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位院士冲击国家最高荣誉!2023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候选人揭晓
2024-02-19 11:35:13 作者:材料基 来源:材料基 分享至:

 

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是一种对于在科学和技术领域做出卓越贡献的个人或团队所颁发的荣誉奖项,它承载着国家对科学家创新和突破的认可,是我国科技界的最高荣誉按照《国家科学技术奖励条例》规定,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授予“在当代科学技术前沿取得重大突破或者在科学技术发展中有卓越建树的专家;在科学技术创新、科学技术成果转化和高技术产业化中,创造巨大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环境效益或者对维护国家安全做出巨大贡献的专家”。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每年授予人数不超过2名。


从下表2023年的候选人名单中,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各位院士和专家们在不同领域的杰出贡献。他们的研究涉及粉末冶金、堤坝安全、地球空间信息学、雷达系统、航空发动机等多个领域,展现了我国科技创新的丰富面貌。

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候选人

1. 葛昌纯 北京科技大学

葛昌纯  北京科技大学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提名北京科技大学的葛昌纯院士入选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葛昌纯,1934年3月6日生于上海,是中国科学院院士,粉末冶金和先进陶瓷专家,现任北京科技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他1952年毕业于北方交通大学唐山铁道学院,并于1983年获得德国Dresden技术大学博士学位。1966年国庆节,葛昌纯受邀登上天安门城楼观礼,以表彰他在制造原子弹、氢弹关键材料方面的贡献。他率领团队攻克了技术难关,证明了中国在尖端科技和基础材料领域的突破能力。

2何继善 中南大学

何继善  中南大学
湖南省拟提名中南大学的何继善院士当选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何继善出生于1934年9月11日,原籍湖南省浏阳县。尽管他曾因家庭贫困辍学,但在科学技术进步的号召下,他勇敢迈入科研领域。毕业于长春地质学院后,他在中南大学地质系任教,并在科技创新方面取得了突出成就。他的“普及型堤坝管涌渗漏检测仪”和广域电磁法为国家水利、能源、地质等领域的重大需求提供了重要支持。他的研究还为湖南页岩气开发提供了关键思路,被誉为“湖南页岩气之父”。何继善院士的贡献不仅在于科技创新,更在于为国家重大战略发展做出了卓越贡献。
3李德仁 武汉大学

李德仁  武汉大学

湖北省拟提名武汉大学的李德仁院士入选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李德仁,出生于1939年12月,是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国际欧亚科学院等多个院士学会的院士,同时担任武汉大学教授和博士生导师。作为国际著名地球空间信息专家,李德仁在地球空间信息学领域的理论创新、集成创新和协同创新方面取得了杰出成就。他的贡献不仅为中国地球空间信息学科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还为我国成为该领域世界级强国做出了突出贡献。值得一提的是,他提出的扩展的可靠性理论被国际测量界誉为“李德仁方法”,科学地解决了测量学上一个百年未解的难题,彰显了他在学术创新上的卓越成就。
4潘垣 华中科技大学

潘垣  华中科技大学

此外,湖北省拟提名华中科技大学的潘垣院士入选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潘垣,1933年8月生于湖北宜昌,是中国工程院院士、华中科技大学教授。他是我国核聚变电磁工程和大型脉冲电源技术的主要开拓者,以及脉冲强磁场技术专家。潘院士一直致力于解决人类能源问题,参与了“中国环流器一号”工程,旨在模拟太阳的核聚变产生原理,解决人类终极能源问题。他的杰出贡献为中国在核聚变领域的科研发展树立了标杆,获得了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等多项殊荣。

5. 安芷生 中国科学院地球环境所

安芷生  中国科学院地球环境所

陕西省拟提名中国科学院地球环境所的安芷生院士入选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安芷生院士是中国科学院院士、美国科学院外籍院士,以及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等多重身份荣誉。他长期从事第四纪地质与全球变化、大气污染控制以及生态环境治理研究,在全球科学界享有盛誉。安院士的研究突破了全球冰期-间冰期理论,提出了东亚环境变化的季风控制学说,引领了亚洲季风和全球变化研究的发展。他的工作揭示了南北半球冰量变化对亚洲季风的影响,并提出了冰期-间冰期印度季风动力学和亚洲季风-干旱环境耦合系统概念,推动了地球系统科学的发展。安院士还应用基础研究成果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提出了一系列关于西部大开发、黄土高原生态建设和大气颗粒物污染控制的前瞻性战略咨询报告,为我国生态文明和可持续发展做出了卓越贡献。

6. 刘旭 中国农业科学院

刘旭  中国农业科学院

农业农村部拟提名中国农业科学院的刘旭院士入选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刘旭院士,出生于1953年12月,是河北省定县的一位杰出植物种质资源学家。他于1979年毕业于河北农业大学农学系,并在1983年获得中国农业科学院研究生院作物遗传育种专业硕士学位,之后在1997年获得博士学位。2009年,他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成为了我国农业领域的顶尖科学家之一。它在植物细胞学、作物遗传学、生物化学及分子生物学方面具有深厚的造诣。他多年来致力于农作物种质资源的研究,尤其在普通小麦起源演化、遗传多样化分析以及特异DNA序列克隆等方面取得了卓越成就。他的研究不仅在科学上取得了重要突破,而且对于生物多样性、农业科技革命和农业可持续发展等方面也有着深远的影响。作为中国工程院院士,刘旭院士在推动我国农业科技创新和发展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为我国农业事业的进步做出了卓越贡献。

7. 贲德 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十四研究所

贲德 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十四研究所

江苏省拟提名贲德院士入选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贲德院士,出生于1938年4月4日,是吉林省长春市九台区人,满族。他是中国工程院院士,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电子信息工程学院院长,科技委副主任,以及14所科学技术协会主席。贲德院士于1963年毕业于哈尔滨工业大学无线电工程系雷达专业,随后一直从事雷达系统的研究、设计和开发工作。在他的领导下,电子部第十四研究所取得了一系列重大成就,为我国雷达技术的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他的专业知识和领导才能使他成为了该领域的权威人士,受到同行的广泛尊重。作为中国工程院院士,贲德院士一直致力于推动我国雷达技术的创新和发展,为国家的科技进步和国防建设做出了卓越贡献。

8. 汪品先 同济大学

汪品先 同济大学

教育部拟提名同济大学汪品先院士入选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汪品先院士是我国古海洋学的奠基人,也是海洋领域的战略科学家,他在南海深海科学研究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他成功主持了我国首次南海大洋钻探ODP184航次,并领导推动了国家海底科学观测网的立项建设。他的研究成果不仅在海洋与地质科学领域得到广泛应用,还在石油勘探等领域产生了重要影响,为我国海洋科学研究走向国际前沿树立了典范。汪院士提出的“气候演变的低纬驱动”假说以及在大洋碳储库长周期及其变化方面的发现,为我们理解气候变化机制提供了重要线索。他获得过多项国内外重要奖项,展现了他在科学研究领域的卓越成就和影响力。他的提名将进一步推动我国海洋科学研究的发展,为国家科技事业做出更大贡献。

9. 薛其坤 清华大学

薛其坤  清华大学

国家知识产权局拟提名清华大学的薛其坤院士当选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薛其坤,生于1962年,山东蒙阴人,是中国科学院院士,国际著名实验物理学家。他在扫描隧道显微学、分子束外延、拓扑绝缘量子态和高温超导电性等领域做出了杰出贡献。薛院士荣获过多项国家和国际奖项,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奖、陈嘉庚科学奖等。他的研究成果在科学界产生了广泛影响,为我国实验物理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作为北京量子信息科学研究院院长,薛院士致力于推动量子信息领域的研究和发展,为我国科技创新提供了强大支持。提名薛其坤院士入选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将进一步彰显在实验物理学领域的优秀成就,激励更多科学家为国家科技事业做出突出贡献。

10. 毛二可 北京理工大学

毛二可 北京理工大学

工信部拟提名北京理工大学的毛二可入选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毛二可,出生于1934年1月26日,是中国工程院院士,雷达系统和信号处理技术专家,出生于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担任北京理工大学教授。毛院士在雷达系统及杂波抑制信号处理和雷达跟踪信号处理方面取得了重大研究成果,显著提高了中国雷达动目标显示、检测性能及跟踪的精度和速度。他是中国雷达技术领域的奠基人和开创者,为我国雷达技术的发展做出了卓越贡献。在他的科研生涯中,毛二可院士设计了新中国第一个电视频道,参与了中国第一台相控阵雷达的设计。于61岁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后在75岁时创立学科性公司,致力于将前沿技术广泛应用于国家重大需求的科技领域。他的全面贡献展现了科技创新对国家的深远影响。

11. 陈立泉 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

 

陈立泉  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拟提名陈立泉院士入选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陈立泉,出生于1940年3月29日,是固体离子学和能源材料领域的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现任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北京星恒电源股份有限公司技术总监和博士生导师。自1964年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物理系毕业后,陈立泉就致力于固体离子学的研究。他于1980年在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创立了中国第一个固体离子学实验室,并在锂离子电池领域取得了重大突破,实现了锂离子电池的产业化。他还首次发现了70K超导迹象,并研制出液氮温区超导体。

12. 欧阳自远 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

欧阳自远  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拟提名欧阳自远院士入选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欧阳自远,出生于1935年10月9日,是天体化学与地球化学领域的著名科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和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他毕业于北京地质学院(现中国地质大学)并于1960年获得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矿床学研究生学位。欧阳自远在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担任多项重要职务,长期致力于地球化学、天体化学、比较行星学以及地外物体对地球生态环境的影响等领域的研究。他的学术成果曾获得全国科学大会奖、国家自然科学奖、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奖等多项荣誉。作为中国月球探测工程的首席科学家,欧阳自远在航天科技领域取得了重大突破,为我国的航天事业作出了卓越贡献。

13. 尹泽勇 中国航空发动机集团有限公司

 

尹泽勇  中国航空发动机集团有限公司

尹泽勇,1945年2月14日出生于重庆市,是航空发动机领域的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他毕业于西北工业大学飞行器结构力学专业,并于1985年至1987年赴美国俄克拉荷马大学作为访问学者。1990年,他获得了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工学博士学位。自1970年起,尹泽勇就职于中航工业航空动力机械研究所,先后担任工程师、主任工程师、副总设计师和总设计师等职务。他还兼任中航工业集团科技委副主任,并担任过中航商用航空发动机有限责任公司大客发动机验证机项目总设计师。2005年,尹泽勇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成为航空领域的杰出代表。2015年,他又出任厦门大学航空航天学院首任院长。尹泽勇一直致力于航空发动机及直升机传动系统的研发工作,为我国航空事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免责声明:本网站所转载的文字、图片与视频资料版权归原创作者所有,如果涉及侵权,请第一时间联系本网删除。

    标签:
相关文章
无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