
无此规则。奖项坚持客观公正的评审原则,坚持科学家评审的专业标准。
免责声明:本网站所转载的文字、图片与视频资料版权归原创作者所有,如果涉及侵权,请第一时间联系本网删除。
相关文章
无相关信息

官方微信
《中国腐蚀与防护网电子期刊》征订启事
- 投稿联系:编辑部
- 电话:010-62316606-806
- 邮箱:fsfhzy666@163.com
- 中国腐蚀与防护网官方QQ群:140808414
点击排行
PPT新闻
“海洋金属”——钛合金在舰船的
点击数:7130
腐蚀与“海上丝绸之路”
点击数:57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