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影响因子, 52本国产材料类SCI期刊还有什么?
2021-07-28 10:45:39 作者: 材料人 来源: 材料人 分享至:

 一、导读


2020年的SCI期刊影响因子出炉,科研人的年度股市盛典又一次揭幕。本以为在遏制“唯论文”的号角下,可能热度稍有降低,却遭遇影响因子的首次大规模暴涨浪潮,最终,大家的关注度甚至远超往年。影响因子这座“科技股”依旧牢牢的把握着学术界投稿、晋升、求职与资金的关键命脉。

当然,今年最值得一提的要数中国大陆创办的一系列SCI期刊的亮眼表现,从前几年的多数影响因子徘徊在低位,到如今的不少杀入了高分,单从影响因子(IF)来看,表现值得点赞。不过,

除了IF,这些期刊还有什么亮点值得期待?

除了IF,国产学术期刊的发展究竟需要关注什么?

二、新指标

期刊的IF是大家最熟悉的指标, 今年,科睿唯安在JCR报告中首次引入了一项新的指标——期刊引文指标(JCI)。从字面上看,引文应该是引用次数,但为何不叫引文因子?显然,JCI可能并不是一个简单的计算公式可以得到的“因子”。

根据官方定义,JCI是近三年(例如, 2020年指标值对应的时间段就是2017到2019年)发表的所有研究论文和综述的平均“学科规范化引文影响力”(CNCI)。

JCI还没搞懂,定义里面还冒出个CNCI,不仔细看,还以为是CNKI(中国知网)呢。那么,什么是CNCI?

CNCI通过计算单篇论文的实际被引次数除以同文献类型、同出版年、同学科领域的期望被引次数得出。计算公式如下:

仅仅归属于一个学科的单篇论文的CNCI:


分属于不同学科的单篇论文的CNCI:


对于一组论文,其CNCI为单篇论文的CNCI平均值:


其中,e为预期引用率或基线, c为被引次数,p为文章数量,f为研究领域,t为年份,d为文章类型,n为单篇论文归属的学科数,i为其他评估项(如机构,国家/地区,人员等)

对于一本期刊而言,它代表了从文章层面来衡量期刊的影响力。显然,根据其定义可知,CNCI大于1代表了该篇文章的引文影响力高于平均水平。期刊JCI指标的主要计算方法为:


2020年JCI计算方法 ? 科睿唯安

因此,JCI和IF相比,可引用论文的时间段为3年,引用的时间范围则涵盖了前3年与当年的宽时间尺度。这与IF只计算当年的引用数截然不同,此外,ESCI期刊也可以获得JCI指标。

JCI的计算规则考虑了多方面的因素,因此,表面上看,能更加全面的反映期刊发表论文的影响力。不过,其中的一个关键词“平均”不能被忽视,当可引用文章量(Citable Items)较小时,几篇或者是一篇引用数非常高的论文将会对JCI产生重要影响,这与IF是类似的。此外,基线值也是重要的影响因素,如果当年的基线值较低,JCI的波动就会超出预期。

三、52本材料SCI的另类视角

根据今年的JCR报告,通过检索,并限定条件为:归属于中国大陆、学科领域为材料、化学与能源相关领域。共检索到57本期刊,其中同时有IF和JCI的共计52本。那么,这些期刊有哪些有趣的特点?

图1 52本国产材料期刊的IF-JCI关联图

通过将JCI和IF进行对比,图1清晰的展现了中国大陆这52本期刊的概况。主要特点如下:

1)5本高光期刊:Infomat、Nano-Micro Letters、npj Flexible Electronics、Bioactive Materials和Energy & Environmental Materials这5本期刊的IF>10,JCI>1,从数据角度而言,位列优秀期刊行列;

2) JCI>2的有2本:Infomat、Nano-Micro Letters;

    1<JCI<2的有13本,其中,JOURNAL OF MATERIALS SCIENCE & TECHNOLOGY两年(2018-2019)的发文量达到了673篇;

JCI<1的共有37本,占总数的70%左右,其中,影响因子最高的为Green Energy & Environment,其两年发文量为82篇;


图2 52本国产材料期刊的Citable Items-IF关联图

图2则显示了这些期刊在2020年影响因子计算周期内的可引用文章量(Citable Items)与IF的关系。图中清楚的表明:

1) IF位于5-10区间的共15本,小于5的共32本,如果按照图1的JCI分布来进行对比,那么可见,两种不同指标下,中国大陆材料类期刊的数量分布规律基本一致,有差别的大多是临近边界的期刊,两种指标的显著性差别不明显;

2) 5本头部期刊:IF>10,JCI>1,两指标均不俗,但2年发文量均低于200篇(尽管其中某些期刊是2019年才开始发行),这一点非常突出。

3)3本中部期刊:Nano Research、CHINESE CHEMICAL LETTERS以及JOURNAL OF MATERIALS SCIENCE & TECHNOLOGY这3本IF中部期刊的两年发文量位于600-1000篇的规模,除了CCL的JCI稍逊色以外,其余两本在发文量与指标分值之间达到了近乎“均衡”的水平,即图中的中心区。

4) 发文最大的失落:RARE METAL MATERIALS AND ENGINEERING的发文量最大,突破1200篇大关,但IF最低,JCI也倒数,从指标角度看,有些许“失落”。

从上述分析来看,材料类国产期刊缺少图2右上方的发文量与指标数均强劲的期刊,亟需突破;

JCI较低的期刊,其IF也多数处于中下游水平,其中的边界期刊是未来冲破低分值的潜力股,可见,对于作者投稿而言,两个指标的差别不大,而IF的计算简便,便于提前预测;

控制发文量,特别是综述的数量,对于新刊而言,是提高IF和JCI的“利器”。而严格控制发文量与确保被拒稿件“几乎都是”因为“数据与研究”质量平平而被罚下场之间似乎是一对几乎不可能和解的矛盾。

四、无关

今年的影响因子公布后,国外学者也有不小的关注,其中,一些视角或许别有价值。

Matt Lacey发布的一张基于其个人历年发表文章的年均被引次数与2020IF之间的关系图(图3)非常有趣,即:拟合优度R? < 0.03,没有明确关联。并且我们需要关注的是左侧引用次数较高的近5年发表的文章和5年前的文章的年均被引次数相近,而其IF都不高。


图3 2020影响因子与年均被引关系图 ? Matt Lacey

此外,有兴趣的读者可以在WEB OF SCIENCE进行关键词检索,基本上目前还在持续研究的领域的年度被引次数都在增长,并且近几年的幅度都呈现上升趋势。除了一些过时的技术(比如“软盘”)的发文量在下降以外,几乎都是前景喜人。

五、征途漫漫

对于国内学术期刊而言,做大体量又能保证指标不掉,实属不易。短期内,只能靠严控发文量来确保指标稳固。但,长远看,想成为领域内国际学术界同行的“枕边书”,需要走的路还很长。此外,如果关注那些引用上述期刊的论文,还有更加有趣的现象,能被国际主流期刊的论文引用,并且被引文章的作用是用来支撑“关键数据”的科学解释或机制的并不多,这可能才是一本期刊最高的硬核实力。

那么,对于个体而言,唯IF或其他数学指标能确定的显示:研究领域的热度!不能准确的证明:研究领域的科学价值或长期影响。IF与JCI对发文量极其敏感,其实,这点并不稀奇,分子与分母的故事而已。但是,短期内,摒弃IF很难,因为它确实能反映“期刊”之间的发展热度差异,而发表在热度期刊,论文很容易被读到,不评价科学本身,单就这点也是有意义的。

无论是学生评奖学金、老师晋升与资金来源,都是评一个人的“短期”学术,而诺奖之类的评价科学影响力的机制则看重的是对研究领域与社会发展的综合影响,除了某些非常重大的近期实验验证(例如粒子物理等),大部分奖励的是“长期、持续和有原创精神”的科学。所以,与个人密切相关的“饭碗”而言,IF有其存在的合理性,并且并不完全是毫无价值的。因为,对于大多数学术群体的科学评价,也只能做到“短期”了,因为,

你难道会在一个人拿到一个待定学位后,过了10年,再评判其科学价值授予“正式学位”吗?

那么,既然短期评价跳不出IF,而IF又不能完全反映科学真水平,“学术端正”就应当是评价学者短期学术的一个基石,而这一准则在短期内难以“完全恪守”,所以,那么多5年内发表SCI,最近批量撤稿的荒唐事也就不稀奇了。或者说,出了问题,归结于各种“不可抗力”,实验室发洪水、电脑不测、学生无知、图片放错、数据误用、拷贝错误、软件技能,前任谋害……

 IF, 我今天去看电影了,看的什么呢?

免责声明:本网站所转载的文字、图片与视频资料版权归原创作者所有,如果涉及侵权,请第一时间联系本网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