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0月,中国内地高校作为通讯作者(含共同通讯作者单位)在Nature和Science(简称N&S)期刊总计刊出原创论文13篇(Nature中类型为Article的论文,Science中类型为Research Article和Report的论文),其中Nature论文8篇,较上个月多了1篇,Science论文5篇,与9月份持平。
今年以来,中国内地高校作为通讯单位在N&S上发文共139篇:Nature发文75篇,Science发文64篇。(统计数据来自Nature和Science期刊官网,仅包含已经刊出的期刊;部分已经接收或在线发表,即“First Release”,但尚未刊出的期刊,会在后续统计中计入其刊出日期的月份内)
2所高校惊喜不断
2021年10月,共有13所高校在Nature和Science发文,清华大学以3篇的数量领跑全国高校,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和中国科学院大学各发文2篇,北京大学、东南大学、福建农林大学、河南大学、吉林大学等10所高校均发文1篇。其中,引人注意的是河南大学斩获了校史上首篇Science,10月份唯一一所有发文记录的“双非”高校——福建农林大学收获1篇Nature。
截至2021年10月31日,中国内地已有59所高校作为通讯作者在N&S上发表至少1篇文章。中国科学院大学(26篇)的发文总数继续位居全国高校第一,清华大学本月又重回全国前2的位置,其次是北京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双非”高校中,新兴研究型大学的上海科技大学以8篇的发文量领衔。
西北大学:发现已知最早的苔藓动物化石
近日,西北大学因“中国211中经费最低的高校之一”的消息而引人关注,但在经费捉襟见肘的情况下,西北大学的产出却一点也不低。学科领域的优势吊打很多同类高校,尤其是在顶刊发文方面。西北大学凭借其在考古学、地质学、地球科学等学科领域的扎实研究,近些年以来,发表了10余篇Science、Nature文章,居高校前列。
10月27日,Nature杂志以Article形式刊发了西北大学早期生命研究团队张志飞教授指导的博士生张志亮等人的最新成果——“Fossil evidence unveils an early Cambrian origin for Bryozoa”(化石证据揭示苔藓动物门起源于寒武纪早期),宣告在陕南镇巴县发现了地球上已知最早的苔藓动物(苔藓虫)化石,提供了苔藓动物门起源于5亿多年前的可靠证据,比目前4亿多年前的奥陶纪地层中发现其最早的群体化石记录提前了约5千万年。该新发现更重要的科学意义在于,再次完美的证明了舒德干团队提出的“三幕式寒武纪大爆发”假说的正确性,完善了寒武纪地球动物树历时四千万年的构建过程,有效地衔接了三大动物亚界(基础动物、原口动物和后口动物)爆发性、分阶段出现的化石证据链。(三幕式寒武纪大爆发假说是西北大学地质学系早期生命团队2008和2009年提出的,大胆预言了地球上动物界的所有门类起源成型的具体时间、过程和规律)
陕南镇巴灯影组西蒿坪段赋含的三叶虫拟小阿贝德虫和舌形贝腕足动物始圆货贝(Parabadiella-Eoobolus)及其寒武纪全球古地理分布(图源:西北大学)
此外,这是以西北大学为单位,今年发表的第2篇Nature文章,也是由舒德干院士领衔的西北大学早期生命演化创新研究团队自1996年以来在Nature和Science正刊上发表的第15篇研究成果。这篇文章的发表,再次凸显了西北大学早期生命与环境研究团队的实力。
河南大学:首篇Science
10月1日,河南大学的王学路团队在Science上发表了题为“Light-induced mobile factors from shoots regulate rhizobium-triggered soybean root nodulation”的研究论文,揭示了大豆中受光诱导表达的GmFTs(FLOWERING LOCUS T)和GmSTF3/4(orthologs of LONG HYPOCOTYL 5)从地上移动到地下,在根中被根瘤菌激活的共生信号关键组分CCaMK磷酸化激活,诱导根瘤形成的机制。这是河南大学在原始创新领域取得重要成果。
豆科植物通过与根瘤菌共生形成根瘤并在其中共生固氮是自然界生物可用氮的最大自然来源,可影响农业和自然生态系统产量形成和碳循环。为什么光合产物和光信号对豆科植物根瘤发育和共生固氮都是必需的?这个问题一直是豆科植物共生固氮领域的未解之谜。王学路团队研究成果揭示了豆科植物共生固氮的需光机制,证明光合产物和光信号在调控共生结瘤过程中的作用不同;同时,大豆地上部分感受到一定强度的光,并通过体内的“信使”(论文发现的新蛋白),将来自地上的光信号传递到大豆根部,这个“信使”是促进豆科植物地下根瘤发育的关键因子。这项研究成果为设计弱光或暗处也可以共生固氮的新型植物提供了独特思路和手段。
图源:河南大学
2019年10月,河南大学省部共建作物逆境适应与改良国家重点实验室获批成立。同年12月,王学路教授加盟河南大学后,结合国家农业发展重大战略需求以及重点实验室研究方向,组建了“生物固氮和豆科生物学”研究团队。不到两年时间,已在国际顶尖或著名杂志发表论文10余篇,在审大豆品种9个。河南大学省部共建作物逆境适应与改良国家重点实验室的科研团队已成为生物固氮和豆科植物前沿基础生物学研究和现代生物育种领域国际领先的创新团队。
福建农林大学:破解半个世纪以来的难题!
截至2021年10月31日,中国内地今年共有15所“双非”高校在Nature和Science上共发文32篇。其中,上海科技大学以8篇的发文量领衔,南方科技大学和南京工业大学均发文4篇,西湖大学发文3篇,福建农林大学、广州医科大学各发文2篇。南京工业大学能在几所新兴研究型大学中脱颖而出,实力不容小觑。
而福建农林大学作为农林类高校,2021年的发文量领先国内同类高校。福建农林大学在植物科学研究领域的表现非常出色,据不完全统计,近五年,福建农林大学以第一单位在CNS(Cell/Nature/Science)上共发表5篇论文,实现了三大期刊的大满贯。
10月27日,福建农林大学园艺生物学及代谢组学-加州大学河滨分校联合中心在Nature上发表题为“TMK -based cell-surface auxin signaling activates cell wall acidification ”的研究文章。其研究团队在全球率先攻克了“生长素如何促进细胞生长”这一世界性科学难题,为半个世纪以来一直未解的“酸性生长假说”提供理论依据。该研究发现,当生长素出现的时候,可以被细胞膜上的一个叫TMK蛋白激酶感知,然后这个蛋白激活了一序列相关蛋白,导致了细胞外面变得更酸,导致细胞壁变得柔软,最后细胞才得于伸长。
“在现代农业中,生长素被大量使用来提高农作物的产量,植物生长调节剂是未来农业的五大新技术之一。”据该论文的通讯作者林文伟博士介绍,通过对生长素的分子机制的深入研究,有助于指导人们培育株型合适的农作物,而农作物的株型直接关系到作物产量的提高。另外,该研究还可以指导人们培育体型多样化的瓜果蔬菜,提高品质满足更多市场需求,这对促进农作物品种改良和优质高效生产具有重要的意义。
作为国际上最为知名的两大综合性学术期刊,Nature和Science旨在发表原创性强、观点新颖、影响广泛,并且对整个科学发展具有推动作用的突破性发现。自十九世纪创刊以来,两大期刊已经发表了摩尔根的“果蝇实验”、引力透镜效应、DNA双螺旋结构、南极臭氧空洞等诸多具有划时代意义的科研成果。由于竞争激烈,所有投稿至这两大期刊的原创文章中仅有不足8%被接收和发表。因此N&S发表的论文一定程度上代表着学科领域内的最高水平,而N&S发文数也是比较国家和机构科研产出质量的重要指标之一。
参考文献:
[1]西北大学地质学系:我系早期生命研究团队在陕南镇巴发现地球最早的苔藓虫化石
http://geology.nwu.edu.cn/Article/detail/id/1371.html
[2]河南大学新闻网:河南大学王学路团队在豆科共生固氮领域取得突破性进展!
http://news.henu.edu.cn/info/1083/115897.htm
[3]大河报:我省科研团队原始创新取得重大突破
http://newpaper.dahe.cn/hnrb/html/2021-10/04/content_520560.htm
[4]福建农林大学:福建农林大学近5年第一单位发表5篇CNS、6篇NG等多篇重要研究论文
https://mp.weixin.qq.com/s/E7DXVlwVkCUjGr1V4s5tAQ
[5]东南网:见过像苹果一样大的葡萄吗?!福建农林大学攻克世界性科学难题!
https://mp.weixin.qq.com/s/dmz1FZlKWRASTwgmV1l82Q
免责声明:本网站所转载的文字、图片与视频资料版权归原创作者所有,如果涉及侵权,请第一时间联系本网删除。
相关文章
官方微信
《中国腐蚀与防护网电子期刊》征订启事
- 投稿联系:编辑部
- 电话:010-62316606-806
- 邮箱:fsfhzy666@163.com
- 中国腐蚀与防护网官方QQ群:140808414
点击排行
PPT新闻
“海洋金属”——钛合金在舰船的
点击数:7130
腐蚀与“海上丝绸之路”
点击数:57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