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90后”博士生导师、华中科技大学副教授胡玥在网络走红。据报道,拥有高颜值的她,28岁时就成为副教授、硕士生导师,30岁成为博士生导师。近5年,合作发表SCI论文60余篇。
在媒体对胡玥进行报道后,一方面网友直呼“学霸天花板”,另一方面也引来一些猜测和质疑。例如猜测其外公是“院士”,并靠外公获取学术资源;质疑其5年如何发表60余篇SCI等。
针对上述质疑,胡玥在接受《中国科学报》采访时回应称,这些猜测均为不实,并且对于涉及造谣诽谤的言论或将进行法律追责。
90后副教授、博士生导师胡玥 图源:华中科技大学
胡玥,2012年本科毕业于华东理工大学应用化学专业。大四期间当交换生、拿到公派奖学金直博爱丁堡大学。2016年博士毕业,拿到首次授予亚洲人的弗雷泽·司徒塔特奖。胡玥在2016年通过博士后国际交流人才引进计划来到华中科技大学、武汉光电国家研究中心,加入韩宏伟教授团队。2018年,晋升副教授,2019年成为博士生导师。
01
5年发表60余篇SCI论文?
在“如何看待华中科技大学 90 后博导胡玥,5 年来发表 SCI 论文 60 余篇?”的知乎问题中,网友纷纷对其论文高产表示质疑。
图源:知乎
有评论称,“这位博导从2012年至今,一共参与了112篇论文的发表,有318位合著作者的情况”。这让网友对学术圈以论文数量论高下的比拼感到困惑,也对胡玥的学术生涯感到担心。
有网友说,“毕竟按胡老师这发展势头,以后大概率会有更大的名气,早年的学术生涯如果有瑕疵,影响可是不小。”
图源:微博@长江日报 报道
胡玥对此回应:实际上,博士期间共发表了10多篇论文,其中第一作者或共同第一作者的共6篇。博士毕业后,进入华中科技大学做博士后,出站后留校工作。在这5年里,她以第一作者和通讯作者(含共同)合作发表的论文实际上是21篇。
每个研究成果都是团队共同努力的结果,不能说是我发表了多少篇,而是整个团队共同努力的结果。
就此疑问,上述博士生导师经媒体采访也指出:“论文第一作者代表这名作者的研究成果,有些很好的学校,他们就看论文的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所以一般来说,合作的话,都是学生当第一作者,导师当通讯作者,但是有些导师也当第一作者,与其合作的那个人当通讯作者,还有共同通讯作者的情况,如果论文涉及到的人比较多的话,作者名单就很长。”
从记者了解到的情况看,现在博士生发论文,把导师署名为第一作者的情况很普遍,因为只有这样才让作者更有分量,更容易发表。
02
大二就加入院士团队做课题?
据华科官微发文介绍,今年31岁的胡玥,从小成绩优秀,2008年以湖北省理科前800名的好成绩,选择了华东理工大学应用化学专业。大二时,在田禾院士和花建丽教授支持下,参加全国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开展“染料敏化太阳能电池”研究。2年后,项目获国家级优秀项目奖、全国大学生节能减排大赛全国二等奖。
图源:华中科技大学
有知乎网友直接指出,在本科生阶段有教授带着做课题就已经很不容易了,别说院士,很可能胡玥背后有强大的背景支持。
胡玥对此回应:我更看重自己的兴趣,看重专业。大一时,自己与另外两个同学选择了田禾教授为学业导师,我向他表达了想去他实验室学习的想法,田老师说我年龄还小该专注于基础学习。到大二,我想报名参加全国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于是又找到田老师,之后有了被指导的机会。
并且,当时田禾是华东理工大学教授,还不是中科院院士。
03
启蒙科研兴趣的外公,是院士吗?
除了高产论文,另一个让网友“操心”的亮点是:华科官微发布的《90后!是博导!》一文提到,“胡玥对科研的兴趣启蒙于外公。她的外公本科和硕士都毕业于浙江大学,一直从事化工相关工作。”
对此,胡玥回应:自己的科研启蒙确实是外公,但他是武汉前化工局的一名退休工程师,并非网传的院士。外公经常给我们讲一些科学原理,我从小就在这种氛围下成长。
04
高考成绩突出,为何选择华东理工?
报道中称,2008年胡玥以高考湖北省理科前800名的好成绩,选择了华东理工大学应用化学专业。
胡玥对此回应:当时在接受媒体采访时,由于记不清确切的名次,就按照当年填报志愿五分一段进行的名次进行了估算,造成了前800名的错误表述。
05
爱好广泛影响科研?
华东理工大学微信公众号于2015年发表的一篇题为《女神成长记:“非典型”理科女博士胡玥的精彩人生》的文章显示,胡玥在生活里喜欢摄影,穷游,当过模特,喜欢体验生活,并在英国留学期间兼职“宿管大妈”。
对此,有网友质疑其业余活动丰富,影响学业和科研。
胡玥表示,社会对科研工作者的形象和生活,还是有些刻板印象,“其实90后的科研人员,大家很活泼的。”
但她也坦言,这些活动其实是读书期间,工作以后确实少了,“我老说自己‘老了’,其实确实没什么时间。除了科研,我现在主要放松的方式就是运动。”
对于28岁当上副教授,胡玥认为很正常,并不觉得特别,“但我留学回来时,感觉与当老师还有些距离,所以又做了2年博士后,带着学生一起做实验,也完成从学生到老师身份的转变。”
06
听听光明网怎么说
最后,光明网评论员表示:客观来讲,5年发表60篇SCI论文,确实非常突出,但这一定构成问题吗?当然不是。学术成果,从来只看真假,不看数量。大众出于以“数量反常”来质疑学者,也只能做外围猜想与诛心之论,未必是学术范畴的。
学术界当然会有天才,不必对那些超群之人动辄惊诧万分。如果只用“应当如此”来框束学者,那么学术界恐怕也会乏味。如果出现那些闪耀的学术明星,当然应给他们充分的空间,他们令人惊讶的成绩,应当被正常看待。
如果确有学术天才出现,社会理当包容。这种“包容”是两方面的,对他们既不需要有色眼镜,也不需要滤镜,让他们在学术领域内尽情表现就好。
免责声明:本网站所转载的文字、图片与视频资料版权归原创作者所有,如果涉及侵权,请第一时间联系本网删除。
相关文章
官方微信
《中国腐蚀与防护网电子期刊》征订启事
- 投稿联系:编辑部
- 电话:010-62316606-806
- 邮箱:fsfhzy666@163.com
- 中国腐蚀与防护网官方QQ群:140808414
点击排行
PPT新闻
“海洋金属”——钛合金在舰船的
点击数:7279
腐蚀与“海上丝绸之路”
点击数:58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