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秦四清老师2021年共评审各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以下简称国基)申请项目29项。2020年共评审了23项,其中青年基金项目2项,面上基金项目12项,重点基金项目9项。秦四清老师评审后将国基申请项目的情况,以及发现的普遍问题写成文章分享给大家,以供更多申请人参考,本文已获得作者授权,转载请联系作者!
以下是作者2020、2021年两篇评审感受:
2020年度国基项目评审感受
我今天终于把评审意见提交了,有一种如释重负的感觉。是啊,作为同行专家,评审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即感到荣幸,又感到了沉甸甸的责任。为对得起专家这个称号,我评审项目时尽量以科学性、客观性和公正性为宗旨,以创新程度为基石。今年我共评审了23项,其中青年基金项目2项,面上基金项目12项,重点基金项目9项。我评审青年基金项目平均用时约3小时,面上基金项目约4小时,重点基金项目约6小时。
不谈苦劳啦,谈谈总的感受吧,或许对科研人员来年申请基金项目有所帮助。
与前几年相比,我觉得今年的申请项目在逻辑清晰性、文字表述等方面有较大提高,这或许与此次疫情期间申请人有较长的时间撰写与修改有关。希望未来申请人能保持这种好势头,不断提高写作水平。
在判断可行性没大问题的情况下,对青年基金项目,只要内容有些新意且能把“故事”讲完整,我均开绿灯放行;对面上基金项目,只要有立得住脚的创新——对前人工作有实质性改进或完善,我均予以支持;对重点基金项目,只要有突破性的新想法且技术路线先进合理,我举双手赞成。
遗憾的是,我未看到令人眼前一亮的申请项目,即出乎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的项目,这或许归于这些年诸多科研人员热衷于“跟风”导致的创新乏力。
下面,谈谈存在的主要问题。共性问题是普遍对关键科学问题的凝练不到位,有隔靴搔痒之感。除此,理论性为主的项目还存在如下问题:
(1)不知道申请人所说的新理论、新模型“新”在何处,感觉有故意打马虎眼的嫌疑;
(2)缺乏实验验证,无法保证理论模型的可靠性;
(3)基于大数据构建的预测模型,与物理机制脱节,难以应用于实际。
实验类为主的项目还存在如下问题:
(1)几乎不考虑研究对象的几何特性和受载条件,针对性较差;
(2)实验方案设计过于粗糙,关键细节阐述不够;
(3)所安排的实验不能圆满解答所提出的科学问题。
嗯,创新难,原创更难。要想基金项目中标,关键是平时要深度思考凝练出关键科学问题,才可能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造。这靠临时抱佛脚不行啊。
科学问题的凝练往往会引入新概念、带来新理论/新方法的发展,其是构成人类知识体系的基石。对科学问题凝练的越深入,越能抓住问题的本质,越能推动认识水平的提高,越能提出扎实的新理论/新方法,这对推动科学发展大有裨益。
2021年度国基项目评审感受
2021年共评审各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以下简称国基)申请项目29项。鉴于国基主要以基础科学研究为导向,因此我以创新性(新颖性和独特性)为首要评价标准,并考虑科学问题价值和研究方案可行性综合评价申请项目。当然,针对不同类别的申请项目,评价标准亦有所区别。例如,青年基金项目是“青椒”们科研起步阶段的主要助力,只要提出的科学问题较靠谱、研究其有一定意义且讲故事思路较清晰,我一向乐于给予资助;而优青、重点等申请项目的申请人大多具有良好的前期研究基础,也积累了较丰富的科研经验,给予其资助的目的是鼓励其挑战某研究领域内的“硬骨头”问题,自然应当从严要求申请项目的创新性。
根据我评审的国基申请项目情况,发现以下问题较为普遍,现分享给大家,希望对其今后的项目申请有所帮助:
(1)立项依据不足,主要有两种表现形式,其一是在研究现状综述部分有意或无意遗漏前人的工作,或换个说法重新包装,以凸显申请项目的“创新性”;其二是对研究的必要性缺乏充分论证,有夸大研究意义之嫌。
(2)研究思路不清晰,表现为研究内容之间东一榔头西一棒子——缺乏清晰的逻辑联系,这会导致讲不出一个脉络完整的故事。
(3)科学问题凝练不到位,表现为表述冗长,或堆砌大量意义不明的术语。这往往是平时缺乏深度思考的结果。
(4)研究方案未找准突破口,表现为研究多个因素同时变化对某事物演化造成的影响,这么做最后的结果很可能是一团浆糊。对于牵涉多因素的复杂问题,应当抓住其中的主控因素,化繁为简,方有可能找出本质规律。
(5)研究思路和方案沿袭常规套路,属于重复性工作,难以在悬而未决的老问题上取得实质性进展。
申请人要拿下国基申请项目,主要取决于研究思路和方法的创新性以及申请书表述的严谨性,而这源自申请人平时的勤思考、善推理与常总结;基于此,才能凝练出真正有价值的科学问题,才能跳出常规套路找到难题的突破口,才能顺理成章讲述一个逻辑自洽的精彩故事。此外,申请书的作用在于“卖点子”,故让评审专家看懂是前提;大同行评审专家即便不了解研究细节,也能总体把握申请项目的创新性、科学性与可行性。因此,申请人靠堆砌“不明觉厉”的术语、开展“换汤不换药”的重复性工作、盲目追踪热点研究等,决不可能忽悠头脑清醒且具有深厚学术洞察力的评审专家。
免责声明:本网站所转载的文字、图片与视频资料版权归原创作者所有,如果涉及侵权,请第一时间联系本网删除。
相关文章
官方微信
《中国腐蚀与防护网电子期刊》征订启事
- 投稿联系:编辑部
- 电话:010-62316606-806
- 邮箱:fsfhzy666@163.com
- 中国腐蚀与防护网官方QQ群:140808414
点击排行
PPT新闻
“海洋金属”——钛合金在舰船的
点击数:7437
腐蚀与“海上丝绸之路”
点击数:59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