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6日,哈尔滨迎来了突如其来的雪。那些柳絮般的雪花,纷纷扬扬地飘洒在空中,瞬间被狂风卷起,形成了一道坚实的白网,让人有一种窒息的错觉。然而,这种冷峻的气息并没有降临到哈尔滨工业大学的师生们身上。他们穿着单衣,从容地穿梭在学校温暖的走廊中。在这五分钟的步行路程中,他们甚至还有闲暇品尝着雪糕,欣赏窗外茫茫的雪景。
图 | 哈工大的暖廊四季如春
在向来以“规格严格,功夫到家”著称的哈工大,出现了一个如诗如画的场景——“雨雪从容,四季如春”。想象一下,在这座充满刚毅与严谨的校园内,温柔而宜人的气候成了主角。哈工大就像一座暖廊,它以坚硬的外壳抵御着凛冽的风雪,而其内部却充满了温暖洋溢的气息。 在这座暖廊里,学子们得以在冰天雪地中寻求庇护,感受那份来自学府的关怀与庇护。而哈工大也如同一位守卫者,它不仅守护着莘莘学子的梦想与未来,还守卫着万里江山的烟火人间。 窗外风雪纷飞,而暖廊内却一路畅通无阻,直抵哈工大的主楼。左右两侧的配楼严格对称,中央的高楼则犹如一座高耸入云的丰碑,这是一栋鲜明而独特的斯大林式建筑,屹立在风雪之中,诉说着哈工大的辉煌与荣耀。
图 | 哈工大主楼
"哈工大的校园,仿佛是一座迷人的苏联风情博物馆,不仅因为这里坐落在充满俄式风情的哈尔滨市,更因为在上世纪50年代,它曾作为新中国学习苏联高等教育的典范,引领着时代的潮流。在那个充满激情与奉献的年代,八百多名青年才俊从全国各地齐聚哈工大,组成了一支平均年龄仅为27.5岁的教师队伍。他们以卓越的才华和无私的奉献,创办了24个全新的专业,为新中国的工业化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成为了哈工大历史上永不磨灭的‘八百壮士’。严谨务实的俄式教育原则在这里得到了积淀,并在潜移默化中塑造了哈工大人的‘规格严格,功夫到家’的精神风貌。"
图 | 哈工大校训石
在过去的岁月里,哈尔滨工业大学一直被誉为"工程师的摇篮",同时也是全国重点大学中首批被确定的京外高校。自那时以来,哈工大始终保持着强大的竞争力,一直位列国家重点建设高校名单之中。它不仅成功入选了"211工程"、"985工程"和"双一流"建设A类高校,而且在新一轮的"双一流"建设名单中,有8个学科光荣上榜。 现在,哈工大的招生规模已经扩大到了4165人。最近,冷劲松教授、刘宏教授和梅洪元教授分别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和中国工程院院士,这标志着哈工大在科研实力上又取得了重大的突破。与此同时,这支教师队伍已经成为了包含39位两院院士(含双聘)和381位国家级高层次人才在内的新一代"八百壮士"。 一直以来,"规格"和"功夫"是哈工大人坚守的底线,这也成为了他们的精神内核。在校园里流传着一句硬核口号:"规格严格,不让及格;功夫到家,不行回家",这体现了哈工大对学术的高标准和对学生的严格要求。 哈工大的硬核特质无疑是最为鲜明的标签之一,这也反映在其校内的建筑和笑话之中。例如,正心、诚意教学楼最初被命名为47553楼和11885楼,这些看似神秘的数字实际上只是建筑面积。这种硬核特质也体现了一种最为朴实的浪漫,例如在今年的录取通知书中,哈工大为新生准备了一张"HIT"书签,书签表面是一种可以登上火星的"超级涂层",哈工大通过这种方式将宇宙微缩,递给了学生。
图 | 哈工大送给学生一份“超级涂层”
这份跨越千山万水的浪漫,同样出现在威海和深圳的斯大林式建筑中。哈工大的一校三区,早已证明其将目光投向全国的雄心壮志。威海校区面朝大海,孕育出极具地方特色的海洋专业;而深圳校区则依托其区位优势,汇聚了包括环境、控制和机械3类A+学科在内的14门A类学科。
图 | 哈工大深圳校区
2021年,哈工大开启一校三区流动培养,在威海看过潮起潮落,吃过深圳的鲜嫩荔枝,再回到哈尔滨,一伸手,就能触摸到纷飞的雪花。
夜空中有颗星
雪花打着旋儿落在哈工大“卧震苍穹”广场展放的长征一号运载火箭实物上,转瞬间就消失不见了,仿佛这枚火箭发射时的火焰仍在燃烧。
图 | 哈工大校园内的真火箭
"在浩瀚无垠的宇宙中,隐藏着许多未知的秘密,这是哈尔滨工业大学(哈工大)一直以来的探索目标。1958年,基于邓小平同志提出的“哈工大要搞尖端”,学校开始了从“民用向军用”的转变,成为著名的“国防七子”之一。从此,中国航天的每一步成功都离不开哈工大的贡献。 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的技术总负责人是哈工大校友孙家栋。此外,中国高校第一个航天学院在哈工大成立,成为学校的重要核心。在神舟号系列飞船与天宫空间站成功“牵手”的背后,哈工大实现了国际首次机械臂人机协同在轨维修技术试验。 哈工大不仅在中国的航天事业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也为国际航天事业做出了贡献。他们的科学家们不断探索新的科技前沿,为人类探索宇宙、认识宇宙提供了更多的智慧和力量。 在未来的日子里,哈工大将继续致力于科技创新,为人类航天事业的发展贡献更多的力量。让我们一起期待着他们在宇宙探索中的更多精彩表现!"
图 | 神舟载人飞船的对接模拟图
在纪念我国首次载人飞行任务成功二十周年的日子里,神舟十七号成功发射,这一伟大成就的背后,有着哈工大500多名教师和技术人员的辛勤付出。从神舟到嫦娥,从长征到天宫,他们数百项研究成果铸就了载人航天的辉煌。正是这些汗马功劳,让哈工大成为国内唯一获得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突出贡献集体的大学。 与此同时,哈工大也从未忘记脚踏实地,他们以实际行动为祖国建设贡献力量。2019年1月8日,北京人民大会堂内掌声雷动,哈工大刘永坦院士荣获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他的新体制雷达技术突破了黑暗与未知,为我国辽阔海域筑起了“海防长城”。 哈工大不仅在航天领域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他们在科研创新方面也从未停歇。刘永坦院士就是其中的佼佼者。他40多年坚持研发新体制雷达,以科技力量捍卫祖国的海疆安全。他的成就不仅是哈工大的骄傲,更是祖国的骄傲。 在这片辽阔的星空下,哈工大用他们的智慧与勤奋点亮了祖国科技的灯塔。他们的汗马功劳将永载史册,成为激励我们不断向前的力量。
图 | 右一为刘永坦院士
"在祖国最需要的时刻,总会有哈工大身影的出现。他们不仅担当起拉起港珠澳大桥的脊梁的重任,还为大兴国际机场的航班起降保驾护航。更为令人骄傲的是,哈工大的专家们成功支撑起中国“天眼”的睁开,首次揭示艾滋病病毒感染因子的结构。在“十三五”期间,哈工大牵头荣获了22项国家科学技术奖,而在过去的10年间,累计有9项成果入选“中国高等学校十大科技进展”,其独立完成成果数量位居全国高校之首。 在哈工大一校区的正门不远处,有一个安静的小广场。广场上矗立着一座低调的圆环,它见证了哈工大在中国“天眼”中所作出的杰出贡献。为了表彰哈工大的卓越贡献,国家天文台向国际天文联合会申请,将一颗新发现的小行星命名为“哈工大星”。这颗星星的存在,就像哈工大的精神一样,永远在祖国的天空中闪耀。
图 | “哈工大星”
这是来自宇宙的浪漫,无论你站在哪里,一抬头,哈工大永远都在。
大学之大,何以为大
雪已经积了厚厚一层,哈工大教科书式专业打雪仗的雪合战,时隔一年后又开赛了。打雪仗也要讲究策略和团队合作,在雪地上肆意奔跑的哈工大学子意气风发。
图 | 哈工大的雪合战
他们在哈工大的日子,自由自在,无拘无束。2020年加入哈工大小卫星班的姜金圻,三年来亲身体验了真正的个性化教育。老师为每个学生量身打造课程,即使只有一个人选择的专业,也会制定独特的培养计划。进入实验室、发表SCI论文,姜金圻已经找到了自己要为之奋斗的方向。小卫星班是由院士领衔的哈工大特色班,此外还有永坦班、善义班、智能机器人班等。在这里,每个人都可以成为“学术大师、工程巨匠、业界领袖和治国栋梁”。
图 | 哈工大学子
"你知道吗?哈尔滨工业大学在建校103年的历史中,已经孕育出115位两院院士、165位大学书记和校长、142位省部级以上领导干部、51位共和国将军、450余位航天国防总师。这些成就的背后,离不开那句学生时代的格言:“规格严格,功夫到家”。 如今,走进哈工大,你会在一块特殊的工场中看到一群年轻的面孔。他们是在这里成立的全国首个学生纳卫星研制工场中,平均年龄不到25岁的大学生。他们凭借着对航天科技的热情和才华,成功研制出“龙江二号”卫星,并拍下了“迄今为止最棒的地月合影之一”。这不仅是对他们技术的肯定,更是对他们努力和热情的最好回馈。 另外,哈工大首颗由高校学生自主设计、研制与管控的微纳卫星“紫丁香二号”也成功入轨。这颗卫星的成功发射,再次证明了哈工大的人才实力和对科技创新的执着追求。 这些成就的背后,是哈工大一直秉持的严谨治学、精益求精的学术精神,以及对学生源源不断的创新能力和探索精神的鼓励。在哈工大,每一个学生都有机会实现自己的梦想,都有机会在这里创造奇迹。这就是哈工大的魅力所在。"
图 | 第一颗由高校牵头自主研制的小卫星
哈工大学子走出校园后,从机器人到VR、商业航天,他们又缔造着中国科技创业的黄金年代。
大学之大,何以为大?哈工大用行动回答,怀天圆地方,察穹宇万象,系家国,探千垣万宿;立天下,自领衔担纲。
免责声明:本网站所转载的文字、图片与视频资料版权归原创作者所有,如果涉及侵权,请第一时间联系本网删除。
官方微信
《腐蚀与防护网电子期刊》征订启事
- 投稿联系:编辑部
- 电话:010-62316606
- 邮箱:fsfhzy666@163.com
- 腐蚀与防护网官方QQ群:140808414