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摩擦学单位、团队及方向介绍(二)
2024-12-10 13:39:48 作者:合金与摩擦学 来源:合金与摩擦学 分享至:

前面已有一期摩擦学研究单位及实验室介绍,在前面一期基础上继续介绍优秀的团队和研究方向,如果所在单位未进行介绍,后期还会继续其他团队和单位的简要介绍,如果介绍有失误,还请谅解。

1)四川大学

空天科学与工程学院蒲伟团队

团队负责人:蒲伟,2024年入选国家高层次人才,2019年入选国家青年人才,四川大学空天科学与工程学院副院长,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常务副主任,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博士后,温诗铸枫叶奖-优秀青年学者奖获得者。

研究方向 :

1)柔性机器人:研究柔性机器人的设计、控制与应用,探索其在复杂环境下的适应性和操作能力。

2)传动摩擦学:关注传动系统中的摩擦、磨损与润滑问题,致力于提高传动效率和可靠性。

3)机电动力学与智能控制:结合机械、电子和控制技术,研究机电系统的动力学特性与智能控制方法。

4)分子模拟与纳米材料:利用分子模拟手段研究纳米材料的摩擦学性能,为新型润滑材料和涂层的开发提供理论支持。

空天科学与工程学院周青华团队

团队负责人:周青华,四川大学空天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入选第十三批四川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后备人选、四川大学双百人才” B计划,获2020年度四川大学学术新人奖.

研究方向 :

1)空间智能机器人卫星:开展空间智能机器人卫星的关键技术研究,包括机器人的机构设计、控制算法、自主导航与任务规划等。

2)空间摩擦学与可靠性工程:研究空间环境下机械系统的摩擦、磨损与润滑问题,以及提高系统可靠性和寿命的方法。

3)空间大型结构机构/传动系统动力学:分析空间大型结构机构和传动系统的动力学特性,为其设计、优化和控制提供理论依据。

机械工程学院杨屹教授团队

团队负责人:杨屹,四川大学机械工程学院教授。

研究方向:外场改性技术在摩擦学中的应用,通过电磁场等外场处理方法改善材料的摩擦学性能,如提高硬质合金的耐磨性和润滑性等。


2)电子科技大学

机械与电气工程学院吴穹教授团队

团队负责人:吴穹,电子科技大学机械与电气工程学院教授,长期从事微纳制造、微纳机电系统、纳米摩擦学等领域的研究工作。

研究方向:

1)纳米摩擦学与微纳制造:聚焦于纳米尺度下的摩擦、磨损和润滑现象,研究新型微纳制造工艺与纳米摩擦学性能之间的关系,探索如何通过微纳制造技术调控材料的表面性能,以实现超低摩擦和磨损的目标。

2)微纳机电系统的摩擦学问题:针对微纳机电系统中普遍存在的摩擦、粘附和磨损等问题,开展相关的基础研究和应用探索。通过实验测试、理论分析和数值模拟相结合的方法,深入研究微纳机电系统中零部件之间的接触力学、表面物理化学作用以及润滑机制,为提高微纳机电系统的可靠性、稳定性和使用寿命提供理论支持和技术保障。

3)生物医学中的摩擦学:关注生物医学领域中的摩擦学问题,如人体关节的摩擦磨损、医疗器械与生物组织之间的摩擦相互作用等。借鉴微纳制造和纳米摩擦学的技术和方法,开展生物医学摩擦学材料和器件的研发,为改善医疗器械的性能、提高生物相容性以及治疗关节疾病等提供新的思路和解决方案。

物理学院李言荣院士团队

团队负责人:李言荣,中国工程院院士,电子科技大学物理学院教授,在电子薄膜与集成器件、低维物理与化学等领域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虽然其团队的研究方向较为广泛,但在涉及电子材料与器件的相关研究中,也会涉及到一些与摩擦学相关的基础问题。

研究方向 :

1)电子材料的表面与界面摩擦学:研究电子材料表面的微观结构、化学成分以及物理性质对其摩擦学性能的影响。例如,在半导体材料、金属氧化物等电子材料的表面,通过各种物理化学方法进行改性处理,探索如何优化材料的表面性能,降低表面粗糙度和摩擦系数,从而提高电子器件的性能和可靠性。

2)纳米电子器件中的摩擦学问题:随着电子器件的尺寸不断缩小至纳米尺度,摩擦学问题在纳米电子器件中变得尤为突出。该团队关注纳米电子器件中如纳米线、纳米管等结构之间的摩擦、粘附和磨损现象,以及这些现象对器件电学性能、热学性能和机械性能的影响。通过理论计算和实验研究相结合的方法,深入理解纳米电子器件中的摩擦学机理,开发相应的纳米润滑技术和防护措施,以保障纳米电子器件的正常运行和长期稳定性。

3)二维材料的摩擦学特性与应用:二维材料如石墨烯、过渡金属二硫化物等具有独特的物理化学性质和优异的力学性能,在电子学、能源等领域展现出广阔的应用前景。团队对二维材料的摩擦学特性进行深入研究,包括其在不同环境条件下的摩擦系数、磨损率以及润滑机制等。探索如何利用二维材料的低摩擦特性来改善电子器件的性能,如将石墨烯作为纳米电子器件的润滑层或电极材料,以提高器件的导电性和机械稳定性,同时降低其摩擦损耗。

3)成都理工大学

邓星桥教授团队

团队负责人:邓星桥,成都理工大学机电工程学院副院长,在精密蜗杆传动的磨削加工机理及热弹流润滑理论等方面有着深入研究。

研究方向 :

1)精密蜗杆传动的磨削加工机理:研究复杂空间齿面蜗杆 的磨削加工过程,建立齿面粗糙度预测模型,为提高蜗杆 传动的精度和表面质量提供理论支持。例如,团队提出的适用于共轭磨削加工的蜗杆 齿面粗糙度预测模型,能够准确预测滚子包络环面蜗杆 的磨削粗糙度,为工艺优化提供依据。

2)热弹流润滑理论:聚焦于蜗杆 传动中的热弹流润滑行为,考虑蜗轮滚子自转特性等因素,建立数值分析模型,深入探究其润滑机理和影响规律,以提高蜗杆 传动的效率和可靠性,降低摩擦磨损。

周俊波副教授团队

团队负责人:周俊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机构设计、微动磨损和表面工程等方面的教学科研工作.

研究方向 :

1)微动磨损:研究在低幅振动或相对运动条件下,材料表面的磨损行为和机理,探索如何通过材料改性、表面处理等方法提高材料的抗微动磨损性能。

2)表面工程:关注材料表面的改性技术和涂层制备,以改善材料的表面性能,如硬度、耐磨性、润滑性等。通过研究表面涂层的组织结构、力学性能和摩擦学性能之间的关系,开发高性能的表面工程技术,应用于机械零部件的防护和性能提升。

杨红娟教授团队

团队负责人:杨红娟,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四川省海外高层次留学人才,长期从事载流摩擦磨损、精密表面工程等领域的研究工作。

研究方向 :

1)载流摩擦学:针对高速列车、电气化铁路等领域中的弓网系统,研究载流条件下摩擦副的摩擦磨损行为、失效机制以及性能优化。例如,开展面向400km/h高铁的弓网系统载流摩擦动态性能和失效机制研究,探索碳系滑板的剥层磨损与载流特性的耦合关系及其相互作用机制。

2)精密表面工程:致力于精密零部件的表面改性和加工技术研究,通过表面处理工艺提高零部件的表面质量和性能,降低摩擦系数,提高耐磨性和耐腐蚀性,以满足高端装备制造业对精密零部件的高性能要求。

4)西南科技大学

余家欣教授团队

团队带头人:余家欣教授是该领域的核心人物,为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青年学者、四川省天府万人计划入选者,现任中国机械工程学会摩擦学分会理事等职,在机械摩擦学、表面界面技术等领域成果丰硕。

研究方向

1)纳米摩擦学:利用原子力显微镜等设备,研究纳米尺度下材料的摩擦磨损性能、表面力与变形等,探索纳米结构表面的摩擦学特性和微观机理。

2)表面工程与宏观摩擦学:关注材料表面改性技术,如化学镀、物理气相沉积等,以提高材料的表面硬度、耐磨性和润滑性能等,同时研究宏观尺度下机械零部件的摩擦磨损行为和润滑机制,为工程应用提供技术支持。

3)生物摩擦学:针对生物医学领域中的摩擦学问题,如人体关节的摩擦磨损、医疗器械与生物组织的相互作用等开展研究,致力于开发新型生物相容性材料和摩擦学技术,提高医疗器械的性能和使用寿命,改善人体关节的摩擦学环境。

4)玻璃表面科学:聚焦于玻璃材料的表面特性、摩擦诱导的表面损伤与强化机制等,通过实验研究和理论分析,深入了解玻璃在不同条件下的摩擦学行为,为光学玻璃等高性能玻璃材料的加工和应用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撑。

5)表面微流体控制:探索微纳尺度下表面与流体之间的相互作用,研究微流体在不同表面结构和性质下的流动行为、传热传质规律以及摩擦阻力特性等,为微机电系统、生物芯片等领域的发展提供基础理论和技术支持。


5)西南石油大学

王国荣教授团队

团队负责人:王国荣,西南石油大学机电工程学院副院长、能源装备研究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四川省有突出贡献优秀专家,四川省学术与技术带头人后备人选。

研究方向 :

1)摩擦学理论及应用:深入研究摩擦学的基础理论,并将其应用于石油天然气装备等领域,解决实际工程中的摩擦磨损问题,提高设备的可靠性和使用寿命。

2)钻头与井下工具的摩擦学研究:针对钻头和井下工具在复杂工况下的摩擦磨损特性进行研究,优化其结构和材料,以提高钻井效率和降低成本。

3)石油天然气装备现代设计理论及方法中的摩擦学问题:在石油天然气装备的设计过程中,充分考虑摩擦学因素,通过先进的设计理论和方法,开发高性能、低摩擦的装备部件。


6中国机械总院集团武汉材料保护研究所有限公司

中国机械总院集团武汉材料保护研究所有限公司的摩擦学研究团队实力雄厚。

团队成员:

李健研究员:长期从事苛刻环境摩擦学材料、评价方法、失效机理研究以及摩擦学试验装备与试验方法研究,在该领域取得了诸多重要成果,曾参与多个国家级科研项目,并多次获得国家及省部级科技进步奖。

段海涛研究员:研究方向主要为材料磨损与腐蚀失效机理研究,在海洋环境用聚合物摩擦材料等方面有深入研究,为海洋工程装备的发展提供了技术支持。

詹胜鹏正高级工程师:中国机械工程学会表面工程分会青年学组副主任、特聘专家,长期从事海洋工程摩擦学基础理论与应用技术研究,主持多项科研项目,研究成果丰硕,获中国产学研合作创新成果奖等多项奖励。

贾丹正高级工程师:在特种功能有机复合涂层材料等摩擦学相关领域有深入研究。

章武林高级工程师:专注于轨道交通钢轨打磨磨石材料自主化研制及工程化应用等方面的研究。

研究方向

1)材料摩擦学性能研究:针对不同材料在各种工况下的摩擦学性能展开深入研究,包括金属材料、高分子材料、复合材料等,通过实验测试和理论分析,揭示材料的摩擦磨损机理,为材料的选择和应用提供科学依据。例如,承担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基于多孔结构表界面调控技术的铝碳复合材料开发及其载流摩擦学性能研究,旨在开发高性能的铝碳复合材料,并深入研究其载流摩擦学性能。

2)苛刻环境下的摩擦学问题:关注特殊环境如海洋环境、高温高压环境、腐蚀环境等对材料摩擦学性能的影响,开展相应的防护技术和材料研发。如段海涛研究员对海洋环境用聚合物摩擦材料的研究,致力于解决聚合物摩擦材料在海洋环境中面临的性能挑战、耐久性及可靠性问题。

3)表面工程与摩擦学:将表面工程技术与摩擦学相结合,通过表面处理、涂层制备等手段,改善材料的表面性能,提高其耐磨性、减摩性和润滑性能。例如,研发的自润滑复合材料成功列装于某重点装备型号,打破国外技术垄断;以及开展的CVD涂敷技术研究,填补了国内相关技术空白。

4)摩擦学试验装备与试验方法:研制先进的摩擦学试验装备,开发科学合理的试验方法,为摩擦学研究提供准确可靠的测试手段和数据支持,推动摩擦学研究的发展和应用。

5)基于大数据与机器学习的摩擦学研究:利用大数据分析和机器学习技术,对大量的摩擦学数据进行挖掘和分析,建立摩擦学性能预测模型,为材料设计、性能优化和故障诊断等提供新的方法和思路。

免责声明:本网站所转载的文字、图片与视频资料版权归原创作者所有,如果涉及侵权,请第一时间联系本网删除。

    标签:
相关文章
无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