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磅!院士培养最强高校,出炉!
2025-02-19 16:08:13 作者:软科 来源:软科 分享至:

近日,美国国家工程院公布了2025年新增院士名单,包括128名院士和22名外籍院士。

 

在学界看来,如美国国家工程院、美国国家科学院、欧洲科学院选举的院士,其含金量类似中国科学院或中国工程院院士世界主要科学院和工程院在推动科学和工程领域的发展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值此背景,高绩(ID:gaojidata)汇总了全球权威性的国家科学院和工程院的华人院士名单,并梳理了院士们的本科、硕士、博士毕业院校,一起来看看哪些高校在院士人才培养中有突出表现!

 

国外院士,含金量几何?


院士制度最早起源于欧洲,国内外的各大科学院官方名称的英文中都涵盖了Academy(学院,古希腊文为Accademia)一词。

 

当前发达国家中,诸如美国国家科学院、英国皇家学会、法国科学院、日本学士院等授予的院士头衔都具有较高的含金量,代表了该国自然科学方面的最高荣誉之一。


值得注意的是,发达国家之外,其余国家和民间机构也建立了相关的科研机构。2024年,一则关于“40万买欧洲自然科学院院士头衔”的传闻引发热议,掀开了部分假“洋院士”的真面目。

 

事实上,获取正规且具有权威性的海外外籍院士头衔十分困难,院士推荐制度和同行评议之下,使得只有具有突出贡献和科研成就的学者才可能当选海外科学院的外籍院士。


以下是高绩(ID:gaojidata)整理的一些著名的世界主要科学院和工程院:


 

   

院士培养高校,190所!

 

截至2025年2月12日(2025美国国家工程院院士名单发布),高绩(ID:gaojidata)依据G20国家的主要国家科学院与工程院的院士名单统计,700余位华人院士是中国高校毕业的校友,190所中国高校共同为国际学术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G20是一个由全球主要经济体组成的国际论坛,包括19个国家和欧盟;G20成员国在全球经济体量中占比较大,涵盖面广、代表性强。)

 

世界院士校友人数Top 10的高校中,清华大学遥遥领先,校友人数多达92人,位居全国第一;北京大学达68位,名列第二。

 

浙江大学(46人)、吉林大学(42人)、上海交通大学(41人)和哈尔滨工业大学(41人),培养的世界院士校友超过40人。其中,吉林大学表现亮眼,超过多所C9高校,上榜全国第四!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38人)、南京大学(36人)、复旦大学(32人)、武汉大学(31人)、华中科技大学(31人),培养的世界院士校友超过30人,跻身全国前十。

 

非“双一流”高校中,江苏大学(8人)、山东科技大学(7人)、南京工业大学(7人)和哈尔滨医科大学(6人),也培养了一批杰出的世界院士。

 

具体名单如下:(本表仅展示校友总数大于等于5人次的高校)

 

 
 

“七院院士”,归国!

 

高华健院士,本科毕业于西安交通大学,并获得哈佛大学工程科学硕士和博士学位。历任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杰出大学教授、美国斯坦福大学教授、德国马普所所长、美国布朗大学讲席教授等职。2024年1月,高院士全职加盟清华大学,正式成为清华大学讲席教授。

 

高华健院士(图源:清华大学)


高华健院士共荣获“七院院士”,分别为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美国工程院院士、美国人文与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英国皇家学会院士、德国国家科学院院士,和欧洲科学院院士

 

高华健院士的研究横跨力学、材料、机械、仿生学等多个领域,他不仅在学术上成就斐然引领了国际力学的发展,更在人才培养上硕果累累。他培养了博士生35人、指导了博士后37人。其中,1人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1人当选美国工程院院士,20余人回国后成为我国高校和科研院所的学科带头人和业务骨干。

 

清华大学校党委书记邱勇在聘任仪式上说,“高华健院士是国际学术界公认的‘大家’,在众多选择中毅然回到祖国、来到清华工作,令人感动。”

 

还有一位“七院院士”——黄维院士,本硕博都就读于北京大学

 

黄维院士(图源:科技日报)

 

2023年的美国工程院外籍院士是黄维院士获得的第七个院士头衔。此前,黄维院士已荣获中国科学院院士、俄罗斯科学院外籍院士、亚太材料科学院院士、东盟工程与技术科学院外籍院士、巴基斯坦科学院外籍院士、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等荣誉。

 

1979年,黄维进入北京大学求学,师从中国化学界泰斗、中国科学院院士唐有祺教授;90年代初,赴新加坡开展“有机光电子”研究,并很快在众多国际同行中脱颖而出。黄维说:“踏进科研领域多年来,我一直希望以自己的微薄之力,建设一个代表中国最高水平,能在高新技术前沿领域参与实质性国际竞争的研究机构。”于是,在新加坡的科研事业进展顺利之时,黄维选择放弃国外的优渥待遇,毅然选择回到祖国。

 

回国后,黄维先后在复旦大学南京邮电大学南京工业大学等高校建立先进材料与柔性电子研究基地,并取得了国际领先的研究成果。2017年建立的西北工业大学柔性电子研究院(柔性电子前沿科学中心),更是成为吸引海内外人才的学科高地。

 

除了以上两位院士,中国学者中还不乏因卓越的学术贡献而同时当选多国院士的杰出学者。

 

中国科学院原院长白春礼院士就是中国科学院、发展中国家科学院、美国国家科学院、美国艺术与科学院、英国皇家学会、欧洲科学院、俄罗斯科学院等20余个国家和地区科学院或工程院院士,是荣膺院士头衔最多的科学家之一。

 

2023年11月新当选的中国科学院院士颜宁,2019年4月当选为美国国家科学院外籍院士,2021年4月当选为美国艺术与科学院外籍院士,长期致力于生命科学领域的研究与人才培养,为我国的科技进步和人类健康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

 

还有中国科学院院士王贻芳,2024年入选美国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他还曾荣获俄罗斯科学院外籍院士、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

 

总之,中国学者正在国际学术领域得到更多认可,全球基础研究、技术创新或工程应用等领域的发展,将见证更多的“中国力量”!

免责声明:本网站所转载的文字、图片与视频资料版权归原创作者所有,如果涉及侵权,请第一时间联系本网删除。

    标签:
相关文章
无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