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期刊 IF 飞涨,饶毅发文怒怼:谁能信不是靠欺骗手段?中国人害了中国人
2022-07-04 13:29:48 作者:生物学霸 来源:EVEE 分享至:

6月28日,科睿唯安公布了 2021 最新的期刊影响因子。


今年好多期刊都像坐了火箭一飞冲天。有网友笑称投的时候影响因子甚至不够毕业,现在猛涨 10 倍已经够评职称了。


6月29日,饶毅教授就在个人公众号《饶议科学》上发表了对于国产期刊影响因子猛涨的看法。

640?wx_fmt=png&wxfrom=5&wx_lazy=1&wx_co=1.jpg

来源:公众号《饶议科学》


饶教授指出:「在我国好论文继续大量投稿国外的今天,突然一批国内学术刊物的 SCI 分数高于国际著名刊物,除了极少数可能是学术努力的结果,恐怕大多数是用了伎俩、甚至走了歪路。」


在这样的假设之下,饶教授进一步认为,国产期刊疯狂提升影响因子的行为是害了中国,到头来是中国人害中国人。

640?wx_fmt=png&wxfrom=5&wx_lazy=1&wx_co=1.jpg

来源:公众号《饶议科学》


文章虽短,但评论区却十分热闹。有的网友认同饶教授,认为期刊操纵影响因子的行为不利于期刊长远的发展,属于揠苗助长。

640?wx_fmt=png&wxfrom=5&wx_lazy=1&wx_co=1.jpg

来源:网页截图


也有人认为饶教授过于一棒子打死,国产期刊在前进的过程中也不是尽善尽美的,但国产期刊影响因子的上涨确实有利于将一些质量较高的论文稿源留在国内。

640?wx_fmt=png&wxfrom=5&wx_lazy=1&wx_co=1.jpg

来源:网页截图


当然,还有一些网友指出,一些国外的出版集团才是玩弄期刊影响因子的好手,一些国产期刊挂靠在这些出版集团下运营,自然影响因子迅速上升。


对于期刊影响因子这件事,一向争议颇多,但追根到底,可能还是因为


「一个公式无法真正衡量一本期刊的学术声誉」。


影响因子,一场数字游戏


计算期刊影响因子的公式并不复杂。


以今年发布的影响因子为例,一个期刊的影响因子,其实就是这个期刊上2019 年和 2020 年所有类型的论文在 2021 年被引用的次数除以这本期刊在 2019 年和 2020 年发表的 Article 和 Review 的数量。

640?wx_fmt=png&wxfrom=5&wx_lazy=1&wx_co=1.jpg

来源:JCR|以期刊 Annual Review of Resource Economics 为例


不难想象,「操纵」期刊的影响因子从理论上看很简单—— 要么让分子变大,要么让分母变小。


让分母变小


大家都能想到的一个就是减少发文量,不过,这种做法属于剑走偏锋,如果是开源期刊,少一个分母,可就是少一笔版面费。


这种方法风险也很大,一本法国的半年刊 Geochemical Perspectives,每期只发表一篇综述,一年的发文量大概只有 1-2 篇,一开始的影响因子确实很好看,但押宝要是没压准,那影响因子就是暴跌,咱们可以看看下面的趋势图,自从 2015 年的高点后,这本期刊的影响因子就稳中向跌,今年影响因子只有 0.75,大概是全胜时期的十分之一。

640?wx_fmt=png&wxfrom=5&wx_lazy=1&wx_co=1.jpg

来源:JCR


还有一种方法就是增加「non-citable-items」非可引文献,比如 Editorial、Letter、Reprint、News item、Book review、Biography、Biographical item 和 Correction 等 。非可引文献不计入分母,但如果被引用,引用次数依然加在分子里。相当于是发了不亏,被引则稳赚。


比如有知乎网友提到,今年涨到 38.079 的 Cell Discovery ,非可引文献贡献了 1694 引用,占总引用 46.74%。

640?wx_fmt=png&wxfrom=5&wx_lazy=1&wx_co=1.jpg

来源:知乎


在饶毅教授的文章的评论区中,也有读者指出一些编辑甚至会让作者将 Article 转为 Letter 进行发表,大概这就是饶教授说的不走正道吧?

640?wx_fmt=png&wxfrom=5&wx_lazy=1&wx_co=1.jpg

来源:网页截图


让分子变大


当然更多的期刊搞定高影响因子的方法还是靠提高分子,常规手段,比如自引,互引。但自引率太高会被 JCR 镇压,不相干互引同样也不能幸免,今年就有三本期刊因为自引率太高被JCR镇压了。

640?wx_fmt=png&wxfrom=5&wx_lazy=1&wx_co=1.jpg

来源:JCR


值得一提的是,今年 JCR 报告中又提到了一种新的操纵影响因子的方式--自我堆叠 「self-stacking」,即期刊包含一篇或多篇文献的引文高度集中于期刊本身的期刊影响因子(JIF)分子。并对 6 种期刊发出警告。这种行为在 2023 年将会遭到镇压。

640?wx_fmt=png&wxfrom=5&wx_lazy=1&wx_co=1.jpg

来源:JCR


国产期刊应该何去何从?


今年,国产期刊之所以引起如此大的热议,或许还是一些期刊影响因子涨幅实在是出乎意料:期刊 Military Medical Research,去年影响因子还只有3.3,今年的影响因子就直奔 35 了。

640?wx_fmt=png&wxfrom=5&wx_lazy=1&wx_co=1.jpg

来源:JCR


期刊 Military Medical Research 其实是搭了新冠的顺风车,其中一篇 2020 年发表的文章,现在引用次数已达 4793,顺便拉高了期刊的影响因子。不算什么违规操作。


国产期刊中,确实有因为不当运营被 JCR 镇压的例子。去年上榜国产期刊影响因子第 6 名的 Bone Research ,曾在 2019 年被镇压,Clarivate Analytics 对此发布公告,称除了 Bone Research 之外的另外 4 份期刊大量引用了来自 Bone Research 的论文,最关键的是,这些被引论文在学术上似乎没有什么相关性。

640?wx_fmt=png&wxfrom=5&wx_lazy=1&wx_co=1.jpg

来源:Bone Research 影响因子


对于国产期刊而言,想要一个好看的影响因子,可以理解,毕竟在当前的评价体系中,影响因子确实十分重要,期刊影响因子高确实可以吸引到一些优秀的稿源,促进期刊的良性发展。


但是一两年的高影响因子易得,学术声誉的建立,还有很长很长的路要走。


弯道超车,也有可能被甩出赛道。

免责声明:本网站所转载的文字、图片与视频资料版权归原创作者所有,如果涉及侵权,请第一时间联系本网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