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2020年度全国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科学技术)(以下简称成果奖)评选结果出炉。本次共授奖自然科学奖、技术发明奖、科学技术进步奖和青年科学奖授奖项目与人选近300项(人)。
教育部科学技术与信息化司司长(以下简称科技司)雷朝滋在接受科技日报记者专访时表示,此次奖励评审的导向清晰,就是破“唯论文”,破“SCI至上”,突出对科技创新工作质量和贡献的要求。“我们要让广大高校科技工作者看到我们树立正确评价导向的决心,引导科研回归初心。”
本次成果奖评审过程的一大特点,就是“重质量、轻数量”。自然科学奖和青年科学奖“代表性论文”“代表性引文”数量从填写8篇减到了5篇,且不再要求在“代表性论文目录”一栏填写“影响因子”,将“SCI他引次数”改为填写“他引总次数”。而且,自然科学奖的代表性引文目录不再作为提名书正文内容。
第二,对提名书进行形式审查。两位审查人员交叉审核、组长总体把关,将涉及SCI论文相关指标片面、过度、扭曲使用等现象作为审查重点。
第三,在奖励工作中,高校成果奖各阶段评审专家均来源于教育部科技管理信息系统专家库。2020年,重点针对专家人数较少的学科增补专家,共增补专家1.3万余人,目前专家库有效专家5万余人,较2019年增加26.7%。
第四,通讯评审通过评审系统线上评审,评审过程针对完成人和工作人员屏蔽送审专家信息,由系统根据设置规则自动回避利益相关专家。
据悉,东南大学、北京科技大学、江南大学等多所高校先后在官网宣布获奖结果。
东南大学
根据东南大学官网消息,东南大学共有8项科研成果获奖。其中包括自然科学奖一等奖3项,其中两项由东南大学团队牵头,分别是《多源数据驱动的道路交通安全分析理论与方法》、《运动受限的自主无人系统智能控制理论与方法》。此外,还获得自然科学奖二等奖3项、技术发明奖二等奖1项、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1项。
北京科技大学
根据北京科技大学微信号消息,北京科技大学共有8项科研成果获奖,其中包括一等奖3项,二等奖5项,创历史新高。
乔利杰教授主持完成的项目“氢加剧金属腐蚀理论基础和应用实践”获得自然科学一等奖,贺威教授参与完成的项目“运动受限的自主无人系统智能控制理论与方法”获得自然科学一等奖,张立峰教授主持完成的项目“高品质钢制备全流程钢中非金属夹杂物精益控制集成关键技术及应用”获得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郭占成研究员主持完成的“低碳节能流态化还原炼铁关键技术基础”获得自然科学二等奖,冯志鹏教授主持完成的项目“旋转机械信号多源耦合调制特征的机理分析与溯源理论”获得自然科学二等奖,姚俊教授主持完成的项目“油藏环境功能微生物代谢及其驱油机制”获得自然科学二等奖,侯新梅教授主持完成的项目“耐火材料结构功能化设计与制备及在高品质钢冶炼中的应用”获得技术发明二等奖,吕祥锋教授主持完成的项目“高应力巷道冲击地压预测防治关键技术及应用”获得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
江南大学
根据江南大学官网消息,江南大学共有7项科研成果获奖,其中包括一等奖2项,二等奖5项,在奖励等级和奖励总数上刷新历史新高。
图源:江南大学新闻网
陕西师范大学
根据陕西师范大学官网消息,地理科学与旅游学院黄春长教授主持完成的“汉江上游(南水北调中线水源区)全新世古洪水气候文学研究”成果荣获自然科学奖二等奖,实现了近年来陕西师范大学教育部科技奖励的新突破。
此研究成果,达到了国际领先水平,具有重大科学理论价值和应用性前景,受到国内外同行专家学者的关注与认可。相关研究成果先后在本学科国内外著名学术期刊发表,得到了国际气候水文和全球变化科学领域同行的大量引用和充分肯定性评价。
华中农业大学
根据华中农业大学官网消息,华中农业大学共有3项科研成果获奖。其中一等奖2项、二等奖1项。
图源:南湖新闻网
中山大学
中山大学共获得了7项奖励,包括自然科学奖一等奖2项,科技进步奖一等奖3项,科技进步奖二等奖1项,青年科学奖1项。本年度中山大学各类项目一等奖获奖数共5项,达到了2016年-2019年一等奖获奖数的总和,创历史新高;同时,中山大学首次获“青年科学奖”该类奖励。
南京农业大学
南京农业大学为第一完成单位获奖2项,其中一等奖1项。
南京邮电大学
南京邮电大学有机电子与信息显示国家重点实验室黄维院士、赖文勇教授团队在柔性电极材料及其储能器件领域取得一系列研究成果,荣获2020年度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科学技术)自然科学一等奖。
陕西科技大学
陕西科技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蒲永平教授及其团队完成的“无铅高储能脉冲电容器介质材料”成果获得技术发明类二等奖(全国仅23项)。陕西科技大学连续三年获得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技术奖二等奖,成为陕西省属高校中唯一连续三年获得该奖励的高校。
南开大学
南开大学陈军院士领衔完成的“钠离子电池关键电极材料与反应机制”项目一举摘得2020年度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科学技术)自然科学一等奖。
哈尔滨工程大学
哈工程主持的两项成果入选。水声工程学院李海森教授牵头完成的《系列化浅水多波束测深声呐关键技术创新与应用》获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物理与光电工程学院苑立波教授牵头完成的《高精度光纤偏振器件测试技术及应用》获技术发明奖二等奖。
西安科技大学
西安科技大学测绘学院教师陈鹏、赵庆志同武汉大学教授姚宜斌共同申报的《GNSS近地空间环境监测的理论方法及应用推广》项目,荣获2020年度高等学校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这是西安科技大学首次获得该奖励。
江西中医药大学
江西中医药大学陈日新教授领衔的项目“艾灸得气治疗支气管哮喘技术与推广应用”获得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这是该校继2019年以来,再次获得教育部表彰的全国性科技奖励。
北京林业大学
北京林业大学为第一完成单位的成果荣获二等奖2项,其中自然科学奖1项,科技进步奖1项。
北京大学医学部
根据北京大学医学部官网消息,北大医学共有5项科研成果获奖,其中包括自然科学奖一等奖2项、科技进步奖一等奖2项、科技进步奖二等奖1项,是医学部近十年来首次获得4项该奖项的一等奖。
具体获奖项目为:新的致动脉粥样硬化基因ADAMTS7的发现及机制研究,获得自然科学奖一等奖;氧气活化在合成中的应用,获得自然科学奖一等奖;冬青属药用植物与苦丁茶的药效物质及其在感冒灵中的应用,获得科技进步奖一等奖;系统性红斑狼疮早期诊断和免疫治疗的研究与应用,获得科技进步奖一等奖;无精子症诊治新体系建立、技术创新及示范推广应用,获得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清华大学结构生物学高精尖创新中心
根据清华大学结构生物学高精尖创新中心微信号消息,清华大学结构生物学高精尖创新中心尹航教授课题组申报的“天然免疫受体的化学干预研究”成果获得自然科学奖二等奖。
华南农业大学
华南农业大学食品学院雷红涛教授主持的“食品中化学污染物精准免疫识别及快速检测技术”项目获技术发明一等奖,华农是本次评选中唯一获得技术发明奖一等奖的广东高校。同时,这也是该校在食品科学方向上首次荣获教育部优秀成果奖一等奖。
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
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胡鸿毅教授领衔项目荣获2020年度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
河海大学
河海大学共5项成果获奖,其中河海大学作为第一完成单位的成果获得一等奖1项,二等奖3项。由河海大学校余钟波教授主持,河海大学,水利部交通运输部国家能源局、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共同完成的“变化环境下水文循环演变及响应机理”项目荣获自然科学一等奖。
南昌航空大学
南昌航空大学航空制造工程学院陈玉华教授团队完成的“航空航天特种构件搅拌摩擦焊关键技术与成套装备研发及工程应用”项目获得2020年度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
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
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兰平教授团队《结直肠癌筛查方案和治疗策略的技术创新》项目荣获2020年度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科技进步奖一等奖。
华南理工大学
华南理工大学3项成果荣获2020年度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其中一等奖2项。
中国石油大学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共有4项成果荣获2020年度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作为第一完成单位获得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自然科学二等奖1项和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有4个项目荣获2020年度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其中技术发明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
中国矿业大学
中国矿业大学作为第一完成单位,共有4项科研成果荣获2020年度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其中特等奖1项,二等奖3项。
北京交通大学
北京交通大学4项成果荣获2020年度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李伟力等主持申报成果“高效电机轻量化与热控制关键技术及应用”获技术发明奖二等奖。张楠等参加申报成果“高速铁路基础结构动态性能演变及服役安全基础研究”获自然科学奖一等奖。唐涛参加申报成果“高速列车主动安全控制的关键基础研究” 获自然科学奖二等奖。王伟参加申报成果“端管云一体化协同认知的工业物联网态势安全关键技术及应用”获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免责声明:本网站所转载的文字、图片与视频资料版权归原创作者所有,如果涉及侵权,请第一时间联系本网删除。
相关文章
官方微信
《中国腐蚀与防护网电子期刊》征订启事
- 投稿联系:编辑部
- 电话:010-62316606-806
- 邮箱:fsfhzy666@163.com
- 中国腐蚀与防护网官方QQ群:140808414
点击排行
PPT新闻
“海洋金属”——钛合金在舰船的
点击数:7130
腐蚀与“海上丝绸之路”
点击数:57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