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一流校长控诉:我国 40 万博士像乞丐一样研究工作......
2022-11-30 10:35:35 作者:生物学霸 来源:生物学霸 分享至:

各种「专家建议」


知名科普作家史军@植物人史军也在这一问题下发表了自己的看法,他指出解决博士生们的后顾之忧,可以让他们更加安心地做学问,而不用面临月亮和六便士的两难选择。

640?wx_fmt=png&wxfrom=5&wx_lazy=1&wx_co=1.jpg

来源:微博@植物人史军


徘徊在温饱线的硕博研究生


不过,网友的评论则更让人破防:月收入 3000?那刘教授还是往多了说的。

640?wx_fmt=png&wxfrom=5&wx_lazy=1&wx_co=1.jpg

科研圈里有一句人尽皆知的名言:


「 2000 块招不来一个保洁阿姨,却能让一群任劳任怨的研究生抢破头。」


一项来自全国各地的 1663 名研究生参与调查的研究生问卷结果显示:


223 人每月补贴在 0-500 元区间,占比 13.42%;


359 人每月补贴在 500-1000 元区间,占比 21.66%;


450 人每月补贴在1000-2000元区间,占比27.14%;


452 人每月补贴在 2000-3000 元区间,占比 27.26%;


148人每月补贴在 3000-4000 元区间,占比 8.97%;


每月补贴在4000-5000元区间以上的学生人数占比较低。


仅有 11.13% 的学生表示补贴金额能够满足日常使用,


88.87% 的学生表示补贴并不能满足日常开销。


如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在读博士每年能拿到 1.5 万奖学金和每月 1600 元左右的助学金,共计 3.42 万元;但这其中很大一部分奖学金是用于「返还学费」,实际到手的部分大打折扣。

640?wx_fmt=png&wxfrom=5&wx_lazy=1&wx_co=1.jpg

来源:生物学霸


还有一些老牌的综合性大学,往往补贴也不太可观,尤其文史类专业就读的博士,他们能够拿到的补贴只有国家规定的最低标准。如,武汉大学,中山大学的文科博士生们每个月只有固定的国家补贴 1835 元。


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教授刘永谋曾表示,理想的读博状态应该近似于一种工作或「准工作」状态。这意味着要参照科研人员的待遇来执行,同时也意味着博士生应该完成特定的助研、助教工作以及基本科研任务。


但是目前的博士生的待遇显然是过低的。


「这些钱刚刚够维持基本生存,现在的博士生一般在 25-30 岁之间,不可能光活着就了事。」刘永谋说。


建议有用吗?


有点用,但不多。


早在 2009 年,王小凡、施一公、饶毅等知名科学家四处奔走,致信时任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将博士生的补贴提升到了每月不少于 1000 元。让博士生的补贴从贫困走向温饱。


2017 年两会前,施一公教授再次提出应该提高研究生补助金,同年两会期间,李克强总理注意到这一问题,提出要提高补助标准,掷地有声地表示:「有钱不给学生,你拿它干什么用?」


多方建言献策下,2017年,我国博士生补贴平均每人每月补贴再增长约 250 元。


目前,博士生补贴最重要的来源就是国家奖助金额度,每生每年 3 万元。但其每年仅能覆盖 1 万名博士生。但随着高校博士扩招,我国博士生人数突飞猛进地增长,根据《2020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2020年,我国博士生招生 11.60 万人,在学博士生 46.65 万人,博士培养规模已居世界第一。


国家奖助金的额度已经很难再满足庞大的博士生规模。


补贴提额,从哪里来?


除了国家补贴,各大高校也开始有所行动:


今年南方科技大学霸气官宣,硕士的工资为4~6 万/年,博士的工资开题前 7~9 万/年,开题后 9.5~13 万/年;


去年中科大数学科学学院挂出从博士阶段开始每人每年保底收入 10 万的招生公告;


南开大学表示每年将在国家拨款的基础上,增投自筹经费 1 亿余元,在校顶尖博士生每年可累计获得各类奖助金超过 10 万元;


清华大学也表示,要确保博士生每年最低资助标准不低于 5.1 万元。


除此之外,华中科技大学教育科学研究院副教授彭湃曾表示,博士生教育实质上有一定的雇主和雇员的性质在其中,存在一定的利益纠葛。因此,仍然需要通过制度规定增加导师的份额。


去年 8 月 31 日,科技部官网发布了《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改革完善中央财政科研经费管理的若干意见》,《意见》中扩大了项目经费的使用自主权,并就提到,可以通过劳务派遣方式或者签订劳动合同给参与项目研究的研究生、博后等发放劳务费,劳务费开支标准,参照当地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从业人员平均工资水平,劳务费原则上无比例限制。同时加大激励,提高间接费用比例,科研项目中用于「人」的费用可超 50%。

ff0845174f54ccd8fa4bc56bb7049769.jpg

来源:第一财经


当然劳务费的支出也要有相应的监管机制,避免出现劳务费只是在学生手里「借过」一下的情况。

 

总而言之,提升博士生待遇、扩大博士生补贴结构多元性的意义,不只是为了让博士生过上「体面的生活」。


毕竟,如果摆在博士生面前的头等难题不是学术而是生计,那他们又该如何全身心投入科研事业呢,中国科研界又谈何跨上国际舞台呢?

免责声明:本网站所转载的文字、图片与视频资料版权归原创作者所有,如果涉及侵权,请第一时间联系本网删除。

相关文章
无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