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全国“两会”,已于5月21日下午正式开始。之前小编就已经整理过部分代表和委员们涉及高等教育的部分提案。后续又有多个提案一经提出就引发了民众讨论,部分“热门”提案更是冲上了热搜,可见大家对“两会”的关注。下面软科(ID:zuihaodaxue)再度整理了部分涉及高等教育的热门提案,以供大家参考。赶快来看看吧!
上海交通大学党委书记杨振斌:用人单位逆周期而行,提前进行人才储备
杨振斌说,今年由于疫情,就业压力确实非常大。但越是在这个时候,越应该让人们看到整个国家和全社会的努力。目前,大学生参军入伍、公务员招录、研究生招生、三支一扶项目等都有了比较大幅度的扩招。越是对国家和社会贡献大的岗位,越是有价值的岗位,越是国家和社会需要的岗位,越是大学生最能发挥作用的岗位。
现在复产复工正在加速推进,经济运行正在恢复正常,他建议用人单位要逆周期而行,提前进行人才储备,有针对性进行招聘计划,为企业以后的发展打下更好的人才基础。
河南农业大学校长、中国工程院院士张改平:研究生学位授权点、招生计划给河南倾斜河南农业大学校长、中国工程院院士张改平介绍,今年他有两份提案涉及河南研究生教育。
“在教育部大力支持下,近年来河南省研究生教育得到较快发展,但是教育规模与人口大省、教育大省、经济大省的地位严重不匹配。”张改平举例说:河南每万名高校在校生拥有研究生招生计划不足100人,在全国各省市倒数第一;据不完全统计,全国有28所以上高校,仅一校的博士生招生计划,超过河南全省计划总数。张改平呼吁,应充分考虑解决高等教育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之间的矛盾,加大对河南省研究生教育支持力度。在博士硕士学位授权点设置、研究生招生计划方面,给予河南更多倾斜。
张改平在提案中建议,一是在博士硕士学位授权点设置上给予更多倾斜。对拥有传统优势、支撑国家战略的河南省特色骨干大学大幅度增加博士授权点,对具有发展潜力的河南省本科高校大幅度增加硕士点,使其每千万人口具有博士硕士学位授权点的高校数量与全国平均水平看齐。二是在研究生招生计划上给予更多倾斜。以教师培养能力为依据,大幅度增加河南特色骨干大学的博士研究生招生计划,大幅度增加河南本科高校的硕士研究生招生计划。
此外,围绕乡村振兴战略、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张改平建议设置中原农林研究生院。“张改平在提案中指出,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河南扛稳粮食安全重任“,需要大批农林学科高层次人才作为支撑。他说,当前,河南省农林人才总体供给不足,尤其是研究生学历以上的高层次人才相对匮乏,急需从国家层面给予支持,围绕乡村振兴战略、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在河南设置中原农林专业研究生院。
他在提案中呼吁,教育部、河南省人民政府共同支持河南农业大学牵头建设中原农林研究生院。通过搭建全省涉农高校、科研机构共同参与的高层次人才协同培养平台,创新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培养更多更好的高层次农林人才,为河南省更好地服务国家战略需求提供人才支撑。建议教育部支持中原农林研究生院专项招生计划。在全省涉农高校原招生计划不变的基础上,新增中原农林研究生院专项招生计划,每年新增硕士研究生1000名、博士研究生100名。
苏州大学校长熊思东:多培养应急管理人才
疫情期间,学校开设线上课程。熊思东认为,线上教育拓宽了教育空间和课程容量,这也是一次倒逼教育改革的契机。他建议依靠智能信息技术重塑高等教育形态。
”不要把云中教育和线上教育作为应急之举,而要让它成为高等教育的一种新形态。这既是大学发展的内在需求,也是国际高等教育的新趋势。建议做好顶层设计,做好云中大学和线上课程的质量监控、评价体系,探索高等教育治理新机制。“
熊思东认为,新冠肺炎疫情暴露出我国应急管理人才储备不足的现状,虽然许多高校设置了应急管理专业,但都挂在公共事业管理、消防、安全工程等学科下面,并没有成为一个独立学科。直到今年2月,武汉理工大学才获批设立我国首个应急管理本科专业。
熊思东建议加强应急管理人才的培养。”我们希望在硕士、博士特别是本硕博一体化的培养方面,加快专业布局,创新学制和教育教学方法,培养更多应用型应急管理人才。在培养模式方面,希望能利用‘应急+医学'’法学+医学‘等一些多学科交叉、融合的方式,培养出复合型人才。“
四川省人社厅副厅长张力:高校应适当取消供需失调专业
全国政协委员、四川省人社厅副厅长张力接受采访时表示,今年他将目光聚焦大学生群体。”大学生就业问题是一个长期性的、持续性的问题,需要更多基础性、前瞻性的政策来解决。“张力表示,高校毕业生是”稳就业“工作中的特殊群体,是”保就业“任务中的重中之重。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是一项长期的战略任务,事关国家发展大计。
张力在通过调研后发现,目前,大多数家长、学生在高考后选择学校和专业都有一定盲目性,特别是对所学专业与未来就业市场的供给关系、接纳能力了解甚少,不利于学生毕业以后高质量就业。
张力建议,国家应该建立定期公开发布人力资源需求状况制度,高校可以根据各自情况调整充实相关专业,家长、学生可以的根据各自情况报考相应学校和专业,尽量减少学习的盲目性,提高市场用人主体与学生学习专业的匹配程度。具体而言,就是在制定国家各种发展计划时,应该分析计划所涉及的人力资源需求状况和相应来源渠道,并向社会公布。为社会、家长及学生提供未来一段时间积极就业引导。
张力还认为,应梳理现有各级高校的专业设置,进行结构性调整,以适应人力资源市场的需求变化。适当取消一批供需失调、供大于求,人力资源市场明显饱和的专业;减少一批现阶段人力资源市场认可度较低的专业;适当增加人力资源市场急需的专业。通过调整达到促进高校毕业生高质量就业的目的,尽量减少学生毕业没有市场需求、毕业就失业的尴尬,浪费社会家长投资和学生人生精力。
西南大学文学院院长王本朝:兼职大学生的权益保障要”有法可依“
作为一名教育界别的委员,王本朝表示,今年全国两会上,将依然主要关注高等教育。其中,有涉及加强兼职大学生劳动权益保护的。
大学生兼职行为已成为社会普遍现象,据重庆高校抽样调查,近6成大学生有兼职经历。然而,目前我国在制度和法律层面,尚未建立健全大学生兼职的权益保障机制,一旦出现劳动纠纷,兼职大学生的权益保障将出现”无法可依“的问题,亟待重视和解决。
此外,王本朝还建议,将应急生存教育纳入高校教学内容。他表示,近年来,中小学阶段的应急生存教育逐渐得到重视,但对于大学生这个群体却重视不够,当前大学生普遍存在应急生存防范意识淡薄、应急生存知识模糊、缺乏应付突发事件能力等问题,因此,他建议,要增强对大学生应急教育的重视,在出台相关文件、法规的同时,还应该附有具体的操作细节和实施途径,同时要配备专业教材和专门的教师,让高校应急生存教育成为一种常态。
成都中医药大学针灸推拿学院副院长曾芳:中医专业研究生培养模式急需改革
作为成都中医药大学的学生实习基地,曾芳”手把手“带过很多刚从学校走出来的实习医生。她认为,目前中医药专业学位硕士培养面临着中医思维弱化与中医技能退化突出、导师指导过于表面化和形式化和规培基地数量不足和质量不高等诸多困难。
为此,她提议要遵循中医药人才培养规律,改革中医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并且认为这项工作急需推进。在提案中,曾芳建议以学制三年、6个学期的标准,重新设置各阶段培养任务,构建中医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1+2+3“模式。具体包括:1个学期的中医经典集中强化学习﹔2个学期的跟师学习,强化中医临床思维﹔3个学期的临床培训,强化临床基础和专科技能。
除此之外,她还建议构建”通“”专“并重的中医经典课程体系,将中医经典学习和思辨能力培养贯穿研究生教育的始终,构建”通“”专“并重的中医经典课程体系,形成”集中学习+实践巩固“的学习模式,强化学生运用中医经典、中医思维模式指导临床实践的能力。通过在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中,设立2个学期跟师学习等方式,构建夯实”师承“与”院校“相融合的培养模式。还要构建”规范“与”个性“相融合的教育体系。充分体现中医人才成长规律,探索符合中医药规律和特色的教育体系,尽力规避”千人一面“现象。
免责声明:本网站所转载的文字、图片与视频资料版权归原创作者所有,如果涉及侵权,请第一时间联系本网删除。
官方微信
《中国腐蚀与防护网电子期刊》征订启事
- 投稿联系:编辑部
- 电话:010-62316606-806
- 邮箱:fsfhzy666@163.com
- 中国腐蚀与防护网官方QQ群:1408084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