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止2022年5月21日,以“第一作者+通讯单位”为原则统计后发现中国内地共有19所高校在N&S上发表过相关研究成果。
下面我们一起看看哪些高校在顶级论文期刊发表了高水平论文吧。
北京大学正刊发文数领跑全国
“TOP大学来了”统计来看,北京大学以7篇论文暂居第一。
紧随其后的是清华大学和南京大学,两校各发表6篇和5篇研究论文,分获二、三位。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和浙江大学并列第四,分别发表4篇论文。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厦门大学、山东大学各发表2篇研究论文,并列第六。
上海交通大学、吉林大学、吉林大学、电子科技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中国农业大学、西安交通大学、中南大学、武汉大学、江南大学、北京工业大学、华东理工大学分别发表了1篇论文。
北京大学2天3篇正刊
2022年5月18日-19日,北京大学连发3篇正刊!其中,1篇Nature、2篇Science论文。
“TOP大学来了”小编按,5月19日,北京大学王兴军教授和加州大学圣芭芭拉分校John E. Bowers教授作为论文的共同通讯作者在全球顶级科研期刊《Nature》发表了题为 “Microcomb-driven silicon photonic systems”的研究论文。北京大学为本文的第一作者和通讯单位。
研究团队在世界上首次报道了由集成微腔光梳驱动的新型硅基光电子片上集成系统,表明了研究团队历时3年协同攻关,终于攻克了这一世界性难题。
“TOP大学来了”小编按,5月19日,北京大学/云南大学方精云院士、北京大学王少鹏共同通讯在Science 在线发表题为“Multispecies forest plantations outyield monocultures across a broad range of conditions”的研究论文,该研究编制了匹配的单物种和多物种种植园的全球数据集,以评估多物种种植对林分生长的影响。
“TOP大学来了”小编按,5月19日(正式出版),北京大学生态研究中心华方圆研究员带领的保护生态学课题组牵头7个国家研究人员组成的跨学科团队,在Science 以长文形式在线发表题为“The biodiversity and ecosystem service contributions and trade-offs of forest restoration approaches”的研究论文,该研究汇总分析了来自全球53个国家地区、264个野外研究的近2.6万条数据,发现与结构简单的人工林相比,天然林可以更好地支持生物多样性保护和实现地表碳存储、土壤保持、水源涵养的生态系统服务,但是人工林在木材生产方面具有优势。
该篇文章首次从“多种红利”的视角,构建和分析了现有最完备的人工林与天然林配对数据集。结果表明,天然林在保护生物多样性与地表碳存储、土壤保持、水源涵养这三种面向环境的生态系统服务方面都比人工林成效更好。
人工林相比天然林成效的差距在土壤保持方面尤其突出,并且在水源涵养方面随气候的干旱程度增加而越发严重。这些发现提示,如果森林恢复的主要目标是生态益处,那么即使不从生物多样性的考虑出发,我们也应该优先恢复天然林。恢复的方式需要因地制宜,基于土地退化程度、水热条件、距离动植物种源地距离等因素,灵活采用自然恢复、人工种植多种本地乔灌草植物、人工辅助促进自然恢复等一系列方法。
南大5月连发3篇正刊
5月20日,南京大学迎来建校120周年华诞。
本月南京大学的青年科研人员连发3篇正刊,用自己独有的方式为校庆献礼。
“TOP大学来了”小编按,5月5日,南京大学王欣然教授课题组和王肖沐教授课题在全球顶级期刊《Nature》分别以 “Uniform nucleation and epitaxy of bilayer molybdenum disulfide on sapphire”和“Observation of chiral and slow plasmons in twisted bilayer graphene”为题,连续发表两篇关于二维材料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南京大学为两篇《Nature》论文的第一作者及通讯单位。
第一项研究成果由南京大学电子学院王欣然教授主导,联合东南大学王金兰教授(南大校友)、马亮教授团队共同完成。南京大学电子学院博士生刘蕾为本文的第一作者,南京大学王欣然教授、南京大学副研究员李涛涛和东南大学王金兰教授、马亮教授为论文的共同通讯作者。
研究团队首次通过边缘形核和外延在蓝宝石衬底上,生长出可扩展、高度定向、均匀的双层MoS2薄膜。研究者展示了在单层MoS2上令人瞩目的晶体管性能,包括改进的移动性,变化和TMD FETs创纪录的Ion。该工作,为TMD生长中精确层控制提供了一种通用策略。研究者预测,双层MoS2是一种更具竞争力的通道材料,可以提高晶体管驱动电流,同时降低3D垂直叠加的复杂性,从而实现晶体管路线图的末端技术。
第二项研究工作由南京大学电子学院王肖沐教授团队主导,联合电子科技大学李雪松课题组、明尼苏达大学Tony Low教授团队完成。南京大学电子学院硕士生黄天烨为本文的第一作者。南京大学王肖沐教授、南京大学施毅教授、电子科技大学李雪松教授、明尼苏达大学Tony Low教授为本文的共同通讯作者。
研究者利用tBLG的螺旋结构纳米带,识别了由于光泵浦下电子气体的未补偿Berry通量,而产生的手性等离子体激元的特征。这些手性等离子体激元的显著特征表现为对光抽运强度和电子填充的依赖,以及与最大Berry通量光谱窗口相一致的明显共振分裂和法拉第旋转。此外,研究者还发现了0.4电子伏特左右的慢等离子体模式,这源于晶格弛豫AB-畴内嵌套子带之间的带间跃迁。这种模式可能在中波红外光谱窗口内,打开强光物质相互作用的机会。该研究结果揭示了小角度tBLG新的电磁动力学特性,证明了它是一个独特的量子光学平台。
“TOP大学来了”小编按,5月13日,南京大学谭海仁教授和牛津大学Henry J. Snaith教授作为论文的共同通讯作者在全球顶级科研期刊《Science》发表了题为 “Scalable processing for realizing 21.7% efficient all-perovskite tandem solar modules”的研究论文。南京大学为本论文的第一作者单位及通讯单位。谭海仁课题组在国际上首次实现了全钙钛矿叠层光伏组件的制备,开辟了大面积钙钛矿叠层电池的量产化、商业化的全新路径。
经国际权威第三方测试机构认证,大面积组件稳态输出效率高达21.7%,是目前报道钙钛矿光伏组件的世界最高效率,被最新一期的《太阳电池世界纪录表》(Solar cell efficiency tables)收录。
本研究成果由南京大学现代工学院谭海仁教授主导,联合牛津大学Henry J. Snaith教授团队共同完成。南京大学博士生肖科为该论文的第一作者。研究团队研究团队首次提出可量产化的全钙钛矿叠层电池制备方案,采用涂布印刷、真空沉积等制备技术替换实验室常用的旋涂成膜工艺,实现全钙钛矿叠层电池的可量产化制备。
审稿专家高度评价“该工作是光伏领域中一个重要的里程碑,采用可量产的制造技术实现了超高效、稳定和低成本的太阳能组件”(I believe this work represents a significant milestone towards highly efficient, stable, and cost-effective solar modules fully using scalable fabrication techniques)。
浙江大学第四篇正刊来了
“TOP大学来了”小编按,5月18日,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妇产科医院黄荷凤院士与中国科学院分子细胞科学卓越创新中心徐国良院士团队在《Nature》在线发表文章。浙江大学为论文第一单位。
首次揭示了糖尿病的卵母细胞起源,即母体不良环境可以通过卵母细胞影响子代糖代谢功能,并阐明了其表观遗传调控机理。该成果作为发育源性成人疾病研究的重大突破,为人类认识和防控糖尿病等成年慢性疾病提供了最新的科学视角。
值得注意的是,黄荷凤院士与徐国良院士目前已入职复旦大学。
免责声明:本网站所转载的文字、图片与视频资料版权归原创作者所有,如果涉及侵权,请第一时间联系本网删除。
官方微信
《腐蚀与防护网电子期刊》征订启事
- 投稿联系:编辑部
- 电话:010-62316606-806
- 邮箱:fsfhzy666@163.com
- 腐蚀与防护网官方QQ群:1408084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