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马”,顾名思义,非马氏体组织,是在淬火后零件表面理想的组织应该为细针状高碳马氏体,但因为许多不可控的因素,在齿轮表面形成了贝氏体、屈氏体(珠光体类)等一些非马氏体的混合组织,该组织会降低渗层表面硬度、耐磨性和疲劳性能。近年来,随着国家机械制造水平的提高,对于非马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非马”与IGO
“非马”通常认为是由于渗碳过程中的内氧化(IGO)所致。但两者还是有一定的区别,IGO通常在金相制样后不腐蚀观察,从表面向内沿晶界延伸。而“非马”组织通常为试样轻腐蚀后观察,呈现区域范围的点状、网状或者条带状黑色,将IGO覆盖并腐蚀出屈氏体、贝氏体等组织,如下图所示。
通过EDS能谱分析,IGO的主要成分为Cr、Mn、Ti、Si等合金的氧化物,使晶界附近的合金元素贫化,使得局部淬透性下降,从而在淬火过程中两侧易出现非马,即形成屈氏体和贝氏体组织的混合物。
IGO的形成:“选择性氧化”
常见的渗碳(碳氮共渗)气氛中难免会存在CO2、H2O、O2等氧化性组分,即氧分压或氧势。在渗碳(碳氮共渗)工艺温度范围(800~1050℃)中,不同元素被优先氧化的顺序为C>Ce(稀土元素)>Ba>Mg>Al>Ti>Si>B>V>Nb>Mn>Cr>C>Fe>P>Mo>Sn>Ni>As>Cu。(参考Ellingham氧势图)
因此,从材料的选择上来说,常用的渗碳钢CrNiMo(如18CrNiMo7-6)系列在非马的控制上会优于CrMnTi(如20CrMnTi)。
非马的危害
非马与IGO严重时,会产生剥离和磨削裂纹,降低耐磨性能及疲劳性能。研究表明,非马深度小于13μm时,对疲劳强度影响不大;当非马深度大于16μm,零件疲劳强度降低25%。因此,在GB/T 8539中规定,对性能要求较高的齿轮(ME级)渗碳,在渗碳层≤0.75mm时,其非马氏体组织深度应≤0.012mm;渗层0.75~2.25mm,非马<20μm。一些要求较高的企业,如大众关于非马的控制为10μm。
非马和IGO的控制
通过上述分析可见,主要可以从两个方向控制:一是钢材的选择;二是渗碳过程氧分压的控制:
渗碳设备的气密性的保证,减少空气进入;
严格控制渗碳辅料的水分含量;
严格控制渗碳辅料中有机硫、无机硫等氧化性组分;
增加炉内气氛置换量,适当提高碳势;
淬火过程保证渗层表面的中高温冷却速度。
免责声明:本网站所转载的文字、图片与视频资料版权归原创作者所有,如果涉及侵权,请第一时间联系本网删除。
官方微信
《腐蚀与防护网电子期刊》征订启事
- 投稿联系:编辑部
- 电话:010-62316606-806
- 邮箱:fsfhzy666@163.com
- 腐蚀与防护网官方QQ群:1408084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