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22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黄河水科学研究联合基金项目指南
(1)集成项目。2022年度拟在以下研究方向以集成项目的形式予以资助,直接费用平均资助强度约为1200万元/项。
(2)重点支持项目。2022年度拟在以下研究方向以重点支持项目的形式予以资助,直接费用的平均资助强度约为260万元/项。
2022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黄河水科学研究联合基金项目指南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与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部、国家电力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共同设立黄河水科学研究联合基金,旨在发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导向作用,吸引和调动全国高等院校、科研机构的力量,围绕保障黄河流域水安全,聚焦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中的重大水科学问题开展基础研究工作,开拓新的研究方向,促进国家水安全相关领域源头创新能力的提升。
一、2022年度研究方向
(一)集成项目。
2022年度拟在以下研究方向以集成项目的形式予以资助,直接费用平均资助强度约为1200万元/项。
黄河流域“水沙-生态-经济”系统多过程协同机制与调控
研究黄河流域“水沙-生态-经济”系统多过程关键要素演变规律,揭示流域多要素多过程耦合与协同机制,提出流域“水沙-生态-经济”系统优化调控方法。主要研究内容包括:
(1)流域水沙-生态系统的协同机制及调控。
阐明流域水沙变化与生态环境时空演变规律,量化水土保持措施、水文泥沙情势变化对流域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影响及生态环境变化对流域产汇流、产输沙过程的调控效应,揭示水沙变化与生态环境演变互馈机制,构建流域分布式水文-泥沙-生态耦合模型,识别不同社会经济发展情景下水土保持措施的水沙调控能力和生态服务功能阈值。
(2)流域水沙-经济系统的协同机制及调控。
辨识水沙资源配置-社会经济发展的协同演化特征,量化水沙资源配置的社会经济效应及社会经济发展对水沙资源配置的反馈要求,揭示流域系统水沙-经济伴生过程与互馈作用机理,构建黄河流域水沙资源适应性配置整体模型,提出水资源刚性约束下水沙资源时空配置“量-质-域-流-能”均衡条件,确定黄河流域水沙资源开发利用阈值。
(3)流域系统水沙-生态-经济多过程耦合机制与趋势预测。
辨识流域系统水沙-生态-经济多过程协同演化规律,揭示流域系统多过程耦合作用机制和胁迫效应,确定中长期生态环境良性维持与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约束条件,建立水沙-生态-经济多过程耦合系统动力学模型,重构流域系统历史运行过程,辨识不同时期流域系统运转的协调程度,预测不同情景下流域系统多过程协同演化趋势。
(4)流域系统水沙-生态-经济多维功能协同的配置格局与调控。
提出流域系统行洪输沙-经济社会-生态环境多维功能协同的水沙配置目标及函数,研发新情势下水沙-生态-经济协同调控自适应优化方法,构建由水土保持措施-骨干枢纽群等构成的黄河流域广义水沙调控体系多维功能协同的智慧决策平台,提出实现黄河长治久安的流域系统水沙-生态-经济配置格局和调控对策。
本集成项目的申请应全部包含上述4项研究内容,紧密围绕项目主题“黄河流域”水沙-生态-经济“系统多过程协同机制与调控”开展深入研究,预期成果包括理论创新、方法创新,向行业主管部门提供决策支撑等。
(二)重点支持项目。
2022年度拟在以下研究方向以重点支持项目的形式予以资助,直接费用的平均资助强度约为260万元/项。
1.黄河流域不同地貌区地下水模拟模型构建及应用。
研究黄河流域高原、平原、丘陵等不同地貌区的地下水补径排特征及其演变规律,揭示黄河流域上中下游河道和含水层不同切割类型下的地表水与地下水转化机制,研发黄河流域不同地貌区地下水模拟模型,提出地下水演变规律及趋势。
2.黄土高原粗沙区产汇流及产输沙机理与模拟模型。
提出流域多尺度产汇流与产输沙过程系统性试验方法,揭示人类活动影响下的产汇流与产输沙特性与响应机制,提出产水产沙模式动态转换阈值条件、多阻断条件下水沙过程耦合模拟与考虑下渗的河网汇流演算方法,研发黄河典型区水沙过程模拟模型。
3.黄河上游水氢电混合储能循环机理与优化调控。
构建黄河上游水氢电混合储能系统,研究混合储能相互作用、相互转化的过程,揭示混合储能循环机理,以弃风光电量最小为目标建立混合储能系统优化调控模型,评估混合储能系统效能,提出水氢电混合储能系统容量配置规模及比例。
4.黄河上游库群-河道调蓄空间优化与安全响应。
以黄河上游水库群、河道等调蓄空间为研究对象,研究水库群汛末蓄水时机、凌汛期蓄泄次序和安全流量阈值等,构建基于河道调蓄空间的水库群汛期、凌期优化调度模型,提出库群-河道调蓄空间优化方法与安全响应对策。
5.黄河中上游矿产资源开发对地下水循环的影响机制与调控。
研究黄河中上游煤炭采空区水文地质条件演变规律,揭示赋煤支流群煤矿开采对地下水循环的影响机制,构建流域尺度采煤扰动下地表水—地下水循环耦合模型及矿井水预测模型,探明煤矿开采对水循环和入黄径流的影响及其调控措施。
6.黄河凌情形势影响下的冬季黄河干流梯级骨干水库调控机制。
研究黄河宁蒙河段热力条件、河道条件、槽蓄水量、水库调蓄、径流预报等凌情要素关联及机理,研究水-冰-沙-温-湿耦合智能采集技术,构建宁蒙河段凌情预测预警模型与水冰沙过程耦合模式下河床冲淤-堤防冲蚀场景推演模型,集成凌灾风险评估体系,厘清黄河上游凌汛变异-致灾机理-状态响应-预警防控全链条过程,揭示凌情形势影响下黄河梯级骨干水库调控机制。
7.黄河上游水资源演变对水光风储多能互补影响。
识别变化环境下黄河上游水资源的关键影响要素,研究水资源演变规律及水汽主要来源与贡献,预测未来水资源演变趋势,建立水光风储多能互补运行调度模型,模拟并分析水资源演变对水光风储多能互补的影响,提出多能互补优化扩容的潜力及措施。
8.黄河源若尔盖湿地时空格局演变及生态服务功能提升。
研究若尔盖高原湿地生态格局多时空尺度演变特征及驱动机制,定量刻画湿地格局对水源涵养、固碳、防风固沙、环境承载能力等要素及其生态功能的影响过程,构建多要素-多过程-多情景的湿地生态功能演化模拟模型,提出服务绿色可持续发展目标的生态服务功能提升策略。
9.黄土高原多时空尺度土壤侵蚀模型。
针对黄土高原沟道侵蚀特点,深化沟道重力侵蚀过程及其贡献作用研究,研发植被、梯田、淤地坝等水土保持措施高效和高精度量测技术,构建坡面侵蚀、沟道重力侵蚀的土壤侵蚀集成化预报模型,提高水土保持措施影响作用模拟与评估精度。
10.黄河中下游洪水-泥沙预报与水库智能调度技术。
构建基于数字河网的流域水沙动力学模型,预报黄河中下游水沙产输过程,预测不同干支流洪水组合与不同调控模式下中游水库群-下游河道的洪水泥沙演进及其河床冲淤过程,提出统筹考虑中游水库群减淤与下游河道防洪目标的水库智能调度方案。
11.黄河流域脆弱生态区水文生态耦合互馈机制与生态安全。
揭示典型脆弱生态区变化环境下水文过程与生态过程的互馈机理,研究生态-水文过程的耦合驱动机制及其模拟方法,构建集风险识别、评估、预测、预警一体化技术体系,提出基于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承载力协同提升的“山水林田湖草沙”综合治理与稳定适宜配位方案。
12.黄土高原梯田-坝地系统水文生态过程及环境效应。
研究黄土高原梯田-坝地系统水文生态关键参量动态过程,揭示不同条件下梯田-坝地水文生态过程对气候和土地利用变化的响应机制,研究水文生态过程变化对梯田和坝地典型生态系统功能和服务的影响,提出基于生态服务功能提升与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调控策略。
13.黄河三角洲地面沉降演变与生态环境安全评估。
研究新环境下三角洲海岸极端地面沉降区垂向分层特征与发育机理,揭示地面沉降与其影响因素之间的互响应关系,评估变化环境下三角洲含水层质量退化、盐沼生存、淡水栖息地损失、洪涝和水土流失等生态环境问题。
14.黄河流域地下水流场动态模拟及地表水与地下水转换机理。
建立地下水循环演变模型,研究地下水与降水、地表水之间的转换关系,以及地下水补给、径流、排泄的循环规律,探明地下水超采区大型降落漏斗演变特征,提出气候变化、人类活动等因素影响下地下水流场变化过程。
15.黄土高原水土保持碳汇机理及调控机制。
研究黄土高原不同水土保持措施固碳机制及其时空变化特征,揭示梯田、淤地坝、植被恢复等多种措施协同作用对碳循环的调控机制,建立水土保持碳汇核算体系,提出基于碳汇的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模式。
16.黄河旱区流域分布式水文模型构建与雨洪过程演变。
识别黄河旱区典型支流暴雨和洪水过程对变化环境的响应,揭示旱区小流域产汇流机制,研制旱区流域分布式水文模型,明晰流域雨洪过程的形成演变规律。
17.黄河水量调度要素的水文响应规律。
研究黄河水量统一调度各要素与丰、平、枯来水之间的响应规律,探索径流预报精度、取用水、失衡水量等要素与水文过程的互馈机制及响应关系,统筹防洪、供水、发电、生态等多目标需求,挖掘黄河梯级水库群协同调度规则,提出骨干水库定量调度图。
18.梯级电站对黄河流域生态演变的影响。
研究建设和运行期黄河上游梯级电站对流域生态演变的影响,明晰其影响机理与未来趋势,提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修复的技术和政策建议。
19.变化环境下黄河流域灌区耗水与水生产力提升机制。
研究变化环境下黄河流域灌区耗水与灌溉水生产力时空演变规律、主控因素及节水潜力,建立高分辨率灌区需水量与水生产力预测模型,提出基于水转化过程的灌区水生产力时空格局优化设计方法,探讨水资源刚性约束下灌区适水种植规模、高水效农业空间格局优化及节水阈值。
20.黄河流域灌区数字孪生方法与智慧调控。
研究基于空天地多源信息的灌区农业-水信息感知及作物缺水诊断方法,建立灌区农业-水-环境多过程耦合的分布式模型,研究基于动态仿真、融合实时信息与动态模拟的数字孪生灌区构建技术,提出面向水资源精准管控的灌区高效用水智慧调控方法。
21.黄河流域干支流交汇区拦门沙坝的形成机制及其疏浚方法。
揭示小浪底等典型水库库区干支交汇区沙坝形成与致灾机制,研究库区沙坝疏浚理论和方法,研发适用于软弱底床的无人自动疏浚技术与装备,提出库中沙坝疏浚工艺,结合水库调度运行,构建黄河水库内拦门沙坝防灾与减灾新技术。
22.极端天气对黄河流域水利工程安全影响及应对机制。
针对水利工程安全服役问题,研究不同材料水利工程对极端天气的响应机理以及水工程缺陷演变规律与致灾作用,研发极端天气对水利工程设计标准的影响以及应对极端旱涝急转的调度关键技术、多目标风险管控与应急决策方法。
23.淤地坝、梯田等水保工程关键要素智能化监测。
建立黄土高原淤地坝、梯田等水保工程智能监测体系,研发基于多源影像的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的三维重构技术,建立多源样本数据库,提出水保工程措施关键特征智能化提取方法。
24.黄河流域下垫面变化对水文生态的影响机理及评估。
研究黄河流域大规模梯田建设、水保工程实施和城市化进程等下垫面变化对流域水文生态的影响机理,建立流域分布式生态水文、生态风险评估和水生态调度模型,评估下垫面变化对流域水文生态协同功能、生态系统风险管控和水利工程综合调度的影响,并提出应对策略。
25.变化环境下渭河流域地下水循环机理与调控。
研究变化环境对渭河流域基流的影响,揭示不同典型区地下水循环机理及规律,模拟和预测地下水演变及趋势,建立地表水与地下水联调联控模型,提出地下水合理开发利用对策。
26.黄土高原淤地坝安全评估与风险防控。
研究因地制宜、经济合理和环境友好的淤地坝溢洪道、输水管道和坝体协同机理,建立极端气候条件下淤地坝系的洪水演进模型与安全评价方法,提出淤地坝风险预警模型和安全防控阈值。
27.黄土高原水文过程变化机理。
研究黄土高原水文气象要素时空分异性和演变规律,揭示黄土高原水文过程对气候与下垫面变化机理,明晰下垫面特征和主要产流机制的关系,建立黄土高原产流模型。
28.变化环境下黄河中游生态水文模型及洪旱灾害风险评估。
研究黄河中游水循环及水文-泥沙-植被的协同机理,阐明大规模梯田建设、植被恢复工程和城市扩张对产流、产沙和土壤墒情的影响,构建考虑气候和人类活动影响的智慧化生态水文模型,评估变化环境下洪旱灾害风险。
29.黄河源区多尺度水文预报方法。
研究黄河源区高原复杂气候系统和降水的不确定性特征,揭示不同尺度降水的相互作用机理,构建高分辨率降水预报模型,研究不同尺度的水文预报方法。
30.新水沙情势下黄河下游河道演变规律与水沙调控。
研究不同水沙情势、不同边界条件下黄河下游河道水沙输移、冲淤演变、河床粗化、平滩流量变化规律,提出新水沙情势、新河道边界条件下有利于稳定下游中水河槽规模、减少水库泥沙淤积、增加排沙入海等下游基本输水输沙通道的水沙调控技术。
31.华北地区深层地下水演变规律和人工回补技术。
研究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影响下华北地区近60年来深层地下水循环路径与周期、水位、储量演变规律,分析深层地下水与地质灾害产生及发展响应关系,研发地下水人工回补技术,提出促进深层地下水健康循环以及地下水系统有效恢复的解决方案。
二、2022年度资助计划
2022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黄河水科学研究联合基金以集成项目和重点支持项目的形式予以资助,资助期限均为4年,集成项目的直接费用平均资助强度约为1200万元/项;重点支持项目直接费用的平均资助强度约为260万元/项。
三、申请要求
(一)申请人条件。
申请人应当具备以下条件:
1.具有承担基础研究课题或者其他从事基础研究的经历;
2.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职称);
在站博士后研究人员、正在攻读研究生学位以及无工作单位或者所在单位不是依托单位的人员不得作为申请人进行申请。
(二)限项申请规定。
执行《2022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指南》“申请规定”中限项申请规定的相关要求。
四、申请注意事项
申请人和依托单位应当认真阅读并执行本项目指南、《2022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指南》和《关于2022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申请与结题等有关事项的通告》中相关要求。
1.本联合基金采取无纸化申请。项目申请接收截止时间为7月12日16时。
2.本联合基金面向全国,公平竞争。对于合作研究项目,应当在申请书中明确合作各方的合作内容、主要分工等。集成项目合作研究单位的数量不得超过4个,重点支持项目合作研究单位的数量不得超过2个。
3.申请人登录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网络信息系统(简称信息系统),采用在线方式撰写申请书。没有信息系统账号的申请人请向依托单位基金管理联系人申请开户。
4.申请书资助类别选择“联合基金项目”,亚类说明选择“集成项目”或“重点支持项目”,附注说明选择“黄河水科学研究联合基金”。申请代码1应当选择E09的下属代码?,申请代码2根据项目研究内容选择相应的申请代码。“主要研究方向”根据项目研究方向选择相应的方向名称,如“1.黄河流域不同地貌区地下水模拟模型构建及应用”,研究期限应填写“2023年1月1日-2026年12月31日”。
5.申请项目应当符合本项目指南的资助范围与要求。申请人按照项目申请书的撰写提纲撰写申请书。如果申请人已经承担与本联合基金相关的国家其他科技计划项目,应当在申请书正文的“研究基础与工作条件”部分论述申请项目与其他相关项目的区别与联系。
6.资助项目取得的研究成果,包括发表论文、专著、研究报告、软件、专利及获奖、成果报道等,应当注明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部-国家电力投资集团有限公司黄河水科学研究联合基金项目资助和项目批准号或作有关说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与水利部、国家电力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共同促进项目数据共享和研究成果的推广和应用。
7. 依托单位应当按照要求完成组织申请以及审核申请材料等工作。在2022年7月12日16时前通过信息系统逐项确认提交本单位电子申请书及附件材料,并于7月13日16时前在线提交本单位项目申请清单。
五、咨询方式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计划与政策局
联系人:李志兰 刘 权
电 话:010-62329897,62326872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部国际合作与科技司
联系人:张景广 田庆奇
电 话:010-63202385,63202386
国家电力投资集团有限公司科技与创新部
联系人:李 矫
电 话:010-66298649
2、2022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地质联合基金项目指南
2022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地质联合基金以重点支持项目的形式予以资助,资助期限为4年,直接费用的平均资助强度约为260万元/项。
2022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地质联合基金项目指南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与中国地质调查局共同设立地质联合基金,旨在紧密结合地质科学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推动地质事业高质量发展,引导全国地质行业相关研究领域优秀人才,围绕研究解决影响和制约重大资源环境安全保障的基础地质问题和关键技术方法开展基础性、前瞻性和创新性研究。
一、2022年度研究方向
(一)大地构造演化、动力学与古环境。
1.早前寒武纪重大地质事件性质与构造体制转换(申请代码1选择D02的下属代码)。
聚焦华北克拉通早前寒武纪构造、岩浆、变质等重大地质事件及关键问题,研究解析构造体制转变期陆壳增生、物质循环及演化过程,为板块构造启动、构造体制转换提供约束。
2.华夏地块早古生代造山过程及其动力学机制(申请代码1选择D02的下属代码)。
开展华夏地块新元古代-早古生代构造转换期大地构造相研究,查明早古生代火山-沉积体系与构造-岩石组合,揭示典型构造混杂岩带构造属性,重建早古生代地球动力学演化过程。
3.青藏高原南部前寒武纪陆块起源与构造演化(申请代码1选择D02的下属代码)。
查明青藏高原南部前寒武纪陆块物质组成、基底时代与构造属性,揭示其在超大陆聚合裂解过程中的构造-岩浆-沉积响应,阐明陆块的起源、裂解与聚合过程。
4.大规模岩床群侵位机制及古环境响应(申请代码1选择D02的下属代码)。
开展大规模基性岩床侵位过程及岩浆补给与运移机制研究,建立集侵位、变质脱气及地表隆升为一体的深-浅部耦合模型,揭示岩床侵位对沉积系统、古地理及古环境的影响。
5.成冰纪-寒武纪早期微体生物辐射、时空分布及生态适应(申请代码1选择D02的下属代码)。
聚焦成冰纪-寒武纪早期微体生物群的特征与演替过程关键问题,揭示微体生物变革与环境的关系,建立高精度微体生物地层格架,为成冰纪和埃迪卡拉纪年代地层划分提供依据。
6.中生代早期典型生物群特征及生命-环境协同演化(申请代码1选择D02的下属代码)。
聚焦望谟生物群或东北亚二叠纪-中生代早期古生物群落结构、生物演替关系及其环境制约因素等关键问题,研究分析二叠纪末大灭绝后生态系统重建过程中关键节点的特征,揭示中生代早期生态系统演化机制。
(二)矿产资源成矿作用与机理。
7.东北亚中生代俯冲带流体性质及成矿效应(申请代码1选择D02的下属代码)。
针对东北亚重要区带侵入体有关的金属矿床成矿差异性,研究不同俯冲带流体性质、来源及其对岩浆作用和成矿作用的制约,揭示岩浆演化过程中流体性质演变及其与金属成矿作用之间的成因联系。
8.中亚及邻区镍钴锂矿产成矿规律(申请代码1选择D02的下属代码)。
聚焦中亚及邻区跨境成矿带与岩浆作用有关的镍钴锂成矿规律及资源潜力问题,开展昆仑成矿带及境外中西亚造山带中岩浆型镍钴、伟晶岩型锂等矿产成矿背景和富集机制对比研究,揭示跨境成矿规律。
9.西部地区多尺度岩浆-成矿时空发育规律(申请代码1选择D03的下属代码)。
构建西部地区岩浆-成矿知识体系和图谱,研发智能采集数据方法,建立年代学等数据库并实现智能编图,揭示区域成矿带岩浆与成矿时空分布和演化规律,探索其与重大地质事件的时空关系。
10.西部地区关键元素分布规律与资源效应(申请代码1选择D03的下属代码)。
研究西部地区稀土、锂、铀、铜、金、镍、钴等关键元素分布规律,建立地球化学图谱和成矿系统“末端”识别标志体系,发展地球化学块体预测理论和方法。
11.新生代盆山耦合对北方砂岩型铀矿形成的制约机制(申请代码1选择D02的下属代码)。
研究新生代构造运动、盆山耦合对北方砂岩型铀矿形成的控制作用,揭示造山带-盆地-流体-成矿作用之间的联系,查明铀的来源及成矿过程。
12.柴达木盆地第四纪盐湖深部卤水钾锂成矿机制(申请代码1选择D02的下属代码)。
研究柴达木盆地第四纪盐湖深部卤水演变,揭示深部卤水钾锂富集机理,查明优质储层的成因和分布规律,建立深部卤水钾锂成矿模式。
13.喜马拉雅锡多金属成矿作用与关键控制因素(申请代码1选择D02的下属代码)。
研究喜马拉雅淡色花岗岩与锡多金属成矿的成因联系,查明不同类型锡多金属成矿过程,揭示控制矿床形成和保存的关键地质因素,建立喜马拉雅锡多金属成矿模型。
14.陆相火山岩区蚀变成矿系统结构及成矿机理(申请代码1选择D02的下属代码)。
针对火山岩区金铜多金属矿床经济高效找矿问题,基于蚀变矿物高光谱及矿物化学研究,揭示重要矿集区火山构造控矿规律、蚀变分带精细结构与元素-蚀变矿物耦合关系,建立多源数据融合的隐伏矿体定位标识体系。
15.铁锰巨量沉积富集机制及关键控制因素(申请代码1选择D02的下属代码)。
研究铁锰巨量沉积富集机制,揭示铁锰巨量富集与重大地质事件的关系,厘定铁锰富集的关键控制因素,完善铁锰沉积成矿模型。
16.伟晶岩型高纯石英形成机制与杂质赋存状态(申请代码1选择D02的下属代码)。
研究伟晶岩型高纯石英形成机制,查明钾、钠、铝、钛、硼等杂质元素的赋存状态及其进入石英晶格的机理,揭示高纯石英中流体包裹体的形成条件,发展高端高纯石英制备方法。
(三)油气资源成藏作用与机理。
17.松辽盆地陆相基质型页岩油形成及富集机制(申请代码1选择D02的下属代码)。
研究松辽盆地陆相基质型页岩储层孔缝结构和页岩沉积-成岩协同作用,揭示页岩油烃组分在源内运移过程中的分异特征,阐明盆地热演化、生排烃过程及页岩油富集机理。
18.羌塘盆地逆冲推覆构造与油气成藏关系(申请代码1选择D02的下属代码)。
研究羌塘盆地逆冲推覆构造及其对生排烃史、油气运聚、圈闭发育、保存条件的改造作用,建立逆冲推覆构造改造区的油气成藏模式。
19.中扬子古隆起周缘页岩气成藏机理及关键控制因素(申请代码1选择D02的下属代码)。
研究中扬子古隆起周缘页岩气储集过程,揭示甲烷异常释放事件与优质页岩储层形成机制,明确温压场演化及其对震旦-寒武系页岩气成藏的约束要素,阐明页岩气富集与保存机理。
20.川西北加里东期多幕次构造运动及下古生界油气成藏(申请代码1选择D02的下属代码)。
研究川西北地区加里东期多幕次构造-沉积演化过程,查明岩相古地理特征,揭示烃源岩、储层特征及控制机理,建立下古生界油气成藏模式。
21.铝土岩型天然气藏的氦气富集机理(申请代码1选择D02的下属代码)。
研究铝土岩系优质氦源岩生氦能力,查明烃-氦异源同储特征,阐明排氦与生烃的耦合关系及源、储、汇、盖有效配置模式,揭示铝土岩型氦气富集过程及成藏机理。
(四)人类活动与生态宜居。
22.京津冀区域水循环时空变异与水平衡演变(申请代码1选择D01或D02的下属代码)。
研究全球变化背景下区域水循环通量与关键地学参数的时空变异特征及关联模式,构建天空地多源涉水监测数据融合方法,揭示京津冀区域水平衡演变机制,建立在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目标下的区域水文生态系统诊断模型。
23.北方农牧交错带生态退化的地质-生态-水文耦合机制(申请代码1选择D01或D07的下属代码)。
研究北方农牧交错带生态退化区成土、风化过程及生态水平衡的演变规律,识别生态系统失衡的地质预警信号,界定生态地质-地下水约束下生态承载力临界阈值与生态修复基线。
24.喀斯特流域岩溶碳循环关键过程及岩溶碳汇效应(申请代码1选择D02或D03的下属代码)。
针对岩溶碳汇计量不确定问题,研究喀斯特流域大气、水文、岩溶、生物协同作用对岩溶碳循环影响,揭示岩溶碳循环规律及碳汇稳定性机制,创新岩溶碳汇计量方法。
25.土壤硒碘氟区域分散富集过程及机理(申请代码1选择D03或D07的下属代码)。
研究土壤硒、碘、氟区域分散富集规律、多圈层迁移过程与驱动机制、风险暴露途径等,揭示区域硒、碘、氟分散富集机理,提出硒、碘、氟缺乏/富集区人群健康风险防控方法。
26.地下水驱动的红树林湿地生源要素循环及其生态效应(申请代码1选择D01或D07的下属代码)。
针对受地下水排泄影响的红树林湿地生态系统,研究其多界面间物质能量传递过程,揭示碳、铁、硫耦合影响下的营养盐代谢机制,刻画地下水排泄驱动下生源要素的运移模式。
27.二氧化碳地质储层封存性能定量评价方法(申请代码1选择D02的下属代码)。
阐明二氧化碳在储层中不同封存机制及相互作用,研发储层多场耦合封存性能定量评价方法,研究井位、注入温度和注入模式等对封存效率的影响,提出储层性能改造措施。
(五)海洋地质及其资源效应。
28.南海壳幔横断面精细结构探测与海底扩张动力学机制(申请代码1选择D06的下属代码)。
基于横跨海盆高分辨率百千米级深度地学断面重磁震资料,研究南海洋脊跃迁、非对称扩张等深部动力学过程,揭示南海海盆壳幔横断面精细结构与扩张动力学机制。
29.深海表生战略性矿产资源富集机理(申请代码1选择D06的下属代码)。
研究深海多金属结核、富钴结壳和富稀土沉积物矿产的成矿背景、分布规律和钴、镍、稀土等元素的富集机制,结合海陆对比,揭示多圈层相互作用对关键金属富集的控制。
30.南海北部高富集天然气水合物储层特性与控制机理(申请代码1选择D06的下属代码)。
研究南海北部高富集天然气水合物储层特性,基于高分辨地层测量、海底原位监测、岩心与测井分析及模拟,查明储层物性、流体运移方式对天然气水合物富集的差异性,揭示成藏控制机理。
31.天然气水合物试采系统温压场演化与流动保障机制(申请代码1选择D06的下属代码)。
基于南海北部天然气水合物试采生产数据,分析储层温压场动态变化、产气效率与水合物二次生成的耦合关系,揭示二次水合物生成与储层-井筒温压场变化响应机理,建立试采过程多手段温压调控的流动保障机制。
32.天然气水合物储层流变机理及工程地质风险调控(申请代码1选择D06的下属代码)。
针对南海北部天然气水合物试采储层工程地质风险调控难题,阐明水合物储层流变特征,揭示储层出砂、失稳机理,建立储层破坏行为跨尺度表征方法,研发水合物试采工程地质风险评价及调控方法。
33.天然气水合物试采井中复杂多相流运移与热场耦合机制(申请代码1选择D06的下属代码)。
基于南海北部天然气水合物试采实测数据,剖析试采井中复杂多相流体运移特征,研究多级缩径井筒内多相流体渗流与声波、热场响应机制,揭示试采过程井周热-流时空演化规律。
(六)地质安全评价理论与风险防控。
34.喜马拉雅东构造结重大工程选址安全岛评价理论与方法(申请代码1选择D07的下属代码)。
聚焦喜马拉雅东构造结动力演化与重大工程地质灾变机理问题,开展地形急变区地应力场评价方法与监测系统研究,发展地壳稳定性多尺度精细评价理论,完善重大工程选址安全岛评价方法。
35.复合型地质灾害链生成灾理论与风险防控方法(申请代码1选择D07的下属代码)。
研究复合型地质灾害易滑地质结构特征,揭示高位远程链式机理和边界层效应,构建多灾种链生成灾模式、风险评价及综合防灾减灾关键方法。
36.高原冰碛土泥石流冻融致灾机理与预警方法(申请代码1选择D07的下属代码)。
研究高原冻融作用下冰碛土固-液耦合碎化机制与泥石流启动模式,揭示冰碛土泥石流侵蚀动力过程与水下运动规律,构建智能监测预警模型与风险评价方法。
(七)地质调查新方法新技术。
37.多地球物理耦合场深部特征与浅部响应(申请代码1选择D04的下属代码)。
开展航空重磁等多地球物理场多尺度联合反演研究,揭示祁连、阿拉善和鄂尔多斯地块的地球物理信号响应规律,查明地体边界断裂位置与浅部响应。
38.无人机高光谱与智能化填图关键技术方法(申请代码1选择D02的下属代码)。
研发区域地质调查无人机高光谱与智能化填图关键技术,构建“数据+知识+智能算法”驱动的地质调查智能空间技术框架及原型,建立无人机数字区域地质调查智能化填图识别标志。
39.矿山地质环境变化与智能感知技术(申请代码1选择D01、D04或D07的下属代码)。
研发矿山地质环境“天-空-地-人”协同的多要素精准感知技术,查明矿山地质环境“岩-土-水-生态”耦合演变过程,揭示采矿扰动下矿山地质环境变化的驱动机制。
二、2022年度资助计划
2022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地质联合基金以重点支持项目的形式予以资助,资助期限为4年,直接费用的平均资助强度约为260万元/项。
三、申请要求
(一)申请人条件。
申请人应当具备以下条件:
1.具有承担基础研究课题或者其他从事基础研究的经历;
2.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职称);
在站博士后研究人员、正在攻读研究生学位以及无工作单位或者所在单位不是依托单位的人员不得作为申请人进行申请。
(二)限项申请规定。
执行《2022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指南》“申请规定”中限项申请规定的相关要求。
四、申请注意事项
申请人和依托单位应当认真阅读并执行本项目指南、《2022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指南》和《关于2022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申请与结题等有关事项的通告》中相关要求。
1.本联合基金采取无纸化申请。项目申请接收截止时间为7月12日16时。
2.本联合基金面向全国,公平竞争。对于合作研究项目,应当在申请书中明确合作各方的合作内容、主要分工等。重点支持项目合作研究单位的数量不得超过2个。
3.申请人登录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网络信息系统(简称信息系统),采用在线方式撰写申请书。没有信息系统账号的申请人请向依托单位基金管理联系人申请开户。
4.申请书资助类别选择“联合基金项目”,亚类说明选择“重点支持项目”,附注说明选择“地质联合基金”。申请代码1应按本项目指南要求选择,申请代码2根据项目研究内容选择相应的申请代码。“主要研究方向”根据项目研究方向选择相应的方向名称,如“1.早前寒武纪重大地质事件性质与构造体制转换”,研究期限应填写“2023年1月1日-2026年12月31日”。
5.申请项目应当符合本项目指南的资助范围与要求。申请人按照重点支持项目申请书的撰写提纲撰写申请书。如果申请人已经承担与本联合基金相关的国家其他科技计划项目,应当在申请书正文的“研究基础与工作条件”部分论述申请项目与其他相关项目的区别与联系。
6.资助项目取得的研究成果,包括发表论文、专著、研究报告、软件、专利及获奖、成果报道等,应当注明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联合基金项目资助和项目批准号或作有关说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与中国地质调查局共同促进项目数据共享和研究成果的推广和应用。
7. 依托单位应当按照要求完成组织申请以及审核申请材料等工作。在2022年7月12日16时前通过信息系统逐项确认提交本单位电子申请书及附件材料,并于7月13日16时前在线提交本单位项目申请清单。
五、咨询方式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计划与政策局
联系人:李志兰 刘 权
电 话:010-62329897,62326872
中国地质调查局科技外事部
联系人:向君峰 孟 恩
电 话:010-58584668,58584665
3、2023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与日本学术振兴会合作与交流项目指南
资助领域包括数理科学、化学科学、生命科学、地球科学、工程与材料科学、信息科学、管理科学和医学科学。申请代码1须根据资助领域和研究内容选择对应的申请代码,建议选择至最后一级。
中方资助强度为不超过20万元/项。拟资助19项,其中合作交流项目15项左右、学术会议项目4项左右。
根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NSFC)与日本学术振兴会(JSPS)的合作协议,双方共同资助中日两国科研人员在科学研究基础上开展的合作交流与双边研讨会项目。
一、 项目说明
(一)项目类型
包括合作交流、在华召开国际(地区)学术会议(在华会议)、出国(境)参加双(多)边学术会议(出国会议)三类项目。
(二)资助领域和申请代码
资助领域包括数理科学、化学科学、生命科学、地球科学、工程与材料科学、信息科学、管理科学和医学科学。申请代码1须根据资助领域和研究内容选择对应的申请代码,建议选择至最后一级。
(三)资助强度
中方资助强度为不超过20万元/项。
(四)资助规模
拟资助19项,其中合作交流项目15项左右、学术会议项目4项左右。
(五)资助内容
对于合作交流项目,NSFC资助中方研究人员访日的国际旅费和日方研究人员访华的住宿费、伙食费、城市间交通费等。JSPS资助日方研究人员访华的国际旅费和中方研究人员访日的住宿费、伙食费、城市间交通费等。
对于在华会议项目,NSFC资助中方举办会议所需的会议费和中、日双方参会人员的住宿费、伙食费、城市间交通费等。JSPS资助日方参会人员的国际旅费。
对于出国会议项目,NSFC资助中方参会人员的国际旅费。JSPS资助日方举办会议所需的会议费和中、日双方参会人员的住宿费、伙食费、城市间交通费等。
(六)项目执行期
合作交流项目执行期为2年9个月,申请书中的研究期限应填写2023年4月1日至2025年12月31日。
学术会议项目执行期为1周,申请书中的研究期限应填写2023年4月1日至2024年3月31日。
二、 申请人条件
根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际(地区)合作交流项目管理办法》,申请本项目须符合以下条件:
(一)申请合作交流项目,中方申请人须是2024年12月31日(含)以后结题的3年期(含)以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在研项目(合作交流项目除外)的项目负责人或主要参与者。合作交流应密切围绕所依托在研基金项目的研究内容。
申请学术会议项目,中方申请人须是2022年12月31日(含)以后结题的3年期(含)以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在研项目(合作交流项目除外)的项目负责人或主要参与者。
在研项目的主要参与者作为中方申请人须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职称)或者博士学位,或者有2名与其研究领域相同、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职称)的科学技术人员推荐,并经在研项目负责人同意。
(二)日方合作者应符合JSPS对本国申请人的资格要求。日方申请指南详见https://www.jsps.go.jp/j-bilat/semina/shinsei_bosyu.html(日文版)和https://www.jsps.go.jp/english/e-bilat/call.html(英文版)。
(三)中日双方申请人需分别向NSFC和JSPS提交项目申请。单方提交的项目申请将不予受理。
(四)更多申请人条件的详细说明请见《2022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指南》。
三、 限项申请规定
(一) 本项目属于国际(地区)合作交流项目,不受“高级专业技术职务(职称)人员申请和正在承担的项目总数限为2项”规定的限制。
(二) 不受“申请人同年只能申请1项同类型项目”规定的限制。
(三) 作为申请人申请和作为项目负责人正在承担的NSFC-JSPS(中日)合作交流项目,合计限1项。
(四) 《2022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指南》中关于申请数量的其他限制。
四、 申报说明
(一) 申请人注意事项
1. 申请人在填报申请书前,应认真阅读本项目指南和《2022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指南》中的相关内容,不符合项目指南和相关要求的项目申请将不予受理。
2. 中方申请人须登录ISIS科学基金网络信息系统(https://isisn.nsfc.gov.cn/egrantweb/),在线填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际(地区)合作交流项目申请书》。
申请合作交流项目具体步骤是:
(1)选择“项目负责人”用户组登录系统,进入后点击“在线申请”进入申请界面;
(2)点击“新增项目申请”按钮,进入申请项目所属科学部选择界面,点击“申请普通科学部项目”进入项目类别选择界面;
(3)点击“国际(地区)合作与交流项目”左侧+号或者右侧“展开”按钮,展开下拉菜单;
(4)点击“合作交流(组织间协议项目)”右侧的“填写申请”按钮,进入选择“合作协议”界面;
(5)在下拉菜单中选择“NSFC-JSPS(中日)”,然后按系统要求输入依托在研基金项目的批准号,通过资格认证后即进入具体申请书填写界面。
申请学术会议项目具体步骤是:
(1)选择“项目负责人”用户组登录系统,进入后点击“在线申请”进入申请界面;
(2)点击“新增项目申请”按钮,进入申请项目所属科学部选择界面,点击“申请普通科学部项目”进入项目类别选择界面;
(3)点击“国际(地区)合作与交流项目”左侧+号或者右侧“展开”按钮,展开下拉菜单;
(4)点击“在华召开国际(地区)学术会议(组织间协议项目)”或“出国(境)参加双(多)边学术会议(组织间协议项目)”右侧的“填写申请”按钮,进入选择“合作协议”界面;
(5)在下拉菜单中选择“NSFC-JSPS(中日)”,然后按系统要求输入依托在研基金项目的批准号,通过资格认证后即进入具体申请书填写界面。
3. 申请书填写说明。中日双方申请书中的项目名称(英文)、双方依托单位(中英文)和双方项目负责人(默认为“中方人信息”栏目和“境外合作人员”栏目的第一人)应严格一致。
申请合作交流项目,应在“项目执行计划”栏目,按照交流年度,详细列出出访及来访人员姓名、出访及来访日期和拟开展的研究工作内容。项目参与者须是所依托在研基金项目的主持人或主要参与人。
申请学术会议项目,应列出会议日程安排和拟参会人员信息。中方参会人员应至少来自国内3个不同的单位,且每个参会人员均须是2022年12月31日(含)以后结题的3年期(含)以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在研项目(合作交流项目除外)的项目负责人或主要参与者。
4. 预算编报要求。申请人应当认真阅读《2022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指南》申请须知中预算编报要求的内容,严格按照《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资金管理办法(财教〔2021〕177号)》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资金预算表编制说明》的要求,认真如实编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资金预算表》。
5. 申请材料要求。申请人完成申请书撰写后,在线提交电子版申请书及附件材料,无需报送纸质申请书。附件材料包括:
(1)申请合作交流项目须提交合作交流协议(协议模板见附件1)。中日双方申请人须就合作内容、交流计划及知识产权等问题达成一致,并签署合作交流协议。
(2)申请学术会议项目须提交英文申请书(模板见附件2)作为中文申请书附件提交ISIS科学基金网络信息系统。同时,项目申请人须提供中日参会人员名单,申请在日本召开的双边学术研讨会只要求中方组织者一人填写中文申请书。
未按要求提交以上附件材料的项目申请将不予受理。
(二) 依托单位注意事项
依托单位应对本单位申请人所提交申请材料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合规性,申报预算的目标相关性、政策相符性和经济合理性进行审核。本项目纳入无纸化申请范围,依托单位应在规定的项目申请截止日期前提交本单位电子版申请书及附件材料。请通过ISIS科学基金网络信息系统上传本单位项目申请清单,无需提供纸质版。
关于单位科研诚信承诺书提交等事宜,请参照《关于2022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申请与结题等有关事项的通告》执行。
项目获批准后,需将申请书的纸质签字盖章页装订在《资助项目计划书》最后,一并提交。签字盖章的信息应与电子版申请书严格保持一致。
(三) 项目申请接收
ISIS科学基金网络信息系统在线申报接收期为2022年6月10日至2022年9月6日16时。日方合作者须在JSPS规定的截止时间前向JSPS提交申请。
注:请申请人严格遵照本项目指南的各项要求填报申请,不符合上述要求的申请将不予受理。如有疑问,请致电项目联系人。
五、 拟批结果公布
2023年2月左右将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门户网站国际合作栏目中公布拟批准资助通知。
六、 项目联系人
(一)中方联系人
联系人:唐克双,李文聪
电 话:010-6232 8404,6232 7014
邮 箱: tangks@nsfc.gov.cn,liwc@nsfc.gov.cn
信息系统技术支持(信息中心):010-6231 7474
(二)日方联系人
项目名称: 二国間交流事業(日文名称)、JSPS Bilateral Joint Research Projects/Seminars(英文名称)
联系人:MARUYAMA Yuna (Ms.),HINO Hiroe (Ms.)
电 话:03-3263 1755, 3263 2367, 3263 2362
邮 箱: kenkyouka13@jsps.go.jp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
国际合作局
2022年6月9日
4、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医学科学部第五届专家咨询委员会第五次会议在京召开
2022年5月27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以下简称自然科学基金委)医学科学部第五届专家咨询委员会第五次会议以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在京召开。自然科学基金委党组成员、副主任高福院士出席会议,医学科学部专家咨询委员会主任、医学科学部主任张学敏院士主持会议。
高福副主任在致辞中感谢咨询委员会专家为科学基金发展做出的重要贡献,并强调“面向人民生命健康”需与“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紧密结合。自然科学基金委医学科学部的战略研究要坚持科技创新,努力做好管理机制创新,发挥好超前引领作用。希望通过与会专家的深入思考和讨论,为加强中国医学科学研究提出宝贵建议。张学敏主任鼓励与会专家各抒己见,充分发挥科学家群体在基金决策和管理工作中的咨询作用,为推动医学科学基金在医学科技创新中发挥重要作用建言献策。
会议听取了国家重大科研仪器研制项目(部门推荐)项目负责人的汇报,咨询委员会专家及特邀专家经过讨论投票,遴选确定了参加会议评审的项目;咨询委员会专家对自然科学基金委与中国科学院联合支持的“中国学科及前沿领域发展战略研究(2021-2035)”《医学发展战略研究:2021-2035》项目进行了结题评审及研究报告出版评审。
咨询委员会专家听取了医学科学部常务副主任孙瑞娟关于2022年度医学科学领域项目申请、受理及资助计划的介绍,并针对“新发突发传染病应对的创新策略与研究新范式”和“临床科学研究与多学科交叉重大项目建议”等重要议题进行了深入的研讨,为医学科学的创新发展提出了重要指导意见。此外,专家还就科学问题凝练、完善和优化学科布局等科学基金系统改革重要任务提出许多积极建议。
医学科学部第五届专家咨询委员会成员、特邀专家,自然科学基金委计划与政策局副局长姚玉鹏以及医学科学部全体工作人员参加会议。
免责声明:本网站所转载的文字、图片与视频资料版权归原创作者所有,如果涉及侵权,请第一时间联系本网删除。
相关文章
官方微信
《腐蚀与防护网电子期刊》征订启事
- 投稿联系:编辑部
- 电话:010-62316606-806
- 邮箱:fsfhzy666@163.com
- 腐蚀与防护网官方QQ群:140808414
点击排行
PPT新闻
“海洋金属”——钛合金在舰船的
点击数:8148
腐蚀与“海上丝绸之路”
点击数:64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