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政部: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绩效评价为良,发现4个问题,提出4点建议
2020-07-24 14:02:53 作者:本网整理 来源:科教资讯 分享至:

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项目绩效评价报告 


为加强财政资金绩效管理,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实施预算绩效管理的意见》和《关于人大预算审查监督重点向支出预算和政策拓展的指导意见》等相关文件规定,财政部预算评审中心组织第三方机构和专家成立绩效评价工作组,对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开展了绩效评价,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项目基本情况


(一)项目背景。为贯彻实施《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提升高校服务国家发展战略能力、自主创新能力和高层次人才培养能力,财政部、教育部从2008年起设立“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用于高校开展自主选题科学研究工作,同年在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14所高校进行试点。2009年扩大试点范围,在92所中央高校中推行开展。2015年,中央高校预算拨款制度改革,该资金作为中央高校项目支出体系的六大专项之一延续实施,作为对中央高校基本科研活动稳定支持的专项资金。


(二)项目目标。通过支持中央高校青年教师和品学兼优且具有较强科研潜质的在校学生开展自主选题科学研究工作,加强科技基础性工作,促进中央高校培养优秀科研人才和团队;加强对中央高校自主开展科学研究的稳定支持,促进学科建设,进一步提升中央高校服务国家发展战略能力、自主创新能力和高层次人才培养能力。


(三)主要内容及中央财政资金投入情况。该项目主要用于支持中央高校开展自主选题研究工作,使用方向包括:重点支持40周岁以下青年教师提升基本科研能力;支持在校优秀学生提升科研创新能力;支持优秀创新团队建设;开展多学科交叉的基础性、支撑性和战略性研究;加强科技基础性工作。2017-2019年经费分别为40.02亿元、40.5亿元、51亿元。从高校所属部门看,2019年预算中,75所教育部直属高校专项经费42.07亿元,占总经费的82.49%;36所工业和信息化部、交通部、外交部等中央其他部委所属高校,专项经费8.93亿元,占总经费的17.51%。


二、绩效评价工作情况及评价结论


(一)评价范围和目的。本次绩效评价重点对2017-2019年的专项实施成效进行整体评价。通过开展绩效评价工作,总结经验,发现问题,改进工作,进一步加强专项管理,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为下一步预算资金安排提供重要参考依据。


(二)评价指标体系。主要包括决策、过程、产出、效益四个方面,满分为100分。一是决策(25分)。主要评价专项政策相符性、定位清晰性、绩效目标合理性、资金分配科学性等情况。二是过程(35分)。主要从部门监管责任落实和高校主体责任落实两个层面,评价监管制度健全性、运行监测有效性、管理制度规范性、管理模式有效性、支出方向匹配性、预算执行率及资金使用合规性等情况。三是产出(20分)。主要评价专项科研成果目标达成度、科研课题按时结题率、青年教师资助满足率及代表性成果质量等情况。四是效益(20分)。主要评价人才培育及科研能力提升、服务社会能力提升和高校教师满意度等效益体现情况。绩效评价结果根据评价分数分为4个等级:综合得分在90(含)-100分为优,80(含)-90分为良,60(含)-80分为中,60分以下为差。


(三)评价方法及实施。鉴于专项覆盖面广、涉及高校多、资金规模大,评价工作坚持“政策导向、点面结合”,采用现场情况核查、分对象座谈访谈、基础数据摸底、网络问卷统计等手段,采取整体评价与抽样评价相结合、现场调研与非现场评价相结合、全面评价与重点评价相结合的方式。综合考虑地域分布、高校类型、资金规模、高校所属部门等因素,选取了7个省(市)的19所高校,进行现场调研及问卷调查。最终综合现场调研记录和非现场评价意见,形成专项的总体评价结论。


(四)评价结论。该项目绩效评价得分为82.8分,综合绩效评价级别为良。评价认为,专项经费作为高校稳定支持、自主安排的非竞争性科研经费,一定程度上改善了中央高校科研过于依赖竞争性经费的状况。专项自设立以来对中央高校青年教师资助覆盖率达到80.33%,为高校科研人员特别是青年教师潜心科研提供了有力保障,成为青年教师学术成长的种子基金,发挥了稳军心、定心丸的作用。评价期内专项绩效目标超额完成,取得一批科研成果,高校承担国家重大科研任务的能力不断提升,得到高校教师普遍认可,教师满意度达到81.9%。同时评价也发现,专项支持内容仍需进一步明确,部分高校把专项经费大量用于撬动竞争性科研资源;部分高校未充分结合自身发展规划及人才成长规律,项目类型设置缺乏系统性,专项经费使用管理尚有较大提升空间。


三、绩效评价指标完成情况


(一)决策指标分析。该指标分值25分,评价得分21.7分。专项立项符合相关政策、发展规划的要求,对完善高校科研经费投入制度具有积极意义。专项定位较为明确,但由于专项使用方向规定过于宽泛,“支持青年教师”与“支持优秀创新团队”两个方向间存在交叉重叠,支持内容及对象仍需进一步细化、明确。部分高校绩效目标尚存在与专项任务相关性不强、指标目标值偏低等不足。


(二)过程指标分析。该指标分值35分,评价得分27.3分。专项业务管理制度和资金管理制度基本健全,通过预算管理与执行监控、定期举行座谈会等方式,对高校专项资金的使用情况管理监控,各高校根据有关要求和自身实际情况,探索形成符合自身需求的专项管理模式,部门监管责任、高校主体责任基本得到落实,高校教师对专项组织管理的调查满意度较高。但评价也发现专项过程管理尚存在不足,仍需进一步放管结合,加强对专项的管理服务,高校对专项的自主管理也有待进一步改进完善。


(三)产出指标分析。该指标分值20分,评价得分17.5分。截至2018年底,专项对40周岁以下青年教师的资助覆盖率达80.33%,部分高校已实现了青年教师100%资助覆盖。专项设立完善了高校科研经费投入制度,一定程度上改善了中央高校科研过于依赖竞争性经费的状况,为高校科研人员特别是青年教师潜心学术研究,发挥了“稳军心、定心丸”的重要作用。评价期内,91.42%的项目按时结题,专项绩效目标超额完成,产出一批科研成果。但评价也发现,部分高校专项科研任务成果显示度不高,与专项向青年教师倾斜的导向不够相称。


(四)效益指标分析。该指标分值20分,评价得分16.3分。各高校近三年承担国家级科研项目的负责人中,75.31%曾获专项资金支持,专项实施助推了高校科研人才的成长,提升了高校承担国家重大科研任务的能力,在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方面发挥了有益作用,教师满意度较高。


四、发现的主要问题及原因


(一)受高校评估指挥棒牵引,部分高校把专项经费大量用于撬动竞争性科研资源。评价发现,受高校评估指标牵引,部分高校紧盯高层次科研项目、人才项目、奖项等,将大量专项经费用于国家级重大项目培育专项长江/千人/杰青/优青学者培育国家级、省部级奖项培育专项等类型项目,一定程度上偏离了专项稳定支持高校科研人员潜心研究的初衷与定位。


(二)部分高校项目类型设置缺乏系统性,尚未形成覆盖青年教师学术成长全过程的资助体系。一是部分高校专项经费分配与自身发展规划契合度不高,未能针对重点支持对象设置相互关联、有机结合的系列资助项目,支持内容不聚焦,尚未形成青年教师培养的全过程支持体系。二是部分高校立项项目一般由受资助对象基于个人兴趣自选课题,方向相对分散,难以做到聚焦并长期坚持,不利于形成重大原始创新突破。


(三)主管部门专项管理政策有待调整,过程管理服务有待加强。一是专项资金使用方向过于宽泛,支持青年教师与支持优秀创新团队两个方向间存在交叉重叠,支持内容及对象仍需进一步细化、明确,对高校自主管理的导向性尚有待加强。二是个别专项资金分配因素需进一步处理好扶优、扶强和均衡发展的关系。三是随着专项绩效奖励经费绿色通道改革试点、集成攻关大平台建设工作推进,现行管理制度部分内容已不适应专项管理实际。四是主管部门对高校在基本科研业务费管理平台填报的立项项目情况缺乏必要的实质性审核,与放管结合、加强服务的有关要求尚有差距。


(四)部分高校专项经费使用管理不合规。一是存在跨项目调剂使用科研经费的情形,支出内容与项目科研活动不够匹配。二是使用专项资金购置单价超40万元设备,通过分批付款、与其他科研经费拼盘购置等方式规避专项有关规定。三是使用专项经费作为其他纵向项目的配套资金。四是将专项经费用于实验室、平台运行经费。五是部分项目经费支出内容与项目科研活动关联性不强,如报销其他项目博士后人员工作津贴、注册会计师考试培训费用等。


五、相关建议


(一)继续稳定支持高校开展自主科研活动,进一步聚焦于青年教师。建议继续稳定支持中央高校开展前瞻性自主科研,持续聚焦支持青年教师提升基本科研能力,加大青年教师支持强度,充分发挥基本科研业务费作为青年教师科研启动种子基金的作用。


(二)适当调整优化专项支持范围,鼓励高校优化自主科研布局,引领重点领域科研突破。建议主管部门一方面加强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的顶层设计,在保障青年教师自由探索科研经费投入基础上,进一步拓宽专项资金支持方向,鼓励高校聚焦‘卡脖子’问题和重大原始创新加强自主科研布局,统筹协调各渠道资金,敢于迎难而上啃硬骨头,引领重点领域科研突破。另一方面,在具体管理过程中,优化专项资金分配因素及权重,进一步向西部及东北高校倾斜。


(三)进一步优化高校专项管理,协调好普惠性支持与培养拔尖人才之间的关系。各高校应建立公平而有效的资源配置方式和科学、合理的项目管理模式。一是进一步明确基本科研业务费的定位,保证专项资金投入到青年教师和优秀学生身上,真正化锦上添花为雪中送炭。二是设置相互关联、有机结合的系列资助项目,合理确定不同类型项目的资助比例和资助强度,处理好普惠性支持和培养拔尖人才、产出重大科研成果之间的关系,形成青年科技人才培养的全过程支持体系。三是建立符合科研规律的项目管理考核机制,营造潜心问学、水到渠成的学术氛围,不以短期成败论英雄,不追求短期内产出大成果、获批大项目、拿大奖,真正确保青年教师能够静心于科学研究中。


(四)建立长周期、宽视域的绩效评价机制,完善高等教育领域绩效管理。高校基本科研能力提升是各类教育科研经费多渠道资金共同作用的结果,且效果短期内无法显现,单独评价一个专项的年度绩效不够科学,建议每三至五年从投入产出角度对高校资金投入进行整体评价。

免责声明:本网站所转载的文字、图片与视频资料版权归原创作者所有,如果涉及侵权,请第一时间联系本网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