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3日,2022年冶金科学技术奖评选结果正式向社会公布,共有111个项目获得表彰,其中特等奖1项、一等奖23项、二等奖29项、三等奖58项;我校共23项成果获奖,其中特等奖1项、一等奖9项、二等奖8项、三等奖5项。
我校本年度特一等奖数量再创新高!学校高度重视冶金奖申报工作,成果在培育期间就倍受校领导关注,科研管理部门精心组织、积极筹备,各部处、教学科研单位鼎力支持,项目完成人精益求精,在各方通力合作下,本次获奖项目数量、质量齐高,用实际行动彰显了北科大助力钢铁行业绿色发展、高质量发展的担当,体现了北科人为国奉献的钢筋铁骨,擦亮了“钢铁摇篮”金名片。
谭玉叶副教授主持完成的项目“地下铁矿山高阶段嗣后胶结充填理论与应用研究”获冶金科学技术奖一等奖。项目针对嗣后充填法高阶段大尺寸发展所带来采场结构复杂化、地压灾害风险加大、充填体强度需求提高等问题,开展了理论及技术应用研究;推动了矿山行业高阶段嗣后充填开采理论及技术研究的进步,实现了铁矿资源的绿色、安全、高效开采,促进了资源开发、环境保护、经济效益和社区建设的绿色可持续协调发展,经济及社会效益非常显著。
庞晓露教授主持完成的项目“高强韧钢中纳米相深氢陷阱的基础研究与工程应用”获冶金科学技术奖一等奖。项目通过原子级观察、第一性原理计算等方法,揭示了高强韧钢中纳米相与氢的原子层次交互作用机制,确立了以构筑纳米相为主要深氢陷阱的思路,从技术上通过多元耦合热力学精准计算和工艺控制获得了大量弥散分布的深氢陷阱,实现了高强韧、抗氢损伤重载车轮钢、弹簧扁钢、海洋装备用钢的批量稳定生产。开拓了车轮钢大批量出口北美、澳洲等重载货运高度发达地区,支撑我国铁路走出去重大战略;杜绝了高强弹簧扁钢端部剪切裂纹,拓展了东南亚等地区海外市场份额;解决了深海油田用高强韧钢氢脆难题,替代了进口产品。该项目实现了从理论源头、关键技术和核心产品全链条创新,产生巨大的社会和经济效益。
张建良教授主持完成的项目“高炉安全长寿自修复理论与关键技术研发应用”获冶金科学技术奖一等奖。项目核心是构建永久性炉衬,高炉安全长寿是集设计、操作、维护和监测为一体的系统工程,影响因素众多。20年来,项目组基于20余座高炉破损调查及高炉解剖研究,建立了炉缸保护层理论体系,揭示了炉缸耐火材料热面石墨碳析出的自保护机制,形成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炉安全长寿自修复理论与关键技术。该技术成功应用于武钢、沙钢、太钢、首钢等多家企业10余座高炉,多座高炉寿命超过15年以上,大幅降低了高炉护炉燃料消耗和成本,保障铁水质量,取得直接经济效益达15.2亿元以上。
王晓晨研究员主持完成的项目“长材(棒线材)库区智能化管控关键技术及装备”获冶金科学技术奖一等奖。项目针对长材智能无人库技术瓶颈问题,联合9家合作单位,在多源信息感知重构、机器视觉精确定位控制、生产物流优化调度以及长材库区智慧集控等方面开展了系统的理论和应用研究。项目成果在马钢、粤裕丰钢铁完成高线、棒材智能无人库的首创示范应用,实现长材智能库国产化自主技术引领,填补国内空白,为国内大量的长材生产企业提供了亟需的关键技术,对推动长材智能工厂的少人化、高效化建设具有重要支撑作用。
此外,张建良教授等人参与完成的项目“欧冶炉熔融还原炼铁工艺技术研究”获特等奖,于会香副教授参与完成的项目“高铝钢及微合金钢板坯连铸关键技术开发与应用”获一等奖,包燕平教授等人参与完成的项目“基于非铝脱氧工艺高品质轴承钢关键冶金技术研发及产业化”获一等奖,阳建宏教授等人参与完成的项目“钢铁行业设备智能运维系统解决方案研究及应用”获一等奖,徐冬副研究员参与完成的项目“油气输送用大口径厚壁不锈钢焊管关键技术与装备研发及应用”获一等奖,冶金与生态工程学院参与完成的项目“基础件用特殊钢长寿命机理、关键技术及产品开发”获一等奖。
免责声明:本网站所转载的文字、图片与视频资料版权归原创作者所有,如果涉及侵权,请第一时间联系本网删除。
官方微信
《腐蚀与防护网电子期刊》征订启事
- 投稿联系:编辑部
- 电话:010-62316606-806
- 邮箱:fsfhzy666@163.com
- 腐蚀与防护网官方QQ群:1408084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