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申请集中接收工作将于3月20日截止。中国矿业大学冯培忠教授分享了基金申请书自查可以借鉴的11个问题。
独立思考、原始创新,斟字酌句,构建模式,准确表达。
1. 题目俗套化——题目没有特色,没有创新。
例如,2020年支持了很多新冠相关项目,但是如果一个申请书的题目是“COVID-19的研究”,没有任何意义,除非是杰青一类的大项目。
对于一般申请者来说,具体的人做具体的事,细分到底要做什么?做深入了,做细致了,才有可能突出亮点。
例如,“COVID-19的病株变异机制”→“COVID-19的病株变异临界特征、机制与控制”→“COVID-19的Y型病株的存活和变异临界特征、机理与控制”,题目在不断地收敛,不断地在找具体问题,面向的对象更具体,研究的问题更有针对性。
以前的题目都可以查到,选择20个、甚至100个题目看看别人怎么写。千万不要以为中了的基金的题目都好,有些烂得很。
因此,要从上百个题目中分析、讨论、斗争、甄别、思考到底哪些题目好,学习、模仿、修改、提高,以形成自己题目的思想、套路和表达形式。
否则只是模仿,没有创造,难以体现题目的学术思想。
2. 摘要泛泛化——泛泛而谈,讲整体,没有具体的问题。
摘要仅仅400字,一般的规则都需要用满,至少380字以上。
申请书通常20页左右,把20页的内容浓缩到400字,如果就只写300字,显然不合适。不会讲故事,不会缩写之后再扩写,语言贫乏。
摘要通常的问题是什么呢?只讲了一堆大道理、大背景,却很少提课题面临的问题是什么。
针对问题有哪些创新思想、解决措施、如何执行、预期结果等内容都很少,尤其是缺少一些具体的办法,这样给人的感觉就是整体化大理论,换个题目换几个关键词用这个摘要也行,缺少针对性的看家本领。自然科学要有具体的方案。
试想,如果摘要覆盖了正文的所有内容,从立项依据到研究内容、研究目标、技术方案、预期结果,而且它们各自在摘要中的比重和在正文中的比重差不多,那这一定是一个成功的摘要。
有很多早期的项目摘要在科学网等平台都可以看到,值得学习模仿,但也千万不要以为成功的申请书的摘要都很好,也许有很多一般般。
但毕竟,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
申请人要多看不同的摘要,总结各自的优缺点,创造自己的摘要撰写思路和模式,形成摘要体现申请的学术架构与思想的方法。
3. 意义政策化——国际国内政策讲了一大堆,没有科学问题。
科学研究有其学术独立性、探索自由性,同时也有地球、人类、国家、地方等需求性,尤其是近年来提倡深入大地搞科研。
有人误以为国家政策就是科研的立项意义,从而找了很多国家甚至世界各国的政策来阐述科研的重要性。
政策是很重要,有政策说明或热点、或急迫、或疑难、或需求。但政策就是政策,政策和科学是两个维度的世界,不能简单把政策当作立项的依据。
政策可以有,但属于是画龙点睛、彰显重要,和一般物质的客观规律有界限。因而如果想写,三五行足矣。
自然科学基金,顾名思义,还是要从自然科学的角度凝练问题,提炼具体的科学意义。
如果能配上政策加以说明、相辅相成更好;如果没有,符合科学逻辑、反映客观规律的也十分合理。
4. 依据科普化——给专家做科普讲座,而不是科学讲座。
立项依据,通常大家都会说要通俗易懂,让外行看明白,内行看门道。这个真不好把握。
假设一份关于碳化硅的本子,如果申请人花很长的篇幅介绍碳化硅的结构、物理性能、化学性质等,则属于做科普,理论上申请人应该默认评审专家知道这些基本知识。
也许评审专家从来没做过碳化硅,但是家里有陶瓷的书,拿来翻一翻不用十分钟就能找到,用专利审查员的话讲,这些是“本领域的公众常识”。
或者有些通过简单的查询,甚至百度都可以搜到的知识,看着是科学,实际没深度,只能算作高级科普,对于科学问题本身的阐述没有任何意义。
所以一些概述的、基本的知识不能多写。那写什么?
尽快进入问题、进入主题,尽快说出碳化硅存在哪些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有什么进展,在这些进展的基础上有什么独辟蹊径的思考等,预期可以取得什么结果,一步一步、层层递进地讲好科学故事,论证明白自己的学术思想。
5. 文献罗列化——很多文献,只有罗列,没有评述。
国内外进展必然需要文献的支持。
曾经听人说过,把所有大佬的文献都拜一遍,列到参考文献里面,万一大佬评审,看到我的引用,微微一笑,大笔一挥,优先资助。
其实不然,大佬能成为大佬,都经历了艰苦的奋斗。大佬通常欣赏有思想的同行,一般不会因为引没引用而失去独立的判断力。
再加上目前期刊大爆发、文献大爆炸,引是引不完的,所以文献要有选择。
而且,在引用文献的过程中,一定要对文献有恰当的评论,就是有观点,而不是简单的罗列或堆砌。
简单的罗列堆砌只能给人凑篇幅的感觉,而不能展示申请人的科学思想,所以选择文献非常重要。
山不在高有仙则灵,引不在多评述则好。引用文献要处处为申请书的整体科学构想做铺垫,时刻想着这个文献如何支撑我的学术思想、如果替换成另一篇行不行。
在有限的篇幅内完成科学的故事。
6. 内容方法化——写的是怎么研究,而不是研究什么。
有很多高人讲过这个问题,但每年仍然能看到少量的申请书不知道研究内容是什么,经常会把怎么研究写成研究内容,从而导致研究内容方法化。
研究内容是要写研究什么,回到what的问题,而不是method的问题。
要研究什么,仔细思考,写细了,再细化。例如:面条的色香味养,色包括哪些色,香包括哪些香,味包括哪些味,养包括哪些营养。
每一个都关联哪些问题,揭示哪些科学道理,从数学、物理、化学等基础科学的角度阐述。
7. 科学问题技术化——写的是技术问题,未能理解科学原理。
例如,我的学生写开题报告,课题难点说是实验操作称量的误差。
这是个困难,但只能说明实验条件不具备,或者比较艰苦,而不是客观规律的难点。无论是理论还是实际,称量的误差都可以避免,不是不可避免的科学问题。
此外,面向大地开展科学研究必然有一些现场问题,但是现场问题一定有其科学的道理和内涵,而不是仅仅是简单的现场难题。
通过思考、思索、试错,问题解决了,产品性能提高了,出口海内外了,但是解决问题的科学道理是什么?不知道。
问题可以通过试错的方式解决,但是解决问题的科学道理、物理化学数学本质是什么,要阐述。
自然科学基金追寻的是问题背后的科学原理,也就是客观规律,而不是简单的为了解决问题而问题,那是工程项目应该做的事,而不是基金应该干的事。
因此,一定要探索工程背后的基本原理和客观规律。
借用任正非的话,基金也应该是“向上捅破天”。即使向下扎到根,但最终也要像钻天的杨树一样,向上捅破天。
8. 图片网络化——比较随意地从网上找图片。
写申请书,特别是工程技术,必然和现场、实验、数据密切相关,不可避免地会引入一些图片。
在立项依据部分,有时候会看到申请人从网上或书上下载的一些例如分子结构、晶体结构、应用场景的图片,评审人一看就能看出来:哦,网上下载的图,不是自己做的。
简单的、科普化的图,以及和科学问题没有关系的图,都会拉低评分。
所以,如果用图,至少用自己拍的图或者自己画的图。如果自己不会画,可以画个草图,请学生同事帮忙美化。
用图需要体现科学的思想和内容,要展现研究背景、科学问题、解决方法等。
9. 创意跟踪化——没有自己独特的想法。
自然科学基金32字方针:鼓励探索、突出原创;聚焦前沿,独辟蹊径;需求牵引,突破瓶颈;共性导向,交叉融通。其核心还是原始创新。
独辟蹊径也是原始创新,开辟一条特别的路径,因而基金必须原创。
经常我们会问,感觉每一个想法,都有很多人在做,都有很多发表的记录,找不到创新的地方;或者不管前人做过没做过,就说是我创造的,首创、首次等等。
其实创新也不是太难,细化课题的思想是一种方式。科学研究讲究的是深和尖,就是理解的越深越好。
不怕小,怕的是你的创意不够。所以一定要寻找自己的独特之处、不同之处,抛开旧的地方,建立新的东西,发表独到见解。
当然,这种寻找是基于自然科学的角度来思考,而不是工程的角度。如果基于工程应用,发明了低成本的工艺方法,那解释清楚其中的基本原理就是创意,而不是关注降低了多少成本。
具体成本多少和基金没关系,成本的原理和基金有关。
10. 基础人才化——讲获得什么帽子,完成了哪些项目,却缺少科学的研究。
经常看到一些本子,在研究基础部分,总是在讲获得了哪些荣誉,从学校到省里到国家完成了哪些项目。这些确实很重要,但是在我看来,基础就是基础,是针对本申请的基础。
获得哪些帽子、完成哪些项目很重要,但是这些帽子项目和所申请项目的科学关系是什么?
需要准确把握、理解和表达,不能用帽子项目替代有针对性的科学基础。
基金讲的是发现客观规律。帽子不是规律,项目也不是规律,帽子和项目的结果或科学发现是规律。
所以,基础讲的是针对研究背景、针对申请本身,做了哪些试探性的工作,观察到哪些初步的现象,取得哪些初步数据。
这些工作、现象、数据对未来项目起到哪些支撑作用,或者前期帽子项目有哪些客观规律的发现,在这些基础上有哪些更进一步的思考,从而保证申请的顺利完成。
而不是故左右而言他,说的和科学规律没关系。
11. 整体工程化——面向工程,没有提炼出科学问题。
尽管有需求导向的科学研究,但是工程技术就是工程,自然科学就是科学,工程和科学的区别无论汉字还是英文都不一样(工程:土木建设或其他生产、制造部门用比较大而复杂的设备来进行的工作,例如土木工程、采矿工程、化学工程等,P379;科学:反映自然、社会、思维等的客观规律的分科的知识体系;合乎科学的,P639,现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1992)。
因此,工程和科学的区别非常明显。
自然科学基金是反映自然客观规律的基金,就算是面向工程问题,也需要反映工程问题的客观规律,而不是要解决工程问题,更不是简单的提升指标。
免责声明:本网站所转载的文字、图片与视频资料版权归原创作者所有,如果涉及侵权,请第一时间联系本网删除。
官方微信
《中国腐蚀与防护网电子期刊》征订启事
- 投稿联系:编辑部
- 电话:010-62316606-806
- 邮箱:fsfhzy666@163.com
- 中国腐蚀与防护网官方QQ群:1408084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