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称是高校教师学识、才能、业绩、贡献的重要指标之一,职称晋升不易已众所周知,但如果高校教师出现“职称退步”会如何?近日,这一话题引起热议。
不久前,一位高校教授在科学网的博文中写道:我国东部一所著名大学对已经通过考核的长聘教师继续实施“严格”的考聘管理,对一些他们认为“不合格”的教师实施“职称退步”管理举措,即正高退为副高,副高退为讲师。
图源:科学网博文截图
事实上,“职称降级”的做法并非个例,国内不少高校已实行数年。早在1999年北京大学和清华大学开始试水,而后南京工业大学等高校实行“职称降级”。2022年1月,中国药科大学在即将施行的正高职称评价体系规定中提到,“连续2个聘期考核为C等者,在岗位聘用时降低一级”……
职称降级,已成高校标配?
1999年,为了完善人事管理制度,以“淡化身份、竞争上岗、择优聘用、能上能下”为核心的“九级岗位聘任制”在北京大学实行。实施“九级岗位聘任制”以来,每年学校都有一批教师“高职低就”或是“低职高就”。仅2004年就有20多名教授在受聘时被“降级”。出现教授被“降级”的有三种情况:一是受聘者没有完成指定任务或是没有能力完成;二是由于任务变动,受聘者完成原有任务,却没有申请到新一轮任务,或是本单位的工作任务有变动,这不属于个人原因;三是由于体制内的竞争,在有限的额度下,尽管受聘者的任务完成得也不错,但新人的表现更出色。
据中国青年报报道,自从1999年北京大学和清华大学率先试行这一制度以来,如今部分高校,尤其是教育部直属的高校基本都已采用。
2005年,作为江苏省高校教师高级职务聘任制首批试点高校,南京工业大学采取了“老人老办法、新人新办法”的规定,对新增的教授和副教授岗位试行了聘任制的试点工作,其中教授的聘期为5年,副教授的聘期为3年。聘期期满后,合格的将被续聘或高聘,不合格的则被解聘或降级聘任,即原聘为教授的有可能被低聘为副教授或者淘汰出教师岗位。
时间回到2022年,中国药科大学在今天1月召开的人才工作会议上也提到,根据该校即将施行的正高职称评价体系规定,“连续2个聘期考核为C等者,在岗位聘用时降低一级”。这意味着获评正高职称的教授不能“躺平”,过程考核不合格也将降级。
高校评职称,有多难?
职称晋升不仅是大学教师的专业能力受到认可的标志,更是涉及到教师的薪资福利、职业声望、科研经费等切身利益,对于教师而言意义重大。然而,高校教师评职称,道阻且长。
晋升之路,十年起步
按照有关规定,在高等院校中,高校教师职称设置初级、中级、高级,其中高级分设副高级和正高级。初级、中级、副高级、正高级职称名称依次是助教、讲师、副教授、教授。
此前多份调查报告显示,从中级职称(讲师)晋升至正高级职称(教授)的平均晋升时间至少在10年以上。而顺利晋升的只是少数“幸运儿”,更多的还是未顺利晋升的讲师和副教授们,他们所花费的时间可能不仅仅是十余年,甚至有二十年、三十年。
职称要求,愈发严格
2021年1月,人社部、教育部印发《关于深化高等学校教师职称制度改革的指导意见》,划定了高校教师职称评审的基本标准。
各个高校的具体标准虽不尽相同,但评上副教授或是教授,不论是教学科研型还是教学为主型,都对教学工作质量、发表论文水平、课题研究情况等各方面有严格要求,并且职称越高,要求越高。但这些只是可以参加评审的条件,真正的难关在于和其他参评的教师一同竞争有限的名额。能否评上高级职称,不在于你有多强,而取决于名额多少以及对手有多强。
高校教授,不再是“铁饭碗”?
如果说,“非升即走”是对青年教师的考验,那么“降级低聘”的这座大山,则压到了中年甚至老年教授的头上。在如今的高校竞争环境和改革政策下,辛辛苦苦晋升到教授,也可能会面临降职称甚至被解聘的风险。
打破教授终身制,或许是高校编制改革的又一重要信号。
实际上,高校编制改革实行多年,从实际执行来看,不少高校虽然实行了聘用制,但还没有改变以事业编为主体的用人制度,而是形成了当前事业编和聘用制并行的模式。即使熬过“非升即走”阶段,拿到了事业编,也不一定就能一直保住“铁饭碗”。
早在2006年,广东省就出台《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广东高校决定大力推进以教师职务聘任制为重点的人事制度改革。人事制度改革的内容包括破除职务终身制和人才单位所有制,在高等学校工作人员中全面推行聘用制度。同时,强化聘后管理,完善人员流动和淘汰机制,在教师的任用上做到能上能下、能进能出,通过科学的考核体制,将不能履行教师职责或不具备教师资格的人员予以调整或辞退。
2019年,《教育部关于深化本科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意见》提到,要出台高校教师职称制度改革的指导意见,推行高校教师职务聘任制改革,加强聘期考核,准聘与长聘相结合,做到能上能下、能进能出。
2021年,教育部等六部门发布的《关于加强新时代高校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指导意见》提到,深入推进岗位聘用改革,实施岗位聘期制管理,进一步探索准聘与长聘相结合等管理方式,落实和完善能上能下、能进能出的聘用机制。
这些官方文件表明,高校编制改革正朝着打破终身制的方向推进。
关于高校事业编和聘用制的改革,一直以来都声音不断。今年全国两会,民盟中央在关于高校预聘制的提案中建议:探索建立规范的高校预聘制度,高校应对教师队伍建设,尤其是教师结构问题做长远规划;优化高校教师的分类评价机制,对于偏重教学的岗位应把职业安全性作为重点考虑因素,不宜实施过于苛刻的科研考核制度。
任何制度在实施过程中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高校体制改革也不例外。希望在这条制度探索之路上,高校能够不断完善政策规定,不辜负有能力、有才学的教授的辛苦付出,也能让更多优秀的年轻教师脱颖而出,才尽其用。
免责声明:本网站所转载的文字、图片与视频资料版权归原创作者所有,如果涉及侵权,请第一时间联系本网删除。
相关文章
官方微信
《中国腐蚀与防护网电子期刊》征订启事
- 投稿联系:编辑部
- 电话:010-62316606-806
- 邮箱:fsfhzy666@163.com
- 中国腐蚀与防护网官方QQ群:140808414
点击排行
PPT新闻
“海洋金属”——钛合金在舰船的
点击数:7826
腐蚀与“海上丝绸之路”
点击数:62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