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扩散氢和残余氢】——区别是什么?
2025-02-18 15:55:32 作者:考拉腐蚀 来源:考拉腐蚀 分享至:

 

 

扩散氢和残余氢在熔敷金属中存在明显区别,具体如下:

 

1. 定义及形成机制

 

扩散氢:在电弧焊中,含氢化合物在电弧高温下分解成单原子氢并大量溶解在熔池中,当熔池凝固时,一部分氢逸出,另一部分氢存在于焊缝中。由于氢半径小,一部分氢在焊缝金属的晶格中自由扩散,这部分氢就成为扩散氢。
残余氢:同样是熔池凝固时留在焊缝中的氢,另一部分扩散聚集到晶格缺陷、显微裂纹和非金属夹杂物边缘的空隙中,结合为分子,而不能自由扩散,这部分氢被称之为残余氢。

 

2. 对焊件的影响

 

扩散氢:已确认应力(例如焊接残余应力)、高屈服强度材料和扩散氢之间存在相互影响关系,如果这三个要素存在足够量时,会导致焊缝金属或热影响区开裂。在接头不同部位,因存在不同塑性变形量,而有不同的位错密度,这样将捕捉到不同量的氢。研究表明,在焊根及焊趾等有缺口效应部位往往存在氢的聚集,将直接影响冷裂纹的产生,这些开裂经常是在焊后延迟数小时甚至更长时间发生。
残余氢:残余氢本身不会造成焊件开裂,除非在随后的焊道中它重新进入电弧被转换成扩散氢。加热温度在大约 400℃以上将会激活残余氢。

 

3. 测定相关

 

扩散氢:本标准规定了水银法和热导法两种基本测定方法来测定熔敷金属中的扩散氢含量。水银法适用于 B 型和 C 型试块,热导法适用于 A 型、B 型和 C 型试块。通过特定的试验流程和数据处理方法,可以得到熔敷金属中扩散氢的含量。
残余氢:对于包含扩散氢和残余氢的总氢量的分析应在 400℃以上使用热萃取方法进行,在 650℃条件下收集 30min 可得到总氢量。

 

免责声明:本网站所转载的文字、图片与视频资料版权归原创作者所有,如果涉及侵权,请第一时间联系本网删除。

    标签:
相关文章
无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