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愿累死自己,也要先饿死别的博士:高校内卷起来真吓人......
2022-12-19 10:54:19 作者:青塔人才 来源:青塔人才 分享至:

什么是内卷?有知乎网友举了个非常有趣的例子:


在看电影时,有人想获得更好的视野就从座位上站了起来,而后面被挡住的人不得不也站起来看,于是为了能看清电影除了第一排所有人都站了起来。第一排的人不用站起来只是恰好买了第一排的票而已,但他们会告诉你是你不努力才坐不到第一排的。久而久之,大家就会忘了,假如没人站起来,看电影最好的位置是在中间的。

用一句话概括,就是大家都损失了,只有一小撮人赚了。这样的情况同样在学术圈上演:


01 学术圈的内卷


当你读本科时,本校硕士就能留校任教当讲师,优秀硕士可能还有编制,发几篇SCI就能冲击副教授。当你满怀学术理想拿到硕士学位后,发现需要博士学位才能给讲师了。于是你不死心开始攻博,当你头秃地肝完博士论文发现招聘要求上赫然写着要求海外或博士后经历。已经覆水难收的你决定出国再做几年博后,计划着能在而立之年实现“最初的理想”。三年后,理想终于实现,但是你并没有成功后的喜悦。


你环顾四周,你可能会发现你领导的领导竟然是本科时高几届的学长,本科毕业就去工业界的室友已经在一线城市买了房,而你,终于在31岁这年找到了一份看上去还算稳定的工作——非升即走的青年教师。


你拼了命地奔跑,可能也赶不上内卷的速度,那些侥幸跑赢内卷的人,只不过是在合适的时间抢到了坑位,这也是为什么过来人总劝正在求职的博士们提前占坑。

02 内卷带来的恶性竞争


有人可能会认为,内卷是学术圈人数膨胀的必然结果,只有内卷了,才有竞争,有了竞争水平才会提高,这是难道不是好事吗?


当竞争者不多的时候,公平竞争可以实现;但当竞争者过多,也就是内卷化的时候,公平竞争就变成了恶性竞争。这种恶性竞争进而导致评价标准的扭曲。


就拿很多求职者吐槽的“学历查三代”来说,大家心里都清楚科研实力和本科哪所学校毕业的没有必然联系,但这样不合理的筛选标准就真真实实出现在我们身边。为何有的高校招聘如此不讲道理呢?因为好的学校根本不缺简历,而坑位只有那么几个,任何不合理的理由都可以成为筛掉你的借口。


所以,学术实力差的求职者为了找到一份教职,只能论文不够关系凑,助推高校内山头林立、圈子横行。如此一来,圈内的自然鸡犬升天,圈外的则想方设法削尖脑袋加入,否则只能自叹命贱。近亲繁殖看似桃李满天下,徒子徒孙遍地,实际却是学生难以超过老师,一代不如一代。


无论是求职、发论文、拿项目还是晋升,都表现出僧多粥少的局面,以至于同行倾轧。很多学者为了发表,不得不找关系;为了科研压力,不得不屈从权力。学者如果没有适度宽松的科研环境,只能疲于奔命,难有创新。


03 内卷浪潮下,谁是赢家?


内卷日益严重的背景下,目前来看确实是先占坑那部分人赚了,这部分人因为抢占了天时,收获的大部分发展的红利,而当行业发展冲高回落,这部分人已经身居高位,想要改革触犯这部分人的利益,将蛋糕分给后来者,想想也觉得困难。

内卷怎么破?面对不断扩张的硕博队伍,把蛋糕做大到满足所有人的岗位需求明显不可能,既然增量无法快速扩大,那就只能尽可能盘活存量。逐步取消编制,促进高校人员有序流动就是盘活存量的方法之一。至于是老人老办法,逐步收回事业编制还是一刀切直接取消事业编制,一切根据客观情况而定。


除了盘活存量,国家开始尝试修改评价体系来打破内卷化。“五唯”问题解决了,才能从根本上扭转功利化倾向、从根本上祛除浮躁之弊,还教育清静、清爽、清新之风。


任何红利都会被吃光,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学术圈内卷的趋势可能都不会改变。对于求职者们来说,应该看清目前高校求职的形势,越是层次高的学校内卷化越严重,但很多地方高校还处于招不到博士的尴尬局面。


那么,你会选择积极加入内卷大潮,在优质高校和同行卷个你死我活,还是退而求其次在经济较为落后或层次较低的高校作为先行者,抢占最后一点“残羹冷炙”呢?

免责声明:本网站所转载的文字、图片与视频资料版权归原创作者所有,如果涉及侵权,请第一时间联系本网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