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留学生因“口嗨”痛失哥大offer?人大教授:这类风险正在增加
2022-04-27 11:19:32 作者:李晨阳 周佩滢 来源:科学网 分享至:

近日,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撤销了一名中国留学生的2022年研究生录取资格。网络流传的通知邮件显示,原因是该生在微信中发表了关于纽约地铁枪击案的暴力威胁言论。


哥伦比亚大学工程与应用科学学院研究生招生办公室主任Gabrielle Gannon签署了这封决定书。校方同时会对学生预缴的学费进行全额退还。

640?wx_fmt=png&wxfrom=5&wx_lazy=1&wx_co=1.jpg

此前有自媒体称,该生在收到哥伦比亚大学的offer后,在微信朋友圈发表了针对美国人的颇为激烈的言论。


对此,《中国科学报》从多名知情人士处了解到,网传信息存在不实之处。


4月12日,美国纽约布鲁克林地铁站发生枪击案,至少有29名伤者,其中有不少是华裔乘客与华裔学生。


针对这一事件,该生并非在朋友圈“口嗨”,而是在中国留学生的新生群里发表了涉事言论。具体用语也与网传不同,暴力言辞主要针对“歧视亚裔”的人群。


随后,该言论被群成员直接举报给了校方。


《中国科学报》联系通知书中的招生办主任Gannon采访。哥大媒体关系办公室主任Robert Hornsby代表学校,表示拒绝评论这件事。


“这种情况在国外很常见。”中国人民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郭英剑在接受《中国科学报》采访时表示。


同时他指出,随着国际局势和舆论环境的变化,近年来西方社会对历史事件、现实问题、国际热点等问题尤为敏感,学生因发表言论而受到处分的“阈值”也在降低。


以下是主要访谈内容:


《中国科学报》:国外高校撤销录取通知书,这种情况常见吗?


郭英剑:


这种情况在国外很常见。


如果你登陆国外高校的官方网站,在与招生有关的各项政策中,一般都会把撤销录取(Rescinding Admissions)放在其中。换句话说,这都是昭告天下的政策。

640?wx_fmt=png&wxfrom=5&wx_lazy=1&wx_co=1.jpg

哈佛大学官方网站上的“撤销录取”声明


这既是高校所拥有的一种权力,也是高校为维护自身利益而保留的一种权利。这些政策也有助于堵住高考和研究生申请制度的漏洞。

640?wx_fmt=png&wxfrom=5&wx_lazy=1&wx_co=1.jpg

哥伦比亚大学官方网站上关于撤销录取的解释


从哥伦比亚大学的“答学生问”中可以看到,这所高校明确指出以下几种情况,学校是有权撤回录取通知的:学生成绩明显下降或未能毕业;学生在申请过程中没有如实陈述自己的情况;学生在入学前的行为表明他严重缺乏判断力或正直的品性。


网传案例显然就是触及了其中最后一条。


《中国科学报》:为了防止“竹篮打水一场空”,已经拿到国外名校offer的学生,有哪些需要格外注意的雷区?


郭英剑:


事实上,哥伦比亚大学的那个回答已经点出了国外高校撤回录取的几种最典型的情况。


第一,提前录取后分数下滑。进入名校的都是尖子生,很多人都获得了提前录取的机会。有些人被提前录取后不再认真学习,导致成绩下滑。这是被取消录取资格的最主要原因。


第二,学术成绩等造假。英美高校主要是申请制,学生如果在申报中提交了虚假材料,在学术上作出了有误导性、不完整或不准确的陈述,就很有可能被撤回录取通知。


第三,申请人品行问题。虽然美国崇尚言论自由、个人自由,但近年来,凡是言行不当者,高校一旦获悉并查实,都会毫不犹豫地撤回录取通知。即便学生已经入校了,学校也有权力撤销录取通知乃至撤销学位。


需要注意的是,国外主要对性别歧视、种族歧视、性骚扰、语言暴力等因素非常敏感,对在现实中使用身体暴力者采取零容忍的态度。


更有甚者,近几年,一些学生因为在历史事件、现实问题、国际热点等话题上发表了与主流不同的观点,就遭到了学校处分,总体上呈现出越来越容易“踩雷”的趋势。


《中国科学报》:国内高校是否也存在这种临时撤销offer的情况?通常是因为哪些原因?


郭英剑:


这要分两个层次来说,就高考录取大学生来说,几乎没有临时撤销录取通知的,但研究生层面上有。


因为研究生录取是有公示的。公示就是为了发现问题、纠正问题,也给撤销录取留出了余地。


在我国,有很多准研究生被撤销录取通知的案例。最常见的原因也是材料造假、考试作弊等。


至于学生在自媒体上的不当言论、不当言行,是我国高校考查学生的一个空白。除非考生的言论与行为涉及违法违规,否则我们的高校大都不会考虑这样的因素。


但国内近日有一个案例:一名女生通过考研被北京工业大学录取后,在微博上发表了一些不当言论,被网友举报。可以看出在中国高校,学生现实生活中的表现也将越来越受重视。


《中国科学报》:有人质疑,高校作为教书育人的主体,直接取消学生被录取的资格,算不算“不教而杀”?


郭英剑:


大学教育的目的之一,就是为社会输送合格的人。成绩与材料中的人,是既往是过去;而在自媒体中发声的人,则是活灵活现的真实的人,因此更能反映这个人的实际品德,不可掉以轻心。


学校对已录取,但尚未入校的学生负有进一步考查的责任,对言行失当的考生及时用撤销录取的方式予以处分,这种教训无疑会让考生铭记终生。


说这是“不教而杀”,实在是没有看到这样的处分就是教育方式之一种。


《中国科学报》:也有人担心,对社交网络上的一时“口嗨”重拳出击,会不会轻易毁掉一个年轻人的人生?


郭英剑:


作为年轻人,一时激愤说了不该说的话,因此被撤销录取乃至影响了人生,的确很可惜。但成年人应该为自己的言行负责,这没什么好说的。


但与此同时,我们也要特别注意,除了违反国家法律法规这样的明确红线外,应该有一定的规范,认定哪些言行是被公认为错误的,是高校与社会所不能接受的。


我最担心的是,面对公共事件或国际热点,特别是一些在社会上甚至学术界都难有定论的问题,一个考生发表了个人看法,与他人观点不一致,或者跟当时的主流观点不太一致,是不是也要被当做不正确对待,甚至承担被撤销录取的后果呢?


事实上我们知道,很多事件并无固定的正确观点,甚至经常出现反转,但若是考生在当时被处理了,后续就很难有被纠正的可能了。


《中国科学报》:那么,对准备申请offer或者考研的学生,您有没有一些建议呢?


郭英剑:


好好做人,好好做学问,力求言行一致。

免责声明:本网站所转载的文字、图片与视频资料版权归原创作者所有,如果涉及侵权,请第一时间联系本网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