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通过!高校教师,“涨薪”!
2023-08-04 14:18:45 作者:软科 来源:软科 分享至:

 

一日两份文件,高校教师的薪酬,再次引起关注。

 

日前,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二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高等学校、科研院所薪酬制度改革试点的意见》。习近平在主持会议时强调,把推动高校教师、科研人员薪酬分配制度改革作为重要抓手,逐步建立保障激励兼顾的薪酬制度。开展高等学校、科研院所薪酬制度改革试点,向扎根教学科研一线的人员倾斜,向从事基础学科教学和基础前沿研究、承担国家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任务、取得重大创新成果的人员倾斜。

 

同日,湖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发布了《湖南省推进以创新为支撑的高校师生创业就业三年行动方案(2023-2025年)》。提出高校科研人员可以到科技企业兼职,并获取兼职报酬,其创业或兼职期间的工作业绩可作为职称评审的依据。

 

谈起高校教师,手捧“铁饭碗”、身处“象牙塔”的高薪群体等形容词,已然成为社会对他们的刻板印象。实际上,这一群体还面临着背负科研、任课双重压力,如“职场浮萍”一般晋升之路艰难的另一面。

 

近几年,网络上出现高校青年教师揭底“哭穷”、名牌大学教授自爆工资条等现象,诉说着这个职业背后不与人说的“心酸”。

 

 

长期以来,我国高校与科研机构的薪酬,基本上都采取“基本工资+绩效+津贴”的制度。中国人民大学教育学院副院长李立国曾表示:“与国际同行相比,我国高校教师待遇总体偏低,学校运行经费中用于人力开支的比例偏低。”

 

研究论文《薪酬满意度提升视角下我国高校教师薪酬改革路径探析》在2020年的调查中发现,一半以上高校教师实际月实发工资的绝对水平不足1万元,约1/3的高校教师期望基本工资占比低于实际基本工资占比,教师工资水平满意度和工资增长满意度均较低。

 

这种窘迫的“低薪”情况,正在发生转变……

 

 

 


  

企业兼职,放开

 

2016年底,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实行以增加知识价值为导向分配政策的若干意见》,允许科研人员和教师依法依规适度兼职兼薪。

 

允许高校教师兼职,对很多收入欠佳的老师来说,无疑是“久旱逢甘霖”。不可忽视的是,在《意见》发布前,高校教师课外兼职已经是“公开的秘密”,而这一举措,对其从事“副业”经营活动开了口子,让其拥有“合法化”的从业底气。

 

口子放开以后,各地陆续跟进,发布相应措施。

 

2022年底,山东省德州市人民政府明确提到“允许科研人员和高校教师依法依规适度兼职兼薪”。今年2月,安徽省宣城市发布通知,鼓励民营企业聘用高校教师和科研人员担任“科技副总”,并给予相应补助,预计一位“科技副总”一年到手十几万元起。

 

 

云南省人民政府在4月发布文件,明确支持兼职教师取得合法报酬,兼职教师在聘用单位取得的工作业绩,可作为派出单位对其年度考核、职称晋升、岗位聘用的参考。

 

国家对教师兼职的态度逐渐放开,政策上的转向,打开了高校科研人员创业创新及其在事业单位和企业间流动的“旋转门”。

 

 

 


  

创新创业,支持

 

与允许兼职一样被逐渐放开的,还有鼓励教师创新创业。

 

成果转化对于大学与社会的意义不言而喻。从高校角度而言,研究成果束之高阁,不利于其服务社会经济发展的步伐。对社会来说,如果大学不能有效推动学术成果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那么学术成果从生产到应用的链条将被无限延长,导致资源浪费。

 

而在推动成果转化过程中,大学教师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如果说兼职是教师以“辅助”身份,充当高校和企业间的桥梁,助推企业科研创新,那“创业”一词则意味着,教师将从0到1实现科研成果的转化。

 

2014年以来,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背景下,促使高校教师离岗创业、在岗创业等学术创业活动的政策,从“可以创办”发展到“全面鼓励”阶段,高校教师可名正言顺通过科研创新和成果转化“致富”。

 

在此之下,近几年国内创业公司多了不少高校教师的身影,在从教师到创业者身份转变过程中,高校成为其坚实的后盾。

 

成立于2021年的中国第一家光量子计算公司图灵量子由上海交通大学长聘教授、博士生导师金贤敏创立,他带领团队在新赛道上勇闯无人区,相继诞生了国内首家量子人工智能计算中心、首套“飞秒激光直写三维光量子芯片系统”。金教授曾表示,上海交大支持科研产业转化和创业的环境让其备受鼓舞。

 

 

《新闻联播》报道国内首个量子人工智能计算中心揭牌

 

 

2022年3月,上海交大发起了“天工计划”,为入选者聘请创业导师,进行创业培训,帮助其在学术和产业两个世界中穿梭。目前,上海“大零号湾”内聚集了图灵量子、术锐技术、辉羲智能、节卡机器人、唐锋能源、荣骏科技、霖鼎光学等一批上海交大教师参与创业的企业。

 

上海科技大学对科研成果转化的重视、对教师自主创业的激励,同样让在校教师感到惊喜。学校成立技术转移办公室,帮助教师实现技术转移、创新创业,生命学院副教授陈佳所创立的研究基因治疗的公司,便是上科大重点孵化企业。目前,已经完成了近3亿元A轮融资,陈佳表示,企业在产生效益的同时,还能反过来促进自己的科研。

 

在今年刚成立“天开园”的天津,毗邻这片创新创业热土的天津大学鼓励在职教职工离岗创业,引导他们开辟新的职业发展通道。由天大校友发起创立的北洋海棠基金慷慨支持,解决科技成果“最后一公里”的难题,由智变金。

 

把自己的研究领域和市场对接,聚焦和学科相关的创业项目,高校教师将知识转化为经济并获得回报的这条路,日益开阔。

 

 

 


  

薪酬制度,改革

 

在放开兼职和创业外,薪酬体制的改革,也不容忽视。

 

教育部在2021年就提出,把参与教研活动,承担命题监考任务,指导学生毕业设计、创新创业等计入工作量。不将论文数、项目数、课题经费等科研量化指标与绩效工资分配、奖励直接挂钩……让扎根教学一线的老师们也有了抵抗教学研究功利化、短视化的底气与定力。

 

 

作为教师们施展才华、实现个人成长的舞台,高校也意识到薪酬制度是人才资源配置的重要一环,积极为“提高教师的幸福感”而作出改变。

 

复旦大学形成了动态岗位津贴体系,在此体系中基础岗位津贴占80%,绩效津贴占20%,调整向优秀教师、教学工作倾斜,青年教工增长幅度最大,以此充分调动全校教职员工的积极性,推动学校发展。

 

还有一些高校,用实实在在的薪酬增长,为在校教师们注入一剂强心针。

 

今年6月,长沙医学院发文称,5月该校教职工薪酬实现人均上涨5000元/月,本次调增后该校入职3年及以上在校教职工月平均薪酬达16880元。长春建筑学院在4月召开的会议上表示,新增投入1500万元用于本次教职工工资和福利调整,进一步完善薪酬体系,优化工资结构。

 

无论是允许兼职、鼓励创业还是推进改革,高校都应继续积极探索符合教育与科研规律的薪酬制度,为教师提供更大自主空间,让其减轻考核负担,有时间和空间去做自己感兴趣的学术研究与教育教学创新,为“甘坐冷板凳”想要做一流研究的教学科研人员创造更好的发展环境,让教师们都能“往前走,少一些羁绊,往后退,少一些顾虑”。

免责声明:本网站所转载的文字、图片与视频资料版权归原创作者所有,如果涉及侵权,请第一时间联系本网删除。

    标签:
相关文章
无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