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由北京科技大学作为牵头单位,北京信息科技大学、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中国钢研科技集团有限公司作为共建单位的“北京材料基因工程高精尖创新中心”正式获批成立。
材料服务于国民经济、社会发展、国防建设和人民生活的各个领域,是经济建设、社会进步和国家安全的物质基础和先导。材料基因工程是材料颠覆性的前沿技术,借用人类基因工程的理念,在研究材料的成分、相组成和微结构等基本属性及其组合规律和比例与性能之间的关系基础上,通过融合高通量计算、高通量实验、专用数据库三大研发平台与关键技术,变革材料研发理念和模式,实现新材料研发由经验指导实验的渐进式、过程推进式“试错法”模式向“理性设计-高效实验-全过程协同”的新模式转变,从而显著提高新材料的研发效率,实现新材料的“研发周期缩短一半、研发成本降低一半”的战略目标。
北京材料基因工程高精尖创新中心将抓住与国际“同期起跑”的历史机遇,聚集世界顶尖人才,通过原始创新突破一系列国防和国民经济发展亟需解决的新材料技术瓶颈,降低我国关键材料的对外依存度,满足高端制造业和高新技术发展对新材料的迫切需求,努力实现我国新材料技术跨越式发展。
北京材料基因工程高精尖创新中心的建设遵循“统筹规划、需求导向、政策引领、激活创新要素”的基本原则,以“高、精、尖”为目标,拓展国际化视野、汇聚国内外的优质创新力量和资源,突出科技创新与人才培养,着眼于为提高对北京和国家科技创新重大战略任务保障能力做出实质性贡献。该中心的成立,对实现“中国制造2025”目标、建设北京“科技创新中心”、推动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的发展具有重大战略意义。
成立学术委员会 云集世界级大师
Gregory. B. Olson
美国材料基因组计划顾问,美国工程院院士,瑞典皇家科学院院士。
岗位:中心学术委员会主任,材料高通量设计计算和软件首席科学家
John Allison
美国工程院院士,美国国家材料咨询委员会委员。
岗位:材料服役行为高效评价与预测技术首席科学家
Shuichi Iwata
日本工程院院士,国际科技数据委员会前主席,《Data Science Journal》主编。
岗位:材料数据库首席科学家
Federico Rosei
加拿大皇家科学院院士、工程院院士、欧洲科学院院士。
岗位:材料高通量制备与表征技术首席科学家
Tresa M. Pollock
美国工程院院士、美国工程院“集成计算材料工程”委员会主席。
岗位:材料基因工程技术应用首席科学家
成立建设委员会
建设委员会
主任:张欣欣,教授,北京科技大学校长
副主任:王永生,教授,北京信息科技大学校长
中心主任
主任:谢建新,教授/院士,北京科技大学
副主任:李宁教授(信息科大)、李泓研究员(物理所)、贾云海研究员(钢研院)
通过周期为五年的建设,中心将深入推进协同创新和开放创新,力争在核心技术和关键技术领域取得大的突破,解决重大科学问题和产业发展中的关键问题,并取得一批具有重要国际影响和引领意义的科研成果;汇聚众多材料基因工程和新材料领域的顶级科学家和高端人才,开展协同创新研究,培养出一大批具有材料基因工程新思想、新理念,掌握新技术的复合型优秀人才;建立国内与国外创新资源深度融合、科研与应用相互促进、科技创新与人才培养有机结合的长效发展机制,形成国际一流水平的材料基因工程创新中心。
运行管理
✅ 推行“1 拖 N”高端人才引进模式;
✅ 建立多学科交叉、跨界融合的创新模式(高校的优势);
✅ 资源配置“三原则”:开放、共享、协同,实现高效共享;
✅ 人事管理“四自主”:自主设岗、自主选聘、自主考核、自主定酬;
✅ 以任务为牵引,实行“流动不调动”的人才汇聚机制。
作为全国科技创新中心,近年来北京市实施了“高等学校高精尖创新中心建设计划”。该计划通过整合中央在京高校、市属高校和国际创新资源多方力量,建立国内与国外创新资源深度融合、科研与应用相互促进、科技创新与人才培养有机结合、央属院校与市属院校共同发展的长效机制。北京市财政设立专项资金,对经批准认定的高精尖中心给予持续稳定支持,五年为一个建设周期,每年每个中心支持5000万至1亿元,其中70%用于聘请国内外高水平人才的薪酬。北京市要求,各高精尖中心要瞄准国家“双一流”建设的战略目标,通过搭建高水平国际化科研平台,以高水平学科队伍建设为抓手,增强科技创新能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造就一批杰出人才,力争培养国内乃至国际相关领域的领军人才,成为在国内外具有重大影响的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基地,大力推进高校“一流学科、一流大学”的建设。
更多关于材料方面、材料腐蚀控制、材料科普等方面的国内外最新动态,我们网站会不断更新。希望大家一直关注中国腐蚀与防护网http://www.ecorr.org
责任编辑:王元
投稿联系:编辑部
电话:010-62313558-806
中国腐蚀与防护网官方 QQ群:140808414
免责声明:本网站所转载的文字、图片与视频资料版权归原创作者所有,如果涉及侵权,请第一时间联系本网删除。
官方微信
《中国腐蚀与防护网电子期刊》征订启事
- 投稿联系:编辑部
- 电话:010-62316606-806
- 邮箱:fsfhzy666@163.com
- 中国腐蚀与防护网官方QQ群:1408084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