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国奖”,冲院士!
2024-12-27 14:57:31 作者:高绩 来源:高绩 分享至:

2024年度“何梁何利基金奖”已于12月3日正式揭晓。这是2025年两院院士增选前,该奖项最后一次颁发。2024年度何梁何利基金奖共授予56位科技领域工作者,其中授予1人“科学与技术成就奖”,授予33人“科学与技术进步奖”,授予22人“科学与技术创新奖”。据统计,何梁何利基金奖颁发至今,近300名科学家在获奖后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或中国工程院院士。该奖项也被誉为“院士风向标”。

 

纵观近年来历次院士增选,国家科技奖、何梁何利奖和全国创新争先奖是大批当选院士的“标配”。新一届院士增选在即,哪些科学家已获殊荣?本文梳理2015年至今,尚未当选院士的两院院士有效候选人获近10届国家科技奖,以及历届何梁何利基金奖、全国创新争先奖情况,以飨读者。

(注:汇总名单含2015、2017、2019、2021年中国科学院院士增选初步候选人名单,及2023年中国科学院院士增选有效候选人名单;2015、2017、2019、2021中国工程院院士增选第二轮评审候选人名单和2023年中国工程院院士增选有效候选人名单。


根据两院院士增选指南,高绩(ID:gaojidata)对近5届有效候选人名单进行筛选,筛选原则如下:


  • 筛除已当选两院院士者;

  • 筛除2019、2021、2023年连续3次被提名的两院院士有效候选人,下一次增选年停止1次被提名资格;

  • 筛除年龄超过65周岁(按2025年增选年计算)的两院院士有效候选人。

     

另需说明的是,本文所列学者工作单位为该学者在最近一次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院士增选有效候选人名单中的工作单位,与现职单位可能存在出入,信息仅供参考。


3项“大满贯”,蓄势待发

三项奖励获奖名单中,二十余名学者已在获得国家科学技术奖励的同时,斩获何梁何利基金奖和全国创新争先奖,实现成果获奖“大满贯”。(注:国家科学技术奖数据来源于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工作办公室公布的名单,仅统计通用项目的第一完成人。数据手工收集整理,如有疏漏,欢迎留言补充。)

国家科学技术奖

国家科学技术奖励是由国家设立的奖励,奖励在科学技术进步活动中做出突出贡献的个人、组织,调动科学技术工作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国家科学技术奖励是对科研工作者研究工作的极大认可,彰显科学家的顶尖水平。历届当选院士大多数曾获国家科学技术奖励。

 

近十届(2012-2023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中,两院院士储备候选人获奖情况如下:

 

何梁何利基金奖

何梁何利基金由香港爱国金融家何善衡、梁銶琚、何添、利国伟于1994年创立,旨在奖励中国杰出科学家,服务于国家现代化建设。今年是何梁何利基金成立30周年,30年来,共奖励了1638位科技工作者。何梁何利基金奖是中国社会力量创设科技奖项的成功范例,为激发中国科技发展的活力、培养自主创新人才发挥了积极作用。


两院院士储备候选人获何梁何利基金奖情况如下:


全国创新争先奖

“全国创新争先奖”是继“国家自然科学奖”“国家技术发明奖”“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之后,我国批准设立的又一个重要的科技奖项,是国家科技奖励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和补充,是国家科技奖项与重大人才计划的有机衔接,是仅次于国家最高科技奖的一个科技人才大奖。2023年度当选的李东和刘清宇院士先后获得了全国创新争先奖。

 

两院院士储备候选人获全国创新争先奖情况如下:

 

0“国奖”,冲院士!

国家级重大奖励是院士评选的重要参考,也是当选院士的底气所在和有力佐证。奖项并非获评院士的唯一标准。


如2023年当选院士中,有未获得过国家科学技术奖项的长征五号系列运载火箭总设计师李东较少公开发表论文的网络与信息安全专家吴世忠有只有中专学历但成功研发出多款全球首创性疫苗和试剂的夏宁邵,有长期扎根西部的尼玛扎西、高雄厚……他们的获选,既彰显了对国家的突出贡献,亦体现了院士选拔制度改革的决心。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科技大会、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两院院士大会上明确指出,“要坚持‘破四唯’和‘立新标’相结合,加快健全符合科研活动规律的分类评价体系和考核机制”。

 

2023年,在院士评选工作中,中国工程院、中国科学院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院士制度改革的决策部署,不拘一格为国选才。注重在国家重大工程、科研一线选拔院士,以重大贡献、学术水平、道德操守为准绳,重视候选人对国家发展和安全的贡献,坚决破除“四唯”,注重通过标志性成果评价候选人特别关注科研和工程技术一线专家,国家急需的关键领域和新兴学科、交叉学科专家,承担国家重大工程、重大科研任务和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并作出突出贡献的专家;持续关注长期工作在西部边远地区的候选人和一线的杰出专家,聚焦国家战略需求,坚持德才兼备,坚持严而又严的学术标准,选出让党中央放心、人民满意、科技界认同的栋梁之材。

 

2025年院士增选工作即将开启,期待新一轮增选继续不拘一格“拔”人才!

免责声明:本网站所转载的文字、图片与视频资料版权归原创作者所有,如果涉及侵权,请第一时间联系本网删除。

    标签:
相关文章
无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