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是钛合金中的组织形态,还是相变,都需要相应的检测方法进行判定。一般钛合金中,只要检测到某相,就可以认定合金中发生了某种相变,所以组织形态和相的检测是认识钛合金显微组织结构的基础。目前钛合金中最常用的检测仪器有光学显微镜(optical microscope,OM)、扫描电子显微镜(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e,SEM),X射线衍射(X ray diffraction,XRD)和透射电子显微镜(transmission electron microscope,TEM)。
光学显微镜(optical microscope,OM)
光学显微镜(又称金相显微镜)利用垂直或近似垂直的入射光照射试样表面,通过反射光线成像。由于试样表面对光反射能力的差异,需通过腐蚀处理展现晶粒、晶界及析出物的显微形貌,不同区域的抗腐蚀能力导致反射效果不同,从而形成可观察的组织结构。
在钛合金研究中,光学显微镜主要用于以下几个方面:
-
组织形态的判定
光学显微镜是判定钛合金组织形态的主要工具,可清晰区分双态组织、网篮组织、等轴β晶组织和片层组织等结构,这些组织形态对材料性能具有重要影响。
-
基体和析出相尺寸的测量
借助光学显微镜的比例尺,可以准确测量基体晶粒的大小,以及析出相如β晶粒、初生α相和片层α相的尺寸。这些尺寸是评价钛合金微观结构的重要参数。
-
析出物数量的分析与对比
光学显微镜能够反映热处理过程中析出物的数量及分布情况。通过对析出物数量的比较,可以评估合金加工和热处理工艺的合理性,尽管难以精确定量分析,但仍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需要注意的是,光学显微镜通过腐蚀痕迹来判定组织结构,但其放大倍数限制了精细结构的观察能力,同时对析出物的成分、类别和结构无法提供深入分析。此外,腐蚀痕迹可能受加工应力、内部缺陷和变形过程中产生的层错带等因素影响,这可能对组织形态和析出物的准确判定产生干扰。
扫描电子显微电镜(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e,SEM)
扫描电子显微镜(扫描电镜)通过电子束扫描样品表面,利用激发出的信号成像,常用于观察表面形貌(如断口)及成分分布。在钛合金研究中,普通扫描电镜的应用较为有限,其主要功能是对金相组织的放大(分辨率可达1 nm,放大倍数达20万倍)。钛合金热处理中的关键是识别细小的第二相析出,但在扫描电镜下,这些析出物通常表现为腐蚀坑,仅能部分反映其位置和数量,与光学显微镜作用类似。相比普通成像,扫描电镜的辅助成像和分析工具更具价值,常用方法包括:
-
背散射电子成像
背散射电子源自样品表层几百纳米深度,信号强度与原子序数有关,可用于形貌分析和定性成分分析。该技术在断口分析中应用广泛,可通过间隙元素分布(原子序数较低)判断合金断裂失效机制。
-
二次电子成像
二次电子从样品表面5-10 nm深度发射,能敏锐捕捉表面形貌,适用于断口分析。通过观察断口形貌,有时可推断热处理过程中的相变情况。
-
能谱分析
基于元素特征X射线进行点、线、面成分分析,为判断析出物提供证据,但无法解析结构。
扫描电镜的综合功能可实现析出物的形貌和成分分析,及元素在热处理过程中的偏聚分析。然而,由于钛合金中析出物通常较细小(在SEM中表现为腐蚀坑),且多为同素异构相变(成分相同),其在钛合金固态相变研究中的应用仍较为有限。
X射线衍射(X-ray diffraction,XRD)
X射线衍射(XRD)通过晶体中的衍射现象分析材料的晶体结构、晶格参数、晶体缺陷、相含量及内应力等。由于制样方便、测试简单、能同时检测所有衍射相,XRD在钛合金相变研究中应用广泛。
XRD检测的核心在于比对PDF卡片,目前钛合金主要相的卡片已纳入分析软件。通过观察不同处理条件下XRD图中衍射峰的变化,可判断合金热处理过程中发生的相变。例如:亚稳相的同素异构相变:难以判断,通常需透射电镜分析;若通过XRD解决,可大幅节省资源。β相分离反应(β→β+β'):XRD可通过衍射峰宽化反映晶格常数变化,显示分离反应的存在。马氏体α''相识别:由于α''相与α相晶格参数的不同,XRD图中衍射峰会出现分裂,可通过对比标定α相和α''相。
表1 α''相晶面间距、谱线强度和衍射角
表2 w相的晶面间距、谱线强度和衍射角
相较于同素异构相变,XRD更容易判断共析和有序化反应生成的相,但其应用仍受到局限。主要问题包括:析出物定量分析难度大:衍射峰强度虽与析出物的量相关,但受到吸收因子、组织织构及未知相衍射峰叠加等多种因素影响,难以准确判定析出物的数量。检测灵敏度限制:析出物需达到一定量(通常超过1%-5%)才能产生衍射峰,而钛合金中共析元素含量较低,生成的共析产物往往不足以被XRD检测。这些限制使XRD在钛合金析出物和相变分析中的应用受到一定制约。
透射电子显微镜(transmission electron microscope,TEM)
透射电子显微镜(TEM)利用电子束透过薄膜样品成像,可以同时观察样品微观组织形态和鉴定晶体结构,其分辨率高达0.1 nm,放大倍数达10^6倍。在钛合金研究中,TEM弥补了光学显微镜、扫描电镜和X射线衍射的局限性,尤其在检测微量析出物和重要相变时具有关键作用。以下是TEM在钛合金相变分析中的应用:
-
马氏体相变
高温淬火生成的六方结构α′相和斜方结构α″相可通过选区电子衍射(SAED)判断,其针状组织在明场像中的表现与生成条件相关。
-
ω相变
ω相的晶体结构和与β相的位相关系使得在β相衍射花样上出现附加衍射点(位于1/3和2/3处)。等温ω相呈分散细小的椭球状,无热ω相呈立方形,均可通过TEM观察到形貌和结构特点。
-
β相分离反应(β → β富 + β')
β相分离反应类似于调幅分解,但其组织周期性源于形核和长大过程。TEM可通过形貌观察和电子衍射斑点的位移或扭曲分析这一反应。
-
有序化反应
电子衍射能有效检测有序化反应,如α相向α2长程有序相的转变。此过程中会在电子衍射花样上出现超点阵衍射斑点,反映了晶体结构的有序化。
尽管TEM在钛合金相变分析中的作用显著,但仍存在一些局限:
-
制样复杂且成本较高,例如需粒子减薄处理。
-
检测目标相的观察难度大,需大量实验验证。
-
对操作技术要求高。
这些因素限制了TEM的普及应用,但在钛合金研究中,TEM仍是不可替代的工具。
在钛合金相分析检测过程中,首先应根据合金成分和热处理特点对可能析出的相进行预判,明确可能出现的相的结构和形貌特征。接着,根据不同检测方法的适用范围,有针对性地进行选择和应用,这是进行钛合金相变研究的基本思路。在实际检测过程中,应逐步推进、循序渐进,避免毫无目的地同时使用多种检测手段,这样不仅会浪费大量实验资源,还可能导致得到一些无意义的实验结果。
钛合金的组织结构不仅包括不同相的分布、晶粒的大小、形貌等微观特征,还与合金的成分、热处理工艺等因素密切相关。钛合金的显微组织结构决定了其力学性能,在生产实践中,通常根据所需的力学性能反推最优组织状态,并通过优化热加工和热处理工艺来实现。这一过程中,组织与性能的关系至关重要。通过深入分析钛合金显微组织的演变规律和力学性能之间的相互关系,可以为钛合金的设计和应用提供理论依据,为开发更高性能的钛合金材料提供技术支持。
通过大量测试和实践,钛合金的组织与力学性能之间的关系已达成共识。四种典型组织形态与力学性能的关系表明,每种组织都有其优势和劣势。然而,现代航空材料的复杂服役条件要求材料具备更好的综合力学性能,而这一要求与现有材料性能的局限性之间存在矛盾。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工艺创新不断推进,如近β、准β和多重热处理技术,通过优化组织形态以获得更好的综合力学性能,尽管这些方法可能会牺牲一些工艺的便利性。
表3 钛合金四种典型组织形态与合金力学性能的一般关系
一般认为,随着初生α相含量的增加,合金的强度会下降,而塑性则会提高。因此,从等轴组织到双态组织再到片层组织,合金的塑性逐渐降低,强度逐渐升高。在不同组织状态下,TC4合金的室温力学性能表现有所不同,具体见表4。
表4 不同组织状态下TC4合金的室温力学性能
通过大量研究,已得出一些关于组织对钛合金断裂韧性和裂纹扩展速率影响的规律。通常,在β区变形或β区热处理获得的片层状组织结构,能够提供更高的断裂韧性和抗裂纹扩展速率。这是因为原始β晶界和α集束的影响,使裂纹容易分叉并形成次生裂纹,因此裂纹在片状组织中的扩展路径更为曲折,从而增加了裂纹的总长度,消耗更多的能量。两种典型组织状态下,TC4合金的性能见表4,而不同组织状态下,TC11合金的性能见表5。
表4 两种典型组织状态下TC4合金的性能
机械性能
|
魏氏组织
|
等轴组织
|
拉伸强度/MPa
|
1020
|
961.1
|
延伸率/%
|
9.5
|
16.5
|
断面收缩率/%
|
19.5
|
45
|
断裂韧性/(MPa·m1/2)
|
102
|
58.9
|
表5 不同组织状态下TC11合金的性能
组织类型
|
热处理制度
|
Rp0.2/MPa
|
A/%
|
断裂韧性/(MPa·m1/2)
|
等轴组织
|
双重退火
|
1018
|
14.8
|
73.1
|
网篮组织
|
双重退火
|
1083
|
12.8
|
91.9
|
双态组织
|
强韧化
|
1098
|
16.8
|
88.6
|
钛合金的热强性是指材料在高温下抵抗变形的能力,通常关注的性能包括高温下的瞬时强度、持久强度和蠕变强度。研究表明,片状组织的热强性优于球状组织。当晶粒尺寸增大并且晶粒结构从球状转变为片状时,持久强度首先增加然后降低,而合金的抗蠕变能力随着β晶粒尺寸的增大而提高。在钛合金的四种典型组织形态中,网篮组织的热强性最强,具备最佳的高温拉伸强度、持久强度和蠕变强度综合性能,其次是魏氏组织,而等轴组织的热强性最差。TC11合金的热强性与组织类型的关系见表6。
表6 TC11合金的热强性与组织类型的关系
在对称循环高频应力作用下,光滑试样的疲劳强度与组织类型密切相关。研究表明,等轴组织的疲劳强度优于片状组织,同时,组织越细小,疲劳性能越好。在四种典型组织状态中,等轴组织的疲劳性能最好,其次是双态组织,再次是网篮组织,魏氏组织的疲劳性能最差。表7展示了不同组织对TC6合金疲劳性能的影响。
表7 不同组织对TC6合金疲劳性能的影响
现代飞行器的高速发展,对材料的应用性能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即现代航空工业结构设计和选材的五项基本因素:“未损伤”材料的静强度及刚度;“未损伤”材料的疲劳性能;高温使用时的蠕变、持久和热稳定性;有损伤材料的静强度;有损伤材料的疲劳性能。材料选材判据与组织性能的关系见表8。可以看到这些性能对组织的要求具有不可调和的矛盾,所以在现实工程应用中,就需要针对合金要求的力学性能,进行组织的设计,即根据要求设计特有组织或“中间”组织,满足合金力学性能指标要求。以下就典型的两类钛合金—高温钛合金和高强韧钛合金的组织设计进行说明。
表8 材料选材判据与组织性能的关系
选材要素
|
主要力学性能表征
|
最优的组织状态
|
“未损伤”材料的静强度及刚度
|
室温强度
|
片层组织
|
室温塑性
|
等轴组织
|
“未损伤”材料的疲劳性能
|
高周疲劳
|
等轴组织
|
低周疲劳
|
片层组织
|
高温使用时的蠕变、持久和热稳定性
|
高温蠕变
|
片层组织
|
高温持久
|
片层组织
|
热稳定
|
等轴组织
|
有损伤材料的静强度
|
断裂韧性
|
片层组织
|
有损伤材料的疲劳性能
|
裂纹扩展速率
|
片层组织
|
实际应用中高温钛合金需要在室温性能、高温强度、蠕变性能、热稳定性、疲劳性能和断裂韧性等方面达到良好的匹配,特别是热稳定性、高温蠕变性能和疲劳性能的平衡。IMI834合金通过采用15%初生α相的双态组织,在两相区上限温度进行固溶处理,以兼顾蠕变和疲劳性能。大于15mm的坯料采用油冷,小于15mm的坯料采用空冷,并在700℃时效处理。此外,合金中加入0.06%C以扩大两相区热处理温度范围,更好地控制初生α相含量。图1显示了IMI834合金的最佳热处理区及对应的组织形态。
图1 IMI834合金最佳热处理区及其对应的组织形态
为了提高蠕变性能,Til100合金锻件的生产推荐采用β锻造和直接时效的热加工工艺,获得片层组织。具体工艺是在相变点以上25~55℃范围内进行锻造,锻造后直接进行600℃/8小时的时效处理。该工艺减少了一次高温热处理,简化了生产流程,降低了成本。图2显示了Ti1100合金使用状态的组织形态。
图2 Ti1100合金使用状态的组织形态
高强韧钛合金在兼顾多种性能时需要协调组织特性,通常选择介于等轴组织和片层组织之间的“中间”组织状态,并采用复杂的锻造与热处理工艺。例如,Ti62222合金通过三重热处理实现拉伸性能、断裂韧性和抗疲劳裂纹扩展性能的优化;Ti17合金通过双固溶+时效工艺获得综合性能良好的组织;Ti5553合金通过双重时效调整析出相的位置和形态,获得优异的综合力学性能。
典型的设计思路包括近β锻造、准β锻造和锻后水冷技术。近β锻造在细化初生等轴α相含量的同时,增加次生条状α和时效α相,提升韧性和抗疲劳裂纹扩展能力;准β锻造基于网篮组织的综合性能优势,进一步优化工艺;锻后水冷通过细化片层和条状α相,提高合金的断裂韧性和抗裂纹扩展能力。这些方法有效平衡了高强韧钛合金的多项性能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